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如何修心?

時間 2021-05-06 10:37:24

1樓:洛晰luoxi

修心的九個方法,如下:

1、在迷茫中修心

返璞歸真,涵養心性——語出西漢劉向《戰國策》「歸真反璞,則終身不辱。」

人原處的本性是純樸和純真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慮欲念不斷萌生,蒙迷了原有的天性。要使心性和生命返到純樸純真的狀態。

所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便是如此,出新丟了,我們倒是會越來越迷茫,導致的失去的越來越多,最終一無所獲。

2、在絕望中堅持

滴水穿石,貴在堅持——「泰山之霤穿石,單極之綆斷幹。水非石之鑽,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語出《漢書枚乘傳》。

做事要持之以恆,不斷努力,才能取得成功。鑽木才會有火,滴水即能穿石,只有堅持才是取得成功的真經,只要尋得了正確的道路,便不懼艱險,一往無前,成功便指日可待!

3、在慌亂中平穩

戒驕戒躁,平等以待——孔子言:「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老子曰「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要警惕驕傲和急躁的情緒,虛懷若谷,積極進取。

這急躁的社會靜心便是最難能可貴的了,往往能夠沉下心來的人最終能獲得的更多,謙虛踏實也是這個社會最缺少的風氣,反而急功近利成了主流,那麼如何才能戒驕戒躁呢?這就需要我們在某些時候適當的慢下來,試著聆聽內心的聲音。

4、大道至簡,去粗取精

大道至簡,去粗取精——出自老子《道德經》:「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

大的道理往往是極其簡單的。至簡並非貧乏,而是繁華過後的覺醒,是去繁就簡的境界。太過繁雜會使人迷失,道理往往像車軲轆,永遠是齒連齒軸連軸,思來想去又回到原點,而真理就像是車軲轆的中心,只有中心才是根本,沒有了中心點,之後的一切均不成立。

5、上善若水,處下不爭

上善若水,處下不爭——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鉅則洶湧;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人生之道,莫過於此。與人相處應該以寬為主,太過拘謹太過苛刻都不為佳。

6、大智若愚,勿恃聰明

大智若愚,勿恃聰明——語出宋,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才智很高而不露鋒芒,「大巧若拙」,若愚,已入理悟之境。與老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是乙個意思。往往沉默寡言的人有兩種極端,一是真的什麼都不懂,二是心裡什麼都明白卻不愛「顯」,這兩種人均是一說話大家都明了了,什麼都不懂的人一說話就會暴露自己的無知,而不愛炫耀的人一開口卻字字真理。

7、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最早出自西漢劉安的《淮南子主術訓》。諸葛亮的《誠子書》也引用:「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志向明確堅定,不安清靜就不能長期刻苦學習以實現理想。學習的過程很難是趣味又輕鬆的,輕鬆的學習過程一定是緩慢的,應該靜下心來,在枯燥中尋找樂趣去學習,最終堅定了自己的志向,成就了夢想。

8、博觀約取,厚積薄發

博觀約取,厚積薄發——蘇軾嘗在《稼稅送張琥》中說:「博觀約取,厚積薄發,吾告子止於此矣」。

廣博讀書而簡約審慎地取用,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定將有所作為。讀書不在於我們記住了什麼,能夠寫出什麼,在於書中的道理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讀的多了自然就有了自己的感悟,這感悟便是你讀的書中所匯集來的精華,量變引起質變,最終將會在某個瞬間爆發,成為乙個真正的「博學」之人。

9、海納百川,包容涵藏

海納百川,包容涵藏——語出《三國名臣序贊》:「形器不存,方寸海納。」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納百川也,言其包含廣也。」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豁達大度、胸懷寬闊,是乙個人重要的涵養。有涵養的人莫過於心中有天地,腹中有詩書的人。

2樓:巧克力白白

人這一生都在渡,能渡人者,必先自渡,會修行者,必先修心,修好心,也行就是自渡,自己過不了自己的這一關,誰也渡不了你,管好自己的心,守好自己的嘴,才能修好自己的行。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其實,修正的是自己的一顆心,心正了,行就正了;心明了,人就不累了,心是修行的根本,所以,修行先修心。

在歲月的光陰裡,心修好了,人就活明白了,通透了,修心的最高境界就是,看淡世事滄桑,內心安然無恙,嚐遍酸甜苦辣,依然積極樂觀,體味人情冷暖,依舊初心不改。

修行是一條路,而路的盡頭是智慧型。生活中處處體現修行,修行時時處於生活,生活中的不如意,就是修行上的精進,一點點悟透。

我們每個人都要學會自渡,渡人,渡心,渡自己,渡了人得人心,渡了心才能安心,渡自己才能無畏懼。

萬物靜觀皆自得,人生寧靜方致遠,遇事能忍是大度,遇事能靜方位上,靜可生明,亦能養心,遇事靜心,才會少生遺憾,少惹麻煩,心靜時寵辱不驚,看不開的事,試著放下;解不開的結,試著釋懷,讓心歸零,才能輕鬆。

人生經歷了悲喜滄桑,看透了生死真相,就要學會用愛和溫暖擁抱生活,即便負重前行,也要努力向上,這才是生活。

當你悄悄地為別人擺渡的時候,也會遇到生命中擺渡你的人,好好做人,好好待人,對他人溫暖善意,對自己慷慨大方,理智的面對生活,才算是無愧的活著,一心向善,是積自己的德,為人正直,是修自己的行。

人生本是一場修行,修的是心,心放下了,無負累,心自然就寬了,不記恨,不抱怨,對於那些失去的,離開的,感情也好,情愛也罷,都是人生中的過客,生活總是有捨有得,丟棄舊物才能重新開始,一念放下,萬般自在,捨棄往事,未來可期。

一路走過,我們慢慢變老,有人擦肩而過,有人背道而馳,有人不期而遇,有人悄然離去,不管結局如何,我們都要心懷感激,感謝遇見,不負虧欠。

人生充滿悲喜,生活總有苦樂,人生就在得失間修得圓滿,修行,先修心;渡人,先渡己。

3樓:stanleyqiu

不管是什麼人,修心的方法一直都是戒定慧。

1,持戒,

2,修止禪,既修定力

3,修觀禪,既修慧

特別是戒和定,基本上所有修行,修心的派別戒和定都是基本功。只是最後一步各個派別會有所不同。

佛法是相應的觀禪,目的是修慧。

4樓:君子以懿文德

心安即是仁。

自此懂得凡事都內求,不再為外物所動。

如何不動?

清心寡欲

嗜欲深者天機淺

這顆心,八風不能動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寵辱不驚,靜觀雲卷雲舒

學會用更高的角度俯視一切

這是最公正,最客觀的角度

由定生靜,由靜生慧

讀經典,汲取精神

然後不斷實踐,再不斷認識

如此反覆,反覆,再反覆

有人問,這樣有什麼用呢?

沒什麼用,我不求它有用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有個意義的

離了意義我們就活不了了?

對很多人是的

但我看到虛空,不取虛空

面對現實,面對自己

不求結果,只為經歷

我雖然不積極,但也不頹廢

這是自在啊

我看到了真實,接受了自己

很多人看到真實,情願再入夢裡

而我,依然是穿衣,吃飯,睡覺

5樓:

若依據《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則心應該是你把其列舉的五蘊皆空,色不異空,無明,老死,苦集滅道,智與得等都領悟

再統統放下,達到無我之境

再把你達到所使用的方法也放下(當然幫助人時候也可拿來用,是自己不要執著法)

達到無有二執(人法二執)之境。

當然,這東西得一步一步來,急於求成只能適得其反。

是自然而然,或者措不及防的就都能領悟了

並不是說做了什麼就一定能領悟,或者不做什麼就一定領悟不了

若依據《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何為攝心呢,此處又有佛之四種決定

其心不淫,其心不殺,其心不偷,斷大妄語

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

阿難,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羅剎。

彼諸鬼神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阿難,又復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偷,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上品精靈,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諸魅所著。

彼等群邪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潛匿奸欺稱善知識,各自謂已得上人法,詃惑無識,恐令失心,所過之處,其家耗散。

阿難,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提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闢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懺,貪其供養,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至於做到

則先應令身體不去做一些擦邊事,清淨其行

然後慢慢映澈其心

這一切,如果功夫做足了

基本上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最後,我大概總結一下

持中道之心,行無修無證之行,才是心啊

僅供參考

6樓:普波居士

身心的修煉不是要「與天與地與自我鬥」,修煉具體的方式是,心不起貪嗔痴,身不造殺盜淫。

要嚴持五戒,斷一切惡,修一切善。

這樣就能斷除一切苦因,成就一切福善因緣。

7樓:潛心

無論佛道各家正途修行,都告訴人「修心」是修行的根本,即使是普通人,在利害交爭的人生旅途中,也知道那份寧靜清淨的心態有多可貴。從那如何修心呢?普通人的腦思維裡的妄念很多,定不下來,一會想著這樣,一會想著那樣。

所以佛家呢,告訴你戒定慧之法,讓你先戒,把那些不必要的酒色財氣的慾望戒除,然後心才能定下來。而道家讓人清淨無為,「不見可慾,使心不亂」,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當然,讓人不去過多的想名利慾望呢,還得先從道理上化解一些東西,告訴你那些東西是不必要的或者說是虛幻的,讓你從世俗的價值評價體系中,脫離出來,然後你才能逐漸的有所「放下」。

從修煉的角度,這屬於通過內在的修心,然後緩慢的使得身外氣場也逐漸的變得有序,屬於用「意識影響物質」,屬於某種以小制大。所以這個過程非常緩慢,因為人改變自我並不容易,同時呢,乙個人在世俗中生活,每天還受到世俗的各種負面資訊的干擾,所以很多人按照這個辦法修了很多年,也沒有太大進步。而古修行的心法教學,是先以心法陶冶淨化你的身外氣場,先在物質場層面讓你變得有序,(這屬於「物質決定意識」的另乙個重要的側面),同時也要求你自己自淨其意,這樣兩者結合,進步會快很多。

同時,心法涵養,其實也是一種(先天)物質和能量的加持,固本培元,提公升自身的精氣神,容易獲得乙個好的精神面貌。很多同修都覺著,不知不覺間,心裡變得輕鬆,自在,愉快,清淨了,以前那些在意的事情,那些煩惱,不知不覺間已經放下,整個人覺得煥然一新。當然這裡還有另乙個原因就是,因為你的身外氣場變得有序了,自己的身體健康啊,生活中那些不順心的事情啊等等,也在某種程度上自然而然地得到化解,沒有什麼需要發愁的事情了,自然也就能得清淨愉悅。

現代人如何理解佛教?

南城玉佛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諸惡莫作 那些不好的事,會傷害眾生的事情不要做 眾善奉行 那些有益於 能幫助到其它有情眾生的事情盡自己的能力去做自淨其意 認清自己,讓自己的心意如同一杯清水般清澈透亮是諸佛教 以上三條便是諸天如來對我們的教誨 護法居士 諸比丘。一切燒然。云何一切燒然...

現代人穿越到古代,古人會怎麼形容現代人身上的衣服?

斯文土匪 XX年間,市井中見一其人 不冠不戴,鬚髮皆短,不似中原人士 嘗與之交談,言語非官話,口音未知 穿著奇裝異服,非絲非麻不繫不扣 其上有軟玉制扣鎖,以機關相咬頗為奇異 下著長褲,材質亦非絲非麻,潑水不入 鞋履樣式頗為獨特 似皮非皮,有異味刺鼻,輕巧堅固,不知是何所為,非巧匠不得為之。手中持有兩...

現代人比古代人快樂嗎?

叢林 快樂不是物質層面的東西。是精神上的東西。因此人的需求越簡單,越容易得到快樂。因此古人雖說沒有現代人的各類生活方式。但是不能就因此認為古人不快樂。甚至在很大程度古人的生活要比現代人快樂的多。尤其是古籍中被稱為大同的遠古時代,人可能更加快樂。因為那時候人就是為了白天吃飽肚子。晚上有女人啪啪啪。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