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名士名臣可以往來各國為官為政而不被認為是 叛國投敵 不忠不義 ?

時間 2021-05-10 04:18:05

1樓:大寫的將軍

只要不稱天子就不是大逆不道, 就不會被天下人共同討伐

春秋時的國都是諸侯國, 只要不篡周天子, 就不會被認為是大逆不道。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才開始慢慢有國家的樣子。到了秦昭襄王遷九鼎, 名義上來說秦在那時就已經取代周了; 在這以後的各諸侯國再有投靠其他諸侯國的, 個人認為應該都可以視為投敵了。

但是, 在秦取代周之前投靠其他諸侯國的, 都可以視為各個企業的人才流動。

就好比都是乙個國家的人, 但每個人都在不同的企業。國家就好比當時的周, 企業好比當時的諸侯。(不恰當的比喻, 但意思還是那個意思)

2樓:

春秋戰國的「國家歸屬感」其實是奢侈的。

比如你是某公司底層的員工,公司好了也跟你沒啥關係,你恐怕不會覺得:我要為這家公司拋頭顱灑熱血奮鬥到死。而會覺得: 如果哪個公司能讓我待遇更好我會考慮過去。

這種情況有點像「士」這個階層。

那麼主要是哪些人愛國呢?卿大夫們。

3樓:August

先秦君臣關係是合夥人關係,我當然可以和不同的人合夥辦公司;後來的君臣關係是僱傭關係,我只能為一家公司全職工作。《孟子》裡說

王曰:「請問貴戚之卿。」

曰:「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

王勃然變乎色。

先秦貴戚之卿可以行廢立之事,不要說跳槽了

4樓:

如果要講大義的名分,當時名義上的君主只有乙個:周天子,無論是春秋還是戰國,如果真的要講忠義,那麼所謂的各國為官,實際上都是在諸侯國之間來回,何來「叛國投敵」的說法。

如果不理會周天子的存在,那麼首先叛國和「不忠不義」的是各諸侯國,下面的打工仔有什麼好說的。

5樓:活到老學到老

春秋時期國家的概念和我們現在不同,那時的國家是天子分封給有德有功之臣的領地,諸侯也就是各國國君都是天子的臣子,連國君都是天子的臣子,諸侯國的名士名臣自然也是天子的子民,天子的子民換個地方為天子效力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在當時投靠了狄、戎、蠻、夷這些非華夏的少數民族就相當於叛國了。

6樓:

可現在呢?有哪些取得很高成就的人放棄了自己的國籍去了別的國家?好像我們對此的說法也是『』他已經是別的國家的人了關我什麼事』『,而且那時候忠誠於自己國家的人也不少,怎麼能這麼說呢?

7樓:古木歸來

可以說,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正是今天歐美民主自由社會的特徵。比如今天的歐洲,幾乎是一模一樣。但是,歐洲自古就不是農耕國家,而是狩獵、航海、重商、人口稀少;而中國自古就是重農輕商,大一統的集權國家才能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服務於農耕,才能養活更多的人。

也正是因此,中華民族、文化才能流傳兩千年。

8樓:蘇沉船

實名反對 @二十四年蟬 的回答,別看他只乙個贊,他公然用錯誤的說法來群嘲回答中一大堆人,實在過於囂張。

荀子批評孟嘗的原因壓根就不是因為孟嚐到秦國為官,而是荀子認為孟嘗其人是齊國本國的奸妄之臣。

荀子把孟嘗與張去疾、奉陽君做比較,顯然不是針對其人到敵國為官。奉陽君是保趙惠文王上位的功臣,並曾對合縱抗秦出了不少力,只因其人獨專國政,一度威脅到君主的權力。張去疾其人行事不明,有可能是張良先人,反正是南韓重臣,這兩人未曾投靠過別國。

荀子批擊孟嘗君的根本是認為其人有篡國之嫌,孟嘗君與齊閔王矛盾加劇,甚至有天下人只知道孟嘗君,不知道有齊王的說法。於是齊閔王把田文逼走到魏國,結果田文就為各國出力,促成五國伐齊一事,幾乎滅了齊國,這才是孟嘗君罪大惡極的根本。

@二十四年蟬 的噴點完全邏輯不通,不知哪來這麼大戾氣說別人都不知道,就他自己知道。

9樓:芝蘭玉樹玄阿胖

說穿了就是四個字「華夷之辨」,也就是所謂的夷夏之大防。

春秋戰國各國打了幾百年,然而有趣的是,再怎麼打,北方幾國始終在對外作戰,修長城,逐北胡。南方的楚國在對北擴張的情況下還是把南蠻諸族給打殘並吞併融合了,吳越的越人也玩著玩著成了諸夏一族。

雖然各國戰亂征伐不休,但是各國基本都保持著統一的底線,那就是,咱們哥幾個雖然打打鬧鬧,但是那都是自家的事。咱們都是周天子冊封的諸侯,咱們都是三皇五帝的後人,咱們都是諸夏一家子。外族蠻夷戎狄都滾開點。

所以,諸夏的地盤從中原一丟丟,硬是被春秋戰國打成了一大片。

10樓:traind

這麼多答主都沒搞清楚,春秋戰國雖然是群雄爭霸,可是還是有名義上的共主周天子的,所以不存在叛國一說,只是在國內的幾個大貴族之間轉換物件而已。

11樓:紅茶魔術貓

敲黑板!什麼叫做先秦的「封建」?

「天子建國,諸侯建家」。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家臣,這一層層人身依附關係,就叫做封建。

從天子到卿大夫一層,基本是地位家族世襲形式——周天子分封諸侯國,以姬姓親族為主,輔以部分異姓功臣;而到了諸侯分封卿大夫,也是首先以國君同姓的公族為主,再輔以部分異姓的軍功家族——到這裡為止,就是構成先秦社會基礎的大大小小的封建世襲領主階層,這些領主擁有封地和私人武裝,並且世代相襲政治資源(行政官職)。

所以說先秦是不存在大一統的民族國家概念的,首先注重的是封建宗法關係,甚至連華夷之變也比後世淡薄許多(晉公子重耳第乙個出奔的是母國的狄)。從周天子以降,每一級封建領主上下的關係都是君臣關係,而這種君臣關係是互相的——我給你政治地位、認可你對領地的世襲權利,你要在政治上為我服務、有需要的時候出錢出糧出人。

一般來說,在世襲制度下這樣的上下關係是很牢固的。但凡事總有例外,當上級領主要剝奪下級的政治權利時,另擇明主就成了順理成章的選擇。所謂「剝奪政治權利」,可以是諸侯公子爭奪繼承權失敗,也可以是底層封建領主庶子不能繼承貴族地位,還有可能是國內政治鬥爭中,上級領主要收回下級的政治地位、乃至實施肉體毀滅等等。

具體舉例來說,這裡大致把這些跨國為官的「名士」分為兩類——1、流亡政治集團;2、無主下層貴族。

1、流亡政治集團

以伍子胥為例,他們父子是依附於楚國太子建的家臣。《左傳》中有人聲稱「我家臣也,不敢知國。」所以太子建出逃,伍子胥作為家臣追隨其流亡宋、鄭;太子建死,伍子胥則追隨其子公子勝入吳。

按:公子勝於伍子胥死前三年才被楚國召回,封於鄢邑——所以,伍子胥入吳後應該是與其主公子勝一起依附於公子光(闔閭)。雖然伍子胥在謀奪吳國王位的過程中更收到公子光的重用,但他的名義上從屬的主公是白公勝這一點仍然是不會變的。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公子勝與家臣伍子胥作為流亡政治集團,和公子重耳及一眾家臣沒有本質區別。只是作為家臣的伍子胥能力強過主公,所以掩蓋了公子勝而已。公子勝歸楚,沒有帶上伍子胥。

顯然是伍子胥因為伐楚戰功,已經脫離了與公子勝的君臣依附關係,改為直屬於吳王。

《史記伍子胥列傳》「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為太傅……伍胥遂亡。聞太子建之在宋,往從之……建有子名勝。伍胥懼,乃與勝俱奔吳

《史記吳太伯世家》「五年,楚之亡臣伍子胥來餎,公子光客之。」

《史記伍子胥列傳》「(伍胥)乃進專諸於公子光,退而與太子建之子勝耕於野……」

公子勝=伍子胥之間有乙個很有意思的點是,他們的怨恨物件不同,造成了他們的政治目標不同——伍子胥的父、兄為楚平王所殺,所以他復仇的物件是楚國;公子勝之父公子建雖然也是被楚平王逼迫出走,但卻是為鄭國所殺,所以他回到楚國就積極謀劃伐鄭。所以即使是都參與過吳國伐楚,公子勝最後重新被堂兄弟楚惠王接納,而伍子胥則留在了吳國。

而這種政治集團級別的異國為臣有幾個條件。第一是親族關係,同姓世族就不用說了,姻親同樣是影響異國接納其的重要因素——如晉公子重耳奔秦;另乙個則是封建領主自帶的政治資源,這個資源可以是家臣、武裝,甚至是封地——如齊孟嘗君帶了大量門客奔秦,又如齊大夫烏余帶了整個封邑投晉。

2、無主下層貴族。

按先秦宗法,貴族地位是以嫡長子世襲繼承的,其庶子被稱為庶孽、余子。卿大夫的庶子還能混個士族的低階貴族身份,士再往下就只有庶民了。隨著先秦封建貴族人口的不斷繁衍,封建時代的就業危機必須要釋放——那麼無論是在同乙個諸侯國內另尋乙個卿大夫投靠,還是轉投處於發展上公升期的其他諸侯國,對於這個級別的下層貴族來說,都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不過是換老闆而已嘛,你不給我工作,我就只有跳槽了。

下面這些都是公族旁支改投他國的例子——

《史記商君列傳》「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

《呂氏春秋報更》「張儀,魏氏余子也。」

《戰國策秦策》」(范雎):今亡汝南,乃與向為梁余子同也。臣何為憂?」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

上面雖然拿「員工跳槽換老闆」來比喻先秦的這種階層關係,但嚴格來說還是不夠確切的。畢竟先秦的封建關係不僅僅是上下級僱傭關係那麼簡單,還有以宗法關係維持的類血緣關係。尤其是戰國開始,封建制度的形式也從世襲性較強的「裂土分封」逐漸轉變為「封君食邑」或者授爵制,所以跨國為官的例子也更加活躍起來。

如果硬要和公司僱傭關係作模擬的話,我會把春秋時代比作終身僱傭制的日本企業,而戰國時代則轉變為人身依附關係較輕的現代企業。——哪怕是在終身僱傭制的日本,縱使跳槽比較困難,總還是存在可能的;而到了現代企業,既然都不用保證承擔終身僱傭的福利,那麼對於員工跳槽自然也就採取了更為開放的態度。

12樓:

因為當時只有乙個天下叫周。周王才是天子。

春秋時候相互投靠就相當於,中國那麼多省,你不喜歡江西省去了浙江省一樣,和叛國有毛線關係。

不忠不義春秋當然是有的,但更多相當於職業經理人跳槽

13樓:

對於這個問題,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已經回答過了。

孔子「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齊宣王問卿。孟子曰:「王何卿之問也?

」王曰:「卿不同乎?」曰:

「不同。有貴戚之卿,有異姓之卿。」王曰:

「請問貴戚之卿?」曰:「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

」王勃然變乎色。曰:「王勿異也。

王問臣,臣不敢不以正對。」王色定,然後請問異姓之卿。曰:

「君有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去。」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中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國家是家族企業,異姓之卿是打工仔,跳槽很正常。

老闆對有些員工待遇好,有些員工會想回報好

豫讓逃山中,曰:「嗟呼!士為知己者用,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智氏矣。」

待遇一般,那就回報一般

臣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

于禁是受到曹操的好待遇,結果回報不足,所以受到鄙視,更重要的是他最後是以俘虜的身份,被吳國送到魏國去,而且這時候的君主還是曹丕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性情剛烈?

英倫 這個問題讓我聯想到 為什麼高畫素手機普及之後,就沒人拍到野人和水怪了 你看看跟春秋戰國差不多同時期的 希臘羅馬名人傳 羅馬史 羅馬國史大綱 等書,西方世界這一時期重義輕利 捨生取義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到了帝國時代,驕奢淫逸 禮壞樂崩。到了中世紀,除了幾個道德模範,基本都是男盜女娼了。其實變的不是...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實力排行?

昼間鳴 戰國各國勢力的巔峰時期 驟減名的文章 知乎https zhuanlan p 40668787 月明如昔 其他國家沒有研究過,基本一直比較喜歡楚國,對於楚國研究很多,楚武王率先稱王,稱雄江南,楚成王破宋儼然霸主之姿 齊恆已死,晉文未出之際,楚成王其實也算霸主 其後到了莊王,雄才偉略,霸主當之無...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蘇秦輸給了張儀?

稚者 蘇秦輸了,輸給的不是張儀,而是人心 張儀贏了,利用的不只是人心,還有時代 這場仗已經打了太久了 蘇秦採用的是合縱 說是聯合,實則一盤散沙 數十萬大軍扣關攻秦 沒有乙個人願意做先鋒 戰敗後第乙個想到的是薅隊友羊毛 人心之險惡可見一斑 而張儀的連橫 無疑是將人性利用到了極致 短視,自私,貪婪 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