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娛樂至死》?

時間 2021-05-30 18:23:08

1樓:王耀天下

但凡你發一點不娛樂的東西,大概都會有無數人拿著放大鏡來挑你的語病,上綱上線的尋找你的漏洞,試圖從各個方面把你批倒批臭。。。。那還不如就搞點娛樂至死的東西。。樂得清閒

2樓:聞聞青草

作者具有高於常人的洞察力,注意到不同的媒介對人的思維方式乃至社會文化有不同的影響。我們總是需要有這樣「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人來指出社會存在的那些不易被人察覺的問題。《娛樂至死》確實有一定的警醒作用。

但使用「至死」這一詞難免還是有點誇大其詞,過於消極。電子媒介雖然會存在這些問題,但是它仍然有其積極的一面,它的傳播廣度和速度是紙媒無法比擬的,它讓老百姓以更便捷更高效的方式就能獲取到資訊和知識。相比之下,整個社會成員的文化素養較紙媒時代是要高的。

而且現代人雖然沉迷於奶頭樂,但主要還是在閒暇的時間。平日裡大部分時間和精力主要還是用來工作、學習、幹活。整天沉迷於電視、手機的人畢竟還是少數。

3樓:Yuri

我在讀《娛樂至死》的每一秒都覺得他說的好有道理,但是抽離這本書來到現實世界,我又很難回答書裡的乙個個問題。我不知道作者所言是對是錯,因為我現在獲取的資訊量,我自己的閱歷都難以支撐我下乙個判斷。就在最近,我終於對這本書有了乙個純粹個人的,不是被動接受別人觀點,而是自我出發的一次思考。

就是覺得為什麼大家都在說娛樂侵入政治、經濟、文化,讓這些本該嚴肅的東西娛樂化;為什麼沒人說政治、經濟、文化侵入了娛樂,讓娛樂變得無法純粹,我們越來越難於從中獲得單純的滿足可能是無腦式快樂的需求。

就比如我們在看選秀節目,會清楚的意識到公司的作用,資本的作用;我們也會從節目的一些特殊設定,比如什麼讀書會來意識到文化的介入;也會從裡面的人員選擇,限韓令的要求而意識到政治對娛樂的介入。其實娛樂娛樂,就是獲得快樂的乙個途徑,但現在娛樂要撕逼,娛樂要費神費力打投,單純的娛樂早就不復存在了。

4樓:

有乙個奇怪的腦洞:

三十年前的尼爾波茲曼在批判電視媒介毀了文字媒介現在的人也在批判網際網路媒介毀了文字媒介

歷史再往前回溯,印刷剛剛出現的時候

有沒有人批判印刷文字毀了蘇格拉底的演說媒介呢?

有沒有人批判文字是階級統治的醜陋工具?

5樓:「已登出」

選擇這本書,出於自己近期閒來無事,又不願學習,開始找很多娛樂新聞來看,看越多越覺得大眾群體與娛樂明星之間所存在的關係說不清道不明,成互相成就,敗時互相毀壞,有種相愛相殺的故事感與荒謬感。這裡面實在難說對錯,各家皆有各家之言。抱著娛樂的目的,看完卻悵然若失。

今天偶然看到王鷗談論「去看別人賺錢,還不如自己學賺錢。」突然就覺得,何苦?娛樂圈本就是無比矛盾的存在,我改變不了它人看法,更改不了這個圈子的法則,成王敗寇罷了,本就是資本和運氣的執行,拼的是誰夠狠誰錢多誰運氣好誰夠拼,有時候還不是只具備乙個上述條件就能成功。

總之和我P關係都沒有,吃瓜就吃瓜,看戲就看戲,窮則獨善其身,吃完看完咱就溜,本也不是什麼聰明人,過個戲癮就完了,咱自己的小日子還得繼續過,自己的小錢還得繼續賺,誰也不支援,誰也不反對,如此安好。

我現在所寫的和這本書都沒什麼關係,就是在此立乙個flag,把書看完,書評寫完,好好學習,好好生活,今天就那麼多,等我看一段時間再來填坑

6樓:肥豬聊社會

這本書教我們從乙個新的角度思考文學從興盛到衰落的歷史變化,重新看待我們身邊那些習以為常的事。

文中提到從來沒有哪一種媒介能如此符合人們的心理需求——人類對感觀刺激的尋求,並且不需它不需你付出任何努力就可以獲得滿足,正如格布納所說:「電視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生活中最有吸引力的東西。我們生活在乙個絕大多數人不會關掉電視的世界裡。

如果我們不直接從電視得到某種資訊,我們也會通過其他人得到它。」這使得資訊變得沒有內容、沒有歷史、沒有語境,也就是說,資訊被包裝成為一種娛樂。

最後作者引用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裡表達的思想告訴我們,由於電視,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及為什麼不再思考。

7樓:

第一部分看著還是可以接受的,

交流媒介從口頭→印刷文字→影象,

不同的媒介產生不同的交流方式,然後對文化產生影響。

闡述的還算清楚。

但是第二部分,

說「電視」 娛樂化了新聞、宗教和教育什麼的,有些論點論據是不是有些些的牽強?好,娛樂化了,然後呢?對人的具體影響,著墨不算多。只見「娛樂」,不見「至死」。

emmm可能是我沒看懂吧…?

所以說第二部分最精彩的就是最後一章叭。

至於「如何評價」,

我覺得,

這本書是除了指明被娛樂化的事物之外,還有個用處就是,為讀者推薦了《1984》和《美麗新世界》這兩本書。

並且《美麗新世界》更值得一看。

8樓:楊則非

作者尼爾·波茲曼對現象的把握挺敏銳的,但是分析很糟糕,最後把問題歸因於「技術」簡直無厘頭。

最後一章作者自己也提到除了美國的赫胥黎式文化生態之外,還有很多國家電視的媒介性質是奧威爾式的。所以其實娛樂至死並不是電視媒介的必然結局,還有別的因素導致了這種現象,但是作者完全沒有往這方面談。

他認為技術並不必然是中性的,技術的迭代可能帶來對文化的損害而不是進步,卻絲毫不去質問,到底非中性的是技術還是控制技術的人?

電視固然是一種媒介但同時也是一種產業,撇除美國電視作為資本主義文化工業的一部分只談電視的媒介性質,誅心一點可以說是避重就輕。

9樓:Ollie-L

只有我想到《華氏度451》了麼?

相對於《美麗新世界》以及《1984》,更像是《娛樂至死》所預言的場景,深刻的書籍都被禁止,而大眾被碎片化,無用的知識所填滿,但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是資訊的擁有者。

娛樂至死是真的嗎?

阿旺旺假裝很專業 為了和題主保持一致,我先來說乙個我自己的故事。我記得高二下學期的時候,在網上看到了關於什麼深藍人的故事,然後各種東西,有鼻子有眼,說什麼2012怎麼怎麼樣,還當時用度娘一通搜尋,覺得自己九四年出生,想法獨特 自己肯定也屬於深藍人的乙份子。於是覺得自己好像知道了什麼不得了的大秘密,各...

娛樂至死的時代還能持續多久?

思遊 當塵埃落定 MIT有棟樓叫這個名。很遺憾,當年輕人充滿熱情步入社會的時候,看見的是滿天絢麗的塵埃。借一步,反過來說,塵埃也是好事,塵埃意味著路上有行人,道上有車跑。配副眼睛,看看車跑,看看人行,有機會參與進去,尋找塵埃下的樂趣。也許塵埃永不落,與我何干。 在這個泛娛樂化的時代,消費主義和享樂主...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是否會出現「魯迅」?

之乎者也 不會,當魯迅的作品成為經典之後,以致被選入中學課本之後,就證明他自身的地位已經無法被超越。後世的作者,無論他的文字,無論多麼震耳發聵,只能被冠以 後世的魯迅 的稱號,而不是 魯迅的前世 紫牛 不會那些有意成為 魯迅 的人,更加務實了,當下環境,做些對老百姓更有用處的事情,會好些。文人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