為什麼大陸影視劇總是啟用港台演員做男一號女一號?

時間 2021-05-06 07:11:59

1樓:

並不一定會。

例如若干年前讓吳京嶄露頭腳的一部功夫電視劇集,打戲十分良心。

其中有一些港台演員,也只是演配角。

但配角也還是角啊。

據吳京回憶,他記憶深刻的一場水中打戲。上岸之後,那些港台演員身邊助理一大堆,端茶的,倒水的,披毯子的,噓寒問暖的,忙活開了,照顧得無微不至。而當時還是新人的吳京從水裡爬上岸之後,只能乙個人坐一旁冷得發抖,無人關心無人問。

哦對了,

那部劇叫《太極宗師》,

吳京在裡邊演太極宗師。

2樓:

題幹根本不成立。

舉例說說都有哪些好嗎?這個情況只發生在大陸娛樂產業不發達的時候。大約是十年前就開始悄然改變了。

以前從劇本到演員到導演,全是港澳台的;現在這種情況已經相當少見,港台演員在大陸的生存空間日益狹小,越來越多的導演選擇和讓內地演員做主角,用內地歌手的歌做主題曲。

內地勢頭(不是演技)不錯的男演員,我們一瞬間就可以想到鄧超、黃曉明、黃軒、張涵予、段奕巨集,電視咖有胡歌、王凱、陳曉,年輕一些的回國四子、王俊凱、劉昊然、張一山、董子健....

女演員電影方面首當其衝的是章子怡、周迅、李冰冰、湯唯、倪妮、白百何、寧靜、范冰冰、劉亦菲、周冬雨、馬思純、趙薇、春夏(就這麼一瞬間能想到的這些人,還十分心虛肯定有漏掉的大魚),電視劇集方面的孫儷、趙麗穎、楊天寶、劉濤、蔣欣、迪麗熱巴……

甚至鞏俐、蔣雯麗、梅婷、陶虹這一卦演技可怕但為人低調的我都數不過來。

恰似港台的70~90年代,正是一派群星璀璨,風雲變幻難測,誰也不知道最後誰會成為天王的階段。

港台近十年來,出過的在大陸大紅的藝人,能想到的可能只有陳偉霆、彭于晏、霍建華、張震(以及半路夭折的柯震東),女的鄧紫棋、郭碧婷、陳妍希、桂綸鎂

活躍在大螢幕的港澳台演員往往已經年近花甲,梁家輝、梁朝偉、張家輝、劉德華、周潤發……

在港台掙扎多年始終難以北上的就更多了,典型的就是以黃宗澤(痛心疾首)和胡杏兒為首的TVB幫,佘詩曼黎姿這些已經是TVB的強弩之末,後來的陳法拉、楊怡、徐子珊等一系列演員,甚至強如陳豪、林保怡、謝天華者,也沒有乙個在大陸算得上『大紅大紫』的吧,至少和她們在香港的風光完全不成正比。(痛心疾首*2)

歌手也一樣,容祖兒作為末代天後,後期除了乙個鄧紫棋異軍突起之外,泳兒、謝安琪、衛蘭、張敬軒、麥浚龍等一輩,始終沒有在大陸市場大紅大紫。(而且鄧紫棋嚴格來說也不能算香港歌手)(張敬軒嚴格來說不是香港歌手,但和陳慧琳的情況很相似)

港台一直在吃老本,紅的都是上個世紀就出名的,新人幾乎沒有。不說梁烈唯蕭正楠這些,光說現在《溏心風暴3》和《使徒行者2》熱播,裡面的年輕演員,大家認識幾個呢?

港澳台娛樂圈早就開始飛速衰落了,目前只有導演圈子佔得牢,始終沒怎麼大洗牌。

君不見琅琊榜、甄嬛傳、那年花開、歡樂頌這些國民劇裡,港台演員的生存空間有多小。

君不見現在電影電視劇集的主題曲全是那英王菲和選秀歌手,港台歌手想唱也必須是國語。有嗎?

為什麼演過話劇的演員再去演影視劇都很好?

Xxxx2 第一 在劇場裡我們不帶麥要用自己最真實的聲音去讓觀眾聽清我們的台詞和語氣。而學校最小的劇場也是百人以上。所以這需要很厚的台詞功底和普通話等級 第二 劇場不同於鏡頭。鏡頭拍的是你就是你。你不過分表現也是你。而劇場不一樣。乙個場景裡也許你只乙個站在邊上小丫頭。而你卻還要讓人關注你且認可你演技...

為什麼大陸翻譯的電影名比港台的更有美感?

Kimbe Zhang 首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可能這幾年內地文化發展的是很快,也有一些好作品出現了。但在90年代到10年左右,我認為外語片名都是香港翻譯得比較好,首先講你提到的論盡,在廣州話裡有不靈敏 stumble 常 並非有意地 失手出錯的意思。香港的華洋雜處的文化決定了大部分人對英文的理解...

為什麼越來越反感古裝影視劇?

我討厭一水的白色紗裙,帶簪披髮,演員臉上千溝萬壑,處處硬傷,各種女團男團臉。每部劇,都是一樣的服飾一樣的造型一樣的妝發,難看,分不清。以前的古裝劇用人物性格匹配外在形象,由內至外 現在的古裝劇,用批發市場的廉價破爛達到 整部劇風格的統一 油膩的台詞,僵硬的表演,爛俗的套路,他們盡力表演,我尷尬摳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