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理解英語的句意,而不是翻譯成中文

時間 2021-05-06 03:13:41

1樓:東大日本秋武老師

簡單來說,不是單純字面上的翻譯,而是對場景的理解,對語感結構,甚至文化(方言等)的理解。

不說英語,就說日語吧!因為日語裡有漢字比較容易解釋。

日文舉例:王君、悪いね!

怎麼翻譯?憑直覺翻譯就是,說小王壞話小王是壞人?有壞事發生了?不祥之兆發生?…

正確是:小王,不好意思!

2樓:笑不出來

應為在剛開始學習英語的時候,我們沒有能力用英文去理解英文,只能通過翻譯來理解。這個時候的翻譯僅僅是最基礎的翻譯,或者說簡單的詞語的連線。

再深入學習的時候,會不由自主的用英文去理解英文,這樣會比通過翻譯來得更高效。因為,隨著學習的深入,翻譯的要求也會提高。或者說這個時候的翻譯是建立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的。

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剛開始學英語的時候,我們會把乙個句子拆分成乙個個單詞,再根據這些單詞的中文來組成這個句子。之後翻譯的流程則是先看這個句子講了什麼內容,再根據這些內容結合特定的片語的翻譯來用中文表述這個句子,也就是通常說的整理一下語言。在你做題或者閱讀等追求效率的情況下,理解句意的方式會更高效,應為他省略了翻譯這個步驟。

當你看到乙個句子的時候,你能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但是表述出來得組織一下語言的時候,你基本上開始先理解句意了。

3樓:西神

我現在學日語就是完全不考慮翻譯問題,直接將日語和漢語割裂開來,反正考試又不考翻譯

以前我要是知道這套路,就不用學英語學出心理陰影了

可英語老師整天就知道默單詞,那時的我有時間搞這套嗎?並沒有,時間全浪費在背書上了

以前嘲笑電腦課鄰桌女同學不會打字在那背鍵盤,殊不知自己也幹過類似的事情

學習一門外語,自己的母語只是入門的輔助工具,怎麼學習母語的,就怎麼學習外語

畢竟外中國人學自己的母語時又用不著漢語,是吧?

4樓:Jia Li

大概就是

grin

指你的中文翻譯:

笑,露齒笑。一種開心表情。

背誦「開心的表情」就是翻譯成中文。

看到這個單詞就想咧開嘴笑就是理解句意。

5樓:yeon

我是看劇比較多的那種,又是理科思維,看了些詞根詞綴,希望以下內容對你有幫助

句意是需要你有英語思維,用英語思維來理解,需要一定的英語環境培養,和平時慣用的中文思維不同,理解了就行

翻譯漢語過來是把英語的語序轉換為中文的語序(比方修飾詞的位置有變化,需要顛倒)當然也要查出每個詞對應的在語句中的中文意思,比較費心思

6樓:劉咫逸

一般情況下,翻譯只是近似翻譯。很多時候並不能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後完完全全一樣的意思。(我英語不夠強,舉的例子不夠典型請諒解。)

比如:I don't like the cake that made of flour.

我們英語老師翻譯後說:「我不喜歡麵粉做的蛋糕。」然後她就納悶,蛋糕不都是麵粉做的嗎?

其實,蛋糕都是麵粉做的不假。但是cake不一定是flour做的。因為「cake」和「蛋糕」並不完全是一樣的意思,只是這樣翻譯而已。

我這舉的是其中乙個方面的翻譯後意思會有改變的地方。

學習語言,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翻譯,直接去感受。

就像,我並不會聽到別人說普通話就在腦子裡翻譯成南昌話去理解,我寫這些話也並不是我先用南昌話想好然後再翻譯成普通話再打出來的。

7樓:Amy

特別想回答這個問題。我之前都是不翻譯的這種,結果高中我們老師說有些同學會把句子翻譯成中文然後在理解,這樣是不對的。然後好奇心很重的我就想嘗試一下看有什麼區別。

結果每次聽到英語,總會想起老師這句話,會翻譯成英文。我也是醉啦。然後高考聽力也是這樣。

比以前得分低。所以我只想說,不用特意去理解這句話,你就按自己的方式來,久而久之很熟練啦,你就有英語思維啦。反而過於糾結這個。

會讓你聽力分心。特別對於注意力不太容易集中的我。

8樓:王守辰

詩就是翻譯時失去的東西。 ——泰戈爾

每種語言,有自己各自不同的文化內涵。它的每一句話都含有該種文化的積澱。語義是可以翻譯的,但文化積澱的內涵無法直觀的轉化。

當然了,作為英語初學者,把兩種語言的語義進行對照翻譯是比較基礎的目標。不存在什麼「我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我翻譯不出來」這種情況,這都是藉口。肯定是可以翻譯出來的,只是不能做到傳神而已。

但許多時候,翻譯的應用並不一定需要傳神,還是要以語義表達充分為首要目的。

9樓:尼諾

回答這個問題的話,首先要講一下基本概念。

語言是人類交流使用的一套聲音符號系統。語言中的聲音與它所代表的意義的關係具有任意性,而這種關係在一種語言中是約定俗成的。任意性體現於,我們無法用任何理論推理出某種聲音所代表的意義,比如[blu]這樣的聲音,在英語中表示「藍色」這一概念,而在漢語中需要用lan se這樣的聲音表達相同的概念,這其中是完全講不出道理的。

而文字則是另一回事。文字是用於記錄語言的一套視覺符號。語言的出現比文字要早得多。

先有語言,再有文字。當今世界上大多數語言至今還沒有文字。世界上的文字分為兩種,一種是表音文字,一種是意音文字。

文字中最小的單位叫做「字元」,對於英文來說字母是它的字元,對於中文來說偏旁、部首是它的字元。表音文字與意音文字的區別是,表音文字中的字元僅與語言的音相聯絡,而不直接與意義發生聯絡;而意音文字中的字元有的與語言中的音相聯絡,有的直接與意義發生聯絡。英文是一種表音文字,而中文是一種意音文字。

世界上不存在所謂的「表意文字」,即文字中的字元必有一部分僅與語言中的音相聯絡。

中文->意思

英文->英語->意思

也就是說,他們讀出(或在腦中想像出)文字所對應的聲音,然後才通過聲音理解意思。雖然有少數人可以通過英文直接反應出意思,但是這樣的人是少的,而且主要是一些受過良好文字訓練的英語母語者;初學英語的中中國人想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英文->逐詞換為對應的中文->試圖調整順序,用中文的語法理解意思(經常理解錯)

為什麼會存在這樣彆扭的思維方式呢?一是因為反應出中文所對應的意思是非常容易的;二是因為我們受的英語教育常常會要求我們記單詞,也就是在腦海中建立英文詞和中文詞之間的聯絡。有了這兩點,出現以上彆扭的思維方式就不奇怪了。

所以說應該怎麼辦呢?當然是要轉變到正確的思維模式,即英文->英語->意思。溝通英文->英語的橋梁,意味著我們要掌握英文詞的正確發音,能夠正確無誤地將英文讀出來。

溝通英語->意思的橋梁,自然是要練英語聽力了!

練英語聽力的過程中,一定要牢記,語言是根本的,文字是為了記錄語言而發明的一套符號,語言完全可以脫離文字而存在,世界上大部分語言沒有對應的文字。所以在聽英語的時候,不需要在腦海中想像出對應單詞的拼寫,千萬不要!通過聲音反應出對應的意思,是最自然的,完全不需要文字的「輔助」。

你想一想,你用漢語和人家說話的時候,需要一邊聽一邊在腦海中想像字幕飄過嘛!

總結一句話,重聽說,輕讀寫,通過語言來理解文字,不要反過來,完畢。

10樓:Summer是砂默

作為一名在學英語這條道上摸爬滾打數年的翻譯行業未來從業者,忍不住想給小白題主稍稍科普一下!

理解英語的句意和翻譯成中文在邏輯上是先後順序!!!先理解句意,再翻譯成中文。前者是後者的必要前提,後者是前者的必然結果。這樣的區別不是顯而易見嗎?

如果還是不能理解,我來舉兩個栗子論證這兩者的關係好了。

有這樣一種人,天生語感好,領悟能力強,每次做閱讀理解都能很快get到文章的大意,把題目幾乎全部做對。但是你若把文章中一句話「2017 has seen a new record high in the number of food parcels being handed out at food bank」抽出來叫他翻譯,可能他明知道這句話的意思是「2023年,食品銀行發放的食品包裹數量創歷史新高」但仍然會翻成「2023年見證了食品銀行發放的食品包裹數量的歷史新高」這樣奇形怪狀的句子來。考慮到他並沒有系統地學習過翻譯,搞不清奈達所謂的「功能對等理論」為何物,我們姑且原諒以上這個帶著濃厚翻譯腔的句子。

總結一下上述例子:理解了句意,也未必能夠翻譯成中文。

大家都知道機器翻譯的準確度已經越來越高,未來人工智慧在科技,法律等文字翻譯方面的作用將越來越凸顯(答主含著淚碼出這段事實……)。但是,不可否認,機器翻譯在文學和典籍翻譯方面還有很大的上公升空間,因為很多時候,它壓根get不到文章的具體內涵!例如,某散文中有這樣一句話「It slows the juices down something marvelous」,有道上給出的譯文是「它減慢了果汁的速度」。

這是哪個星球的暗號???聽得人一頭霧水!機器沒有聯絡上下文的能力,更別提什麼鑑賞文學的內涵了。

juice」有「energetic vitality」的含義,因此在本句中根本不做「果汁」的意思。這句話的完整內涵是「這是一種奇妙的力量,能讓人的心境歸於平靜。」

總結一下第二個例子:不理解句意,要想翻譯成中文簡直天方夜譚。

所以啊,對於普通人來說,理解好句意就行。至於如何才能理解好句意,這個就不多說了,免得遭噴,畢竟學好英語的方式千千萬萬種,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就好。至於在理解原意的基礎上進行翻譯,就交給專業譯員來完成吧。

11樓:孟話英語

一、理解不需要翻譯,甚至要避免翻譯。看到或聽到英語就理解了,這是最自然的,翻譯不是必須的,不然英美人不懂漢語怎麼能理解英語呢?

二、如果能準確地翻譯,前提肯定是準確地理解了。但如果只翻譯了表層含義,沒有翻譯出深層含義,這說明沒有準確理解。如:

i thought he was right. 表層含義是「我原來認為他是對的」,深層含義是「我現在認為他是錯的」。

三、如果暫時脫離不了漢語的輔助才能理解,建議解讀而不是翻譯。解讀就是用自己的邏輯解釋英語,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會翻譯不理解」的問題。

12樓:Dubrovnik

就是形成所謂的英語思維吧。

很簡單,就是把英語直接對標實物,跳過翻譯成中文的步驟。

就像背單詞的時候我一般不會記中文,背的時候直接在腦海裡對應實物,形容詞動詞也只記住表達的大概意象,我自己起了個名字叫「直接記憶法」。

這種記憶法的好處是,英語在實際使用時經常會用到單詞的引申義,這時候使用直接記憶法記住的單詞很快就能領會語境下的含義了,而不會被刻板的釋義限制住思維。

如何翻譯這一句複雜的英語句子,理解句子的結構?

扔掉新概念 你怎麼背的單詞就怎麼翻譯,翻譯不出來就是你沒有背單詞,看不懂句子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沒有單詞量。不要號稱自己有很多單詞量,看不懂句子就直接體現了你是不是真實的單詞量。看不懂就是掌握的不咋滴。希望你不是那種倔強的。遇上太多的人非常倔強,就是不服自己沒有單詞量而學不會英語。 崔劍亭 問非語 Lo...

為什麼「Mr King」的漢語翻譯不是王先生而是金先生?

於世博 其實人名地名什麼時候音譯什麼時候意譯,並不總是有規律的。電影 初戀那件小事 裡,為什麼女主和男主分別譯作 小水 和 阿亮 而不譯作 楠 和 淳 呢?曾有不少稍微聽過點泰語的朋友問過,水 是不是泰語 美麗 的意思啊?事實上,泰語的 美麗 聽起來是稍微有點像 水 但這部影片裡的 小水 並不是音譯...

為什麼一句複雜英語讀出聲的時候翻譯不過來,默讀就能翻譯過來,我是不是腦子有病

松上月 我不是腦科學家,所以只能說說自己的個人觀感。大聲朗讀的時候確實會妨礙一點理解力。我自己大聲朗讀的時候就很容易只是看著字在讀,但是其實不知道自己讀了什麼。同樣,也有人是大聲讀不走神,一默讀就神遊天外,雖然在看,但每個字都不過腦子。所以,我覺得這只是個人的可能某種方面的能力或者習慣,既然默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