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心理被動的人慢慢變為主動的人?

時間 2021-05-06 06:55:03

1樓:

我其實從小到大是乙個特別內向的人。

內向當然也意味著被動。以前需求少,總覺得不主動找人的話也沒有影響,自己也是可以過得很好。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我發現這個社會只有主動才有朋友,才有肉吃。這個網際網路社會大家其實喜歡封閉自己,如果你是那個願意去打破別人封閉殼的人,別人其實很願意和你聊天分享的。

當然,主動久了,有的時候挺累的,因為主動需要消耗能量。或者男女關係上,男方如果沒有足夠吸引力的話也只能主動去追求了。歸根結底,還是吸引力的問題。

但是要提高自己還是得自己主動去找人或者是主動去聊天。

有的時候晚上真的覺得主動挺累的。想著再也不聯絡她了,再也不主動去發訊息了。但是到了第二天精神好的時候,我又覺得只要自己主動去做一切都有轉機的出現,只要自己主動地去聊,也許能有不一樣的收穫。

歸根結底,還是這個社會太殘酷了,你不主動,只能慢慢被淘汰了。久了自己就習慣了,當然現在自己還是不是特別地善於把握機會,但是自己已經在主動地改變學習了。只要你覺得對你還有幫助的人你就應該去主動聯絡,只要自己想就盡量主動去做。

人生經歷和各種各樣的東西不都是這樣得來的嘛。

2樓:一休

我就是這樣的。

不過其實很簡單啊,核心就是對社交的恐懼。所以逃避只是解決方案。題主說的遇到半熟不熟的不想打招呼,不主動聯絡別人等等這所有的不都是因為對社交的恐懼,想逃避所採用的解決方案嗎?

那要解決這個問題,你不管是暗示自己,我可以的!還是假裝喜歡與人接觸都行,行為的改變會觸發你思想的變化。等你社交的水平不斷提高,你就不再懼怕了。

其實這裡面有個很重要的細節,就是當你和別人溝通,別人不理你的時候,不要覺得是不想和你交流,不喜歡你,而是他心情不好,比較忙沒看到,你沒有恨就不會在意。你一恨就沒了。

3樓:行知者

【積極主動】在這個世界上,資源是有限的,機會是轉瞬的,視窗期更是難覓的。機會肯定是給有準備的人,但是更給那些願意為機會付出時間、精力和金錢的人,願意積極主動我的去爭取機會的人,而不是坐以待斃,一切等靠要的人。 ——日常努力,決不懈怠;發現機遇而積極主動,決不懶惰。

4樓:星空的寂寞

把被動的事變成主動

如果做一件事的束縛太多,那麼即便起初興趣盎然,這種激情也可能被慢慢磨掉,而如果自己施展騰挪的空間比較大,比如自行把控方向和進度,那麼即便開始興趣索然,之後興趣也可能一點點生長出來。

當代心理學中有個著名的理論叫「自我決定論」——人有三種基本的心理需要,分別是自主的需要、能力的需要和歸屬的需要,如果這些需要得到了滿足,那麼人就會更加主動、積極和愉快工作和學習。其中自主性非常關鍵,自主性越強,就越能激發出興趣。

不同領域的自主程度可能天差地別。把一些過來人的「經驗」當做教條會束縛我們的手腳。這通常發生在新手身上。

而經驗豐富的人則知道,即使真理也具有條件性,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著名書法家啟功就批評過種種學習書法的教條,認為他們誤事、害人。比如毛筆怎麼拿是對的,怎麼拿是錯的,有嚴格的標準嗎?

沒有的。又如臨什麼帖,學什麼體,用什麼紙,有一定之規嗎?也沒有的。

他直言道:「寫字為什麼?把字寫出來,我寫的字我認得,給人看人家認得,讓旁人看說寫得好看,這不就得了嗎!

你還要怎麼樣才算『合法』呢?」

言下之意,好的求索者,在學習別人的同時,更要懂得自己去琢磨,筆怎麼拿舒服,選什麼帖最合自己的胃口。他們能看到條條框框之外自由騰挪的空間,自己拓展出新領地來。他們的學習帶著一種探險的意味,懂得悠然無人的妙處,能夠返景入深林,收穫也更大。

所以,如果你做一件事的時候,先不去問有沒有興趣,而是先做起來,而且很投入、很專注地做,並懂得如何把一件單向的事變得雙向,把一件被動的事變得主動,那麼你就可能越做越有味道,一點也不痛苦地堅持下去。不需要意志力拖著你走,你自己就勇往直前。

觸類旁通,乾坤大挪移。回想你玩過的遊戲、做過的任何對你有吸引力的事情,分析為什麼對你產生吸引力或你為什麼喜歡它們。然後試著套用到你將要做的事情上。

5樓:小子玉

心理被動的人常常會逃避自己的問題。

可以試試,從現在開始,回想你以前遇到的逃避的事情,現在開始,主動解答。

不逃避,就是主動。

6樓:簡單心理

美國心理學家Mark Tyrrell 認為不敢主動聯絡別人/加入談話屬於人際互動問題中的一種,可歸結為「不敢開始一段對話」,而這可能與自身的自尊感有關。

自尊是乙個人對於自我的概括性評價,以及我們對於自己價值的判斷。乙個自尊感良好的人是敢於表達看法、尋求與他人聯結的,就算自己的觀點不被認同、不好笑、或者主動找人聊天時沒有得到回覆,他們的自尊感也不至於崩潰,不會感到無地自容的羞愧。

而低自尊者(low self esteem)對於自我有偏低的評價。他們很怕給別人添麻煩、惹人煩。覺得自己的需要、看法可能對別人來說根本不重要,他們更需要別人主動聯絡自己,可能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確定對方需要自己,或者說是對方不討厭自己。

低自尊者也總是在避免挑戰,他們會竭力地迴避一切有挑戰性的、可能造成失敗的情境。也許正在看文章的自尊感良好的讀者們無法體會,但對於低自尊者而言,要主動發資訊給別人還不如讓他們去綁緊跳,無論綁緊跳再害怕,反正一閉眼就下去了,但發了一句「Hi,在幹嘛啊」 之後別人沒回覆的那幾秒或幾分鐘,真的就像在等待宣判一樣。

心中無限怒吼著:「啊啊啊完了Ta沒回我資訊,Ta一定覺得我很煩,哎,我不該發資訊的,又招人討厭了。」

所以低自尊者為了避免這種等待被宣判的煎熬,為了避免想象中的失敗,所以連嘗試都不敢,他們形成了一種和別人很特別的相處模式,「如果你來找我,我一定回覆你,但我絕不會主動找你。」

但也有一些人演變成了「你來找我聊天我真的好開心,但我不敢和你多聊,因為我害怕說的再多一些你就會發現我招人煩了,就會不喜歡我了。」

這些不願意主動聯絡別人的低自尊者,很可能會被人誤會他們是冷漠的、疏離的、不好親近的,但其實這種疏離是他們不知如何是好時選擇的一種防禦。

「我假裝無情,其實是痛恨自己的深情。

我以為人生的意義在於四處遊蕩流亡,其實只是掩飾至今沒有找到願意駐足的地方。」

—《坦白書》

為什麼我不敢主動聯絡他人?

缺乏穩定、安全的依戀

童年時期擁有及時、富有感情回應的依戀關係是個體自尊產生的基礎。如果父母對於孩子的身心需要不敏感,不能及時滿足甚至是忽視,可能會造成孩子的情緒受挫和創傷,「即使我表達了我的需要,也不會有回應,也不會有人滿足我。」

這種因缺乏穩定、安全依戀造成的創傷會在孩子成年後,不斷的投射到與他人的交往中。他們不敢表達自己需要別人,甚至表現的像是「自己不需要聯絡他人」一樣。

「我表現得我不喜歡任何事物,是因為我從來就沒有得到過我想要的」

負性核心信念讓低自尊一直延續

認知行為學派認為,負性的核心信念(negative core beliefs)才是低自尊得以維持下去的因素。

童年的行為模式使我們對於自我、他人、和世界形成了乙個堅固的、穩定的、深深扎於內心的信念,我們稱之為「核心信念」。

而低自尊者的核心信念就是「我很差」,所以低自尊者會一直退縮與迴避、對自己的懷疑和責怪,「你肯定不想理這麼差的我」,「我這樣的人,給你發資訊也是招你討厭,還是別了吧。」

如何踏出改變的第一步?

負性的信念是分為很多層次的,也許最底層的核心信念一時無法被撼動,但我們可以從比較容易淺顯的外周信念入手,把它們寫下來,並且試著客觀地審視。這些信念越具體越好,例如,「我認為我的朋友不喜歡我」,「我認為我發資訊給Ta,Ta絕對不會回覆我」。

2. 尋找支援性證據反駁它

低自尊者的記憶往往是偏負性的,他們只記得自己遭遇失敗、出糗、被批評的經歷。我們需要挑戰自己的負性記憶,把負面想法變成問題:「朋友們真的不喜歡我嗎?

」,「Ta真的從來不回我的資訊嗎?」 然後試著尋找正性的記憶,去回答這些問題,可能你會發現,你遠沒有自己想的那麼糟。

其實害怕招人煩的人很少會真的招人煩,真正招人煩的人從來不覺得自己在麻煩別人。

3. 明白改變從來不易

不用逼自己看完這篇文章,立刻就去發表白資訊給自己喜歡但又不敢聯絡的人,或是逼自己去和別人大聊特聊,先明白改變從來不易,嘗試do something small. 一步一步的重建你開始敢於主動聯絡他人的信心。

我們是簡單心理諮詢預約平台,擁有800+位海內外心理諮詢師,只有約10%的申請諮詢師能夠通過面試考核;目前為止簡單心理已為40萬+人次提供了高質量心理諮詢服務。

7樓:Excel Brain

excel brain:知足VS進取逆向思維以靜制動VS積極主動主動VS被動宿命論VS隨機論,內因VS外因

要分析被動的原因,很多被動有積極的成分,在此基礎上順勢而為,積極有為

8樓:Bwoloong

你需要做一定的練習去主動打破僵局。如果你買飲料時總是對著自動販賣機,那麼你永遠也無法變成心理主動的人。因為就連買飲料時,你都缺乏和人的互動。

你要想象你是rpg類遊戲的主人公,如果你不主動和npc說話,npc會和你說話嗎?當然對你來說最難的就是邁出第一步——主動去和人說話。這一步沒有捷徑。

你要勇敢地克服內心的恐懼,因為邁出這第一步沒有你想象的那麼糟糕。

9樓:鹽選推薦

說到被動,我想說你可能是蝸牛型的人。說到蝸牛大家對於它的印象一般來說,有這麼 3 種。

第一,蝸牛是軟體動物,非常的脆弱,而且它身上有個殼,會縮排自己的殼裡;

第二,蝸牛的行動緩慢,平時我們看它慢吞吞的;

第三,是粘,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蝸牛是粘在牆上或者是樹枝上的。

那麼這三種特點,我們可以通過下面四個方面調整自己的關係模式:

第一點,心理上要悅納自己。所謂的悅納自己就是肯定自己,更有自信,並且能夠在自己的事情上對這個世界保持好奇。

怎麼才算是自我接納呢?舉例來說,跟朋友發生矛盾的時候,可以選擇直接跟對方表達目前自己的感受,比如說:我有點生氣,感覺不太好,但我沒有辦法很好地表達,可以等我想清楚後我們再聊聊嗎?

這就是一種自我接納的方式,用最真實的狀態去跟對方相處,而不是一昧地只表現好的一方面。

如果想要跟別人合作,首先就要學會接納真實的自己。如果無法接納自己,那麼就一定會只選擇呈現美好的自己給對方,這種關係既是虛無的,也是虛偽的,也是難以長久的。

第二點,身體上,需要注意的是要增加自己的力量感,有力量感會讓蝸牛型的人看起來更自信一些。蝸牛型的人比較軟體,相對來說就比較弱弱的,那麼身體上面要增強力量的話,可以去健身,也可以選擇多參與一些群體活動。

第三,在人際關係中,蝸牛型的人主要注意的點是,注意自己的被動攻擊的模式,所謂的被動攻擊模式,就是心裡有委屈憋著不說,但用另外的方式去攻擊別人,比如有時候遲到可能就是你在攻擊對方,或者你對這件事情不滿意,而你不能明說,只能通過遲到這樣的方式表達內心的一些感受。

那要怎麼去改變自己的被動攻擊模式呢?很簡單,主動一些就行了。其實蝸牛型的人如果主動一點就可以獲得更多,比如說主動去跟人交往,主動說出自己的不舒服。

通過這樣的方式調整自己的被動攻擊模式,蝸牛型的人更容易融入到人群中。同時在提出自己的需求的時候,我們可能需要更主動一些,而不是用等的方式,或者說,當我們有衝突的時候,不是默默離開,而是可以在衝突中的話嘗試去表達自己的意見。

最後一點,蝸牛型的人注意時刻提醒自己能夠走出去。一般來說蝸牛型的人,如果需要更進一步的發展空間,比如說一些公升職的機會也好,或者其他的一些機會也好,基本上都是需要在人群中學習的。要告訴自己,這個世界很美,也沒有你想的那麼危險。

這種蝸牛型性格對應到關係模式中,分別是什麼樣的情況呢?我乙個乙個跟你說。

首先,蝸牛它本身,身上有個殼,外界環境變化的時候,蝸牛會縮排自己的殼裡。那麼相應的,蝸牛型的人,在人際關係中主要是以取悅也就是討好和迴避這兩種模式來進行人際溝通。也就是說一旦遇到問題,他就軟軟地討好或者縮排自己的殼裡,如果說一旦發生衝突的話,他會拒絕或者迴避衝突,也不敢表達自己的訴求,但自己內心戲比較多,他會把很多事情鬱悶在心裡,就是「我被欺負了,我委屈但我不說」的這種人。

另一方面,因為蝸牛是軟體動物,看起來非常脆弱,所以蝸牛型的人自我保護意識是很強的。但與此同時,他是會憋著一股勁的。很多時候,他不會去反抗,同時攻擊性也不是很強,但這只是看上去攻擊性不是很強,因為他運用得更多的是被動的方式,去攻擊別人。

所以在這裡,蝸牛型的人在人際關係中,還有另外一種特徵,就是被動。

周圍的人都在變優秀,只有我在慢慢退步,我該怎麼辦?

沃犁詩 這個問題問的,有意思,能看到自己退步,就很好了,有的人不認識自己,不會感覺自己退步,但是你說的他們的優秀是什麼方面,經濟?還是別的方面?有些優秀只是表象,可能表達方式決定的。 庸人 有這份焦慮是正常的,但是也不用太焦慮,船到橋頭自然直,你現在會有這樣的想法主要是因為內心開始變得浮躁,功利心所...

如何理解 沒有人願意慢慢變富 這句話?

李柏柏 知乎人均複利能力,那都是指數級增長,每年穩定掙20 苟混個小康?去你的,知乎人都是看不上的。我們知乎人,每年至少都是50 甚至幾倍的複利,20 那是廢物的水平。 華夏林 這也是窮人根本窮的原因!心比天高!夢比海深!但命薄如紙!卻還不自知!不願意腳踏實地慢慢的變富!大錢賺不來,小錢不願意賺!唉...

從社會心理學來說,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變的宅了?

dream chaser 因為隨社會發展出門這件事的必要性逐漸降低了。想想以前咱們出門是為了什麼,和朋友出去玩,購物,工作,大多數時候人們出門主要就是為了這些事吧 而這些事在這個時代或多或少都可以在家解決,聯機遊戲,網購,網上交友,線上處理工作等等,這些便利的功能的出現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們出門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