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腔是如何形成的?

時間 2021-05-07 18:20:24

1樓:

我聽到過兩種說法。

1 福建話影響了台灣人。

2 日語影響了台灣人。

我覺得可能兩者都有吧,類似我小時候看當時鼻祖級日劇-東愛-(暴露年齡了!!!)衛視中文台版本的台灣配音和日語原版音調幾乎很像很像,尤其是莉香的配音無論是台版還是日版可以說很類似了,但後期接觸到一些福建朋友,發現他們的口音也超像台灣人,所以就覺得兩者都有吧。

2樓:北愛禿鷹

不說台灣腔如何形成,但是輕微的台灣腔,尤其女聲,吐字很清晰,音高也舒服。你們可以聽下高德地圖導航裡面預設的導航語音,是林志玲的,聽起來很舒服,而且吐字清晰,保證在道路上開車騎車,嘈雜的環境中也能聽清導航指令。再切換到趙露思的京腔口音,我滴媽呀聽得老費勁了,只能切換回來。

3樓:好名

台灣腔的形成也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事,尤其在90年代後變化劇烈。

首先,閩南方言的影響不容忽視。據估計,母語方言為閩南方言的人口佔到台灣總人口的80%以上。閩南語對語氣詞的出現頻率遠遠高於大陸的普通話,這使得台灣人的語氣比大陸人要親和得多。

「太熱了嘛!沒差啦!我好熱哦」也自然比「太熱了,差別,我好熱」顯得溫柔舒緩。

其次,在來自江浙地區的外省子弟的影響下,台北「國語」的鼻音比較輕,ing/eng這樣粗重的後鼻音在很多人的口語裡面不出現,和蘇州話、上海話類似,聽感自然比較軟糯。外省人中也有很多人說山東話等北方方言,但他們大多是眷村的下層軍官和士兵,對台北「國語」形成產生不了什麼影響。

與此同時,台灣本地人的閩南方言也常被移居台灣的外省人揶揄為「地瓜腔」。閩南人講「國語」相當粗硬,這種腔調在文化中心台北顯然不入流。在國民黨的推廣下,台灣本地人極力模仿外省人的台北「國語」。

但本地人的方言底子使得模仿結果除了鼻音較輕外還會保留一些閩南話的特徵,如翹舌音的缺失,輕聲的匱乏等。

另外,音高也是「娘」的主要原因。台灣「國語」的音高比大陸的普通話要更高一些,由於女性的音高天然高於男性,較高的音高自然讓人感覺更加女性化。這很可能是因為台灣從閩南話轉向「國語」的過程中,女性起到的先鋒作用導致她們的音成為模仿物件。

究其原因,恐怕在於女性比男性更注重自身形象,除了在穿著、舉止上更講究時髦,在語音也不甘落後,因此女性往往比男性更先模仿語言。因為女性庭生活中與後代接觸更多、影響更大,最終往往導致全社會口音的變化。

除了語言本身,更重要的是由於沒有經歷過掃蕩一切的政治運動,台灣地區的教育相比大陸留下了更多的儒家痕跡,也更注重「富而知禮」,多數台灣人的話方式自然顯得更文氣。

在台灣大眾聽來,大陸電視節目主持人對正音的執著往往顯得做作而疏離。為了體現親民感和生活氣息,現在的台灣主持人大都操著一口台灣腔。

參考資料

[1]《東言西語》鄭子寧

[2] 楊偉忠.台灣腔成因新探[J].閩台文化研究,2020(03):88-93.

4樓:夢羽靈泉

看很多回答拐到了東北話和台灣國語的魔性上面

其實兩者的發端型別還是不同的

東北話和上面乙個高票回答說的底層移民拓荒運動帶來的男性化表達有關係,同時受到了膠遼官話的滲透影響

很明顯的例子就是白雲黑土,其實兩口子說的是不同的東北話。

宋丹丹的東北話明顯和趙本山的不同可能是很多東北以外的小夥伴也會注意到的

趙本山是相對純粹的東北官話,發生位置靠後,母音發聲完全而明顯,平舌音翹舌化,顯得比較粗放,外地人眼裡那種高大壯東北大妞也很男性化,就是這個原因,比如說北京話和普通話說蘋果,重音在蘋上,果字可以聽得清上聲發音,但是會輕聲化,至多兩個字強度相當,但是東北話重音就在果字上,大家可以自己試試這兩者的區別背後的性格表達特點

而宋丹丹的發音其實是和黃巨集學的,屬於遼中南沿哈大一線向北滲透甚至到達吉林地區的方言,比如瀋陽、鞍山、營口地區,這是因為以膠遼官話區為主的其他方言移民的向北滲透

宋丹丹的發音特點是音調轉折豐富而連續化,母音並不像趙本山發音那麼完整,翹舌平舌化,甚至單字在乙個句子裡都會出現兩個音調,其實和方言形成方式類似的天津話有著很多的共同點

像我這,大石橋岫岩海城一線的地區,遼東半島的拐角,就正好是宋丹丹式東北話和趙本山式東北話的分界點,大石橋市區這邊就是宋丹丹式東北話,往西到呂王建一岫岩又帶著濃重的膠遼官話腔,但往北到高坎旗口感王地區,就變成了比較單純的趙本山式東北官話了。

十里不同音,在東北其實也是一樣的,但因為東北話一直和北京話差距沒有那麼大,所以外地人不覺得變化多,而事實上也確實沒有東南地區變化那麼大,這也形成了現在作為東北這一概念的文化版圖意義,所謂出了山海關全是趙本山云云。

而「台灣腔」實際上就如其名,是一種「腔調」,並不是一種方言,其實是台灣國語官方語言被閩南語影響,或者說是閩南語群眾不太會「標準音」帶來的,本質上就像廣府人說的普通話是乙個道理,你不能說一些廣東大哥說的普通話不標準它就是方言了。

隨著官方國語在基礎教育下和閩南話的逐漸滲透,我們其實會發現包括很多娛樂節目在內的很多主持人也變成了「我們台灣郎嗦話都似醬紫的吼」的常態發音,但其實早期的國語不是這樣的

所以台灣國語和普通話本質上是同源的,都是以北京音為基礎的官方化語音,只是被台灣朋友們在交流中受閩南方言的影響加上了「台灣腔」而已

5樓:陳托馬斯

作為乙個在台灣讀書的陸生,必須要來回答一波啦!

很多大陸的朋友會開玩笑問我「齁台灣人suo話4不4就醬」,我只能笑笑說,其實台灣人說話並不是像偶像劇裡那種嗲上天的!

當然,也有很少一部分人講話的確很嗲,但是大部分都是類似於福建人,閩南人一類普通話不標準。

1.讀音上為帶有地方口音的普通話,體現在很多字的讀音上,前後鼻音,平翹舌音以及台灣閩南特有的由方言影響的詞彙發音。

2.用詞上與大陸不同,如「好康」「機車」「傻眼」等詞彙。

所以台灣腔,只是普通話不標準的,萬千地方口音之一罷了。

6樓:一汪湖水

台灣腔的形成和大多數大陸南方省份形成的特有普通話腔調的形成是類似的,這不難理解,就像湖南普通話,四川普通話一樣。唯一讓我費解的是為什麼台灣官方用語也是這種腔調,民間普通話不標準不足為奇,但現代台灣的所有廣電系統都是這個腔調,這是什麼原因?難道他們的官方國語有另一套拼音教學系統?

望有大神能解答。

7樓:楊一鵬

(首先我不是台灣人)個人感覺地理氣候是主要原因當年國民黨帶大批人(全國各地人都有)移民台灣第一批人很多是講方言的而第二代從出生開始就學習標準國語其實發音都很標準(早年台灣電視劇集)兒到了第三代第三代開始新生兒長成後就變成了這種口音(東南亞口音)

其實馬來印尼泰國等華人都是這口音

相對的中國清末闖關東大量山東河北人入東北第一代口音也不會變而今天東北口音成了這樣

還有一點應該還有關係就是民族也影響口音(詳細聽聽西北回民口音已經入住中國上千年但口音特別)

最後台灣人口音和福建人差不多可能語母語閩語有一定關係

8樓:李知道

別說台灣腔,在大陸的蘭方人(特別是福南、胡建人)都有自己明顯的普通話口音。這是北方方言跟地域方言的衝突造成的。我自己講贛方言,但是口音重,別人一聽就知道我不是北方的。

台灣腔的特點就是奶,尾音很拖,語氣助詞非常多,某些詞經常被連讀。

9樓:

在下雖為福建人且老爸會說閩南話,但是因為老媽不會,所以家裡都不說,所以我也不會講。在小城市裡長大覺得自己普通話很標準,結果去北方的時候被同學說有台灣腔。。好吧我承認我說話是沒有輕聲沒有兒化音而且連語氣詞都念得很不京味,但我明明不是台灣人呀。

於是我反駁了他們,然後他們說「對對對!台灣人就是這個調調

後來去了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分別說我講話有台灣腔

嗯反正胡建的普通話已經被黑成碳惹,他們要是覺得我這麼說話很萌也好。。()

10樓:

台灣的口音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台灣腔國語,一種是台語腔。

前者就是大陸人常說的「台灣腔」,很多人認為台灣腔是國語和台語的雜交,其實不然,在台灣人眼中這就是標準話。。這要談到台灣的一項制度:80年代以前,台灣的播音員和大陸一樣,要考規範語音(專門有個資格證書,忘了名字),像鄧麗君、李季準都是這個時代的人物,尤其李季準的口音和現在的大陸主持人幾乎沒區別,但他其實是土生土長台灣基隆人;而80年代台灣當局廢除了這個規定,播音界開始崇尚文雅柔和的語音語調,摒棄重音、捲舌音,並且更適合台灣本地人,很快這種口音也擴散到民間。。

你還可以去聽一聽北韓和南韓、以及戰前和戰後日本的新聞播音,對比一下這差別就很形象了。

而台語腔才是真正的「臺」味國語,就跟福建這邊不標準的普通話差不多。不會台語的人有時也不太容易聽懂。

整個台灣差不多是越到南邊,口音就越接近台語(當然也和受教育程度有關,博士畢業跟路邊賣魚的肯定不能比)。新竹、苗栗的客家人,差不多也是這樣的口音。在南台灣的台南、高雄、屏東等地,人們日常交談都以台語優先,不會台語的人很少。

11樓:水工太極

在下是位台灣人

首先要來界定一下兩個容易混淆的名詞

台灣腔的國語

台灣國語

所謂"台灣腔的國語"是普遍在中國大陸用來界定台灣的普通話和北京腔(標準正統)的普通話的一種分法,通常是在語氣和捲舌上有所不同,也因為少許個性因素,台灣人多半相較輕柔慵懶,並不刻意咬文嚼字,中國大陸人民則會用加重的捲舌音強調字字句句的清晰度和語意的傳達,簡而言之,大陸人民觀點:"台灣腔的普通話比較輕柔,能夠更小聲的說,語速快的人通常字會連在一起"  台灣人民觀點:"中國大陸人說話捲舌音較重,字句加重並說話音量稍大聲(才能更好發揮捲舌音)"

台灣國語"則是台灣人在本國自己用來界定"現代人的台灣腔國語"和"混雜了台灣腔國語和台語(閩南話)的人"的差別,帶著少許揶揄的意味在談話中形容那些慣用台語的長輩在說普通話時將兩者的發音交替參雜在一起,由於年輕一代台灣人不太說台語,老一輩的為了跟他們溝通,用著不習慣的普通話所造成的現象。

12樓:

這個問題就像問東北話是怎麼來的,粵語是怎麼來的一樣。台灣和福建的廈漳泉都同屬於閩南語語系。

閩南話中就是有不翹舌和前後鼻音部分的南方語系特點,再加之發音習慣套在普通話上就成了現在聽到的了。我是廈門人,從小在閩南語環境中長大沒什麼感覺,到了福建之外的地反而才發現大家對台灣腔這麼關注= = ,福建人也是講這個話的哈,而且據說海南話也是閩南話發源過去的。

要是再要深究歷史的話,閩南話跟粵語一樣都號稱是語言的活化石,在很早以前也是從中原傳到現福建一帶的,台灣與福建素來通航,從清朝時就有沿海一帶的人去台灣開墾,後來某蔣也帶去的大批福建沿海人員,台灣腔就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端腔是怎樣形成的,如何避免?

性感無比王小花 端腔的形成,我認為是當乙個小白配乙個角色的時候,他的語言節奏沒有經過練習會造成要麼過快要麼過慢的不穩定現象,口腔力度沒有經過練習又會造成吃字咬字含糊不清發音無力的情況,更不用說氣息不足,不科學發聲這些了。最最重要的是不懂表演,會get不到這個角色講話時的語言邏輯,而從聲音語氣方面又過...

怎麼說一口正宗的台灣腔?

七喜 7UP 自己用台灣腔配了一段舌尖上的中國,請大家欣 tu 賞 cao 私以為任何一種語言練好的辦法就是多聽多模仿。在沒有交流環境的前提下,嘗試去模仿,自言自語,也不錯。心裡想著自己是個台灣萌妹子,把語調柔軟些,就沒問題。 HMCS Astute 難度 非常簡單 網路上只消片刻便可以找到兩地日常...

海洋是如何形成的?

終是傑友還是傑友 首先需要乙個問題先有陸地還是先有海洋和他們之間的變化聯絡,或則說還要明確地球是乙個動態的行星。因為相比於現在地質過程緩慢的地球,早期的地球是乙個動力活躍的地方,地殼是乙個不斷生成的過程,由於地幔對流和板塊運動,新的洋盆不斷產生,舊的洋盆不斷被破壞。我們現在能找到的最老的洋殼僅有幾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