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真的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嗎?

時間 2021-05-31 01:50:37

1樓:小橘熊

如果季漢國力為1,孫吳國力為2,曹魏國力為4,每年翻一倍。第一年孫劉相加為6曹魏為8,第二年是12與16~。沒有特殊原因當然越往後相差越大。

孫劉兩國必定會被吞併。所以要戰勝曹魏,必定越早打越好。而且丞相發過誓的要完成先帝遺願。

所以不是可為不可為,而是必須為之。曹魏國力強,但土地大,目前兵力配置並不充沛,很多地方要守,能拉出來的軍隊數量,季漢還能夠應付。到後期就麻煩了。

所以要抓緊時機北伐,絕對沒什麼錯。

2樓:半似月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

後出師表原文可解答

3樓:老牛複利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4樓:大風清揚

不然呢?不把矛頭對準曹魏,不怕別人記起來原來是東吳毀了蜀國的基業?除先主劉備本人外,還有先主封的四大將軍——關、張、馬、黃,只有馬超沒死在東吳手上,還不是因為馬超神勇無敵不過是不受信任所以沒有隨軍出征罷了。

蜀國最大的仇人真的是曹魏?

5樓:魏歌帕拉丁

簡單說一下吧。

題主如果不在問題後面加那麼多自己的分析,這個問題回答起來會更輕鬆一些。在知乎提問,還是少一些設問句形態。

所謂「不可為」,是極言其難,指成功率很低,但並非真的指毫無可能。

葛亮是不會做無用功的。

從結果來看,蜀漢第一次北伐,在街亭之敗前,形勢至少看起來是在像著那個可能性很低的方向發展,儘管機會轉瞬即逝,但確實曾經出現過。

然而,如果要說赤壁之戰前的形勢和北伐前的形勢,我倒並不覺得北伐前的形勢要好很多。

比較形勢,首先要看訴求的目標是什麼,赤壁之戰曹劉實力更懸殊是沒錯,但劉備勢力需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北伐之前蜀漢已經小成氣候,但蜀漢希求的是吞併國土、實力都遠超自己的曹魏,孰難孰易,一目了然。

葛亮當然是不世出的英雄,但英雄一樣需要時運的推動與眷顧,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這不是漫威世界,諸葛亮也不是驚奇隊長,他既不能開高達把魏軍全滅了,也不能開發雜交水稻或是轉殖科技增加糧草與人口。不相信英雄可能是虛無主義,沒有邊界地相信英雄能以一己之力扭轉任何事情是虛無主義的另一種體現。

對葛亮的真正尊重,應該是看到他身上更多「人」的一面,包括他大包大攬的苦衷,被軍國之事最終拖垮的身體,以及在此之下依然一往無前貫徹本心的決意,而非只盲目相信崇拜他的實力。

最後,題主關於赤壁前葛亮表現的那一段,是不是有點太輕視孫吳了?本質上沒有人能決定孫權是否抗曹,除了渣權自己。況且拿他人之功作為自己實力的吹噓資本,也不是開啟葛亮的正確方式。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種思想是否正確?

曾經 這是我最欣賞的儒家的乙個特質。類似的話還有 雖千萬人吾往矣 這類特質絕對是中國文明的脊梁!也絕對不能丟!這個特質不是用對錯來衡量的,為之 本身就是其價值,重點也在 為之 而非是否可為。作為乙個人,其全部價值統統都體現在 為之 上,一生沒有作為在儒家來看是枉為一生。儒家面對這個世界的態度,有向內...

如何反駁孔子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是是是 什麼話都要考慮語境的。舉個例子,一幫子混混欺負良家婦女,你就一屌絲,根本幹不過人家,你心裡也有數。知其不可為而不為,賢。所以你報警後默默走開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聖。所以你報完警後毅然決然的跟混混打起來了,然後被吊打。警察來了他們跑了,你也倒下了,但你的英勇形象樹立在婦女和警察的心目中,經久...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沒有結果還要堅持,是不是傻掉了?

joice1111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沒有結果還要堅持,那一定要看這個事情是對的,還是結果是好的,如果是這樣那就去堅持,至少到時候自己能有乙個好的收穫。如果這個事情所有人都說是錯的,結果也是錯的,那還不如放棄掉。在面對感情的時候,每個人都是迷茫的,都不知道這個結果最後會怎樣,所以是明知不可為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