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和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矛盾否?

時間 2021-06-02 02:07:37

1樓:東林赤心木

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孟子原句中說的是「知命者」,而不是君子。

舉個例子,乙個國家的領導人,經常去玩兒綁緊跳,這個人就不是個「知命者」,不知道自己是幹啥的。天降大任於是人也,這個人不當回事兒,這就是君子(知命者)不立於危牆之下的反例。

君子知道自己的主要任務是什麼,盡量避開可能危害我執行任務的事情。這就是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

而一旦任務開始,即便是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君子也要如阿湯哥一樣,該上天上天,該入地入地,義無反顧,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這兩句話非但不矛盾,反而是相輔相成的。

2樓:tom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和「君子不立於危牆」,是人生不同階段。不可混為一談,也不矛盾。

諸葛亮的一生,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前半生實踐後者,後半生實踐前者。武侯思想矛盾嗎?一點不矛盾,反而出類拔萃地人生理想一致。

當沒有值得奮鬥時,「君子不立於危牆」,」危邦不入「,「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苟全性命於亂世」。。。是為了保全有用之身等待有值得奮鬥的出現!

當有什麼值得奮鬥時,「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孔曰成仁,孟曰取義「,」雖萬千人吾往矣「。。。是全力以赴、鞠躬盡瘁、飛蛾撲火式地對得起自己以前的苟且!

3樓:馮金

人總是要死的,但我們都努力長久而健康且有意義地活著,這叫「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為了長久而健康且有意義地活著,我們會盡量避免一些高風險的事情,例如不到萬不得已不去私自橫穿地鐵,這叫「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

大體上是這麼個意思。

4樓:明見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自覺與君子不立危牆之下的自立應該沒有矛盾,君子既不是蠢死的也不應是被禍害的。恰是偽君子才有這方面的問題。自覺的堅守心中的底線,才能不逾越自立的防線,人貴在不惡而非為善,善亦懶為讓想行善的去行善,善惡只是利益,相對而言利益才有善者善言惡者惡語,沒有名利也就沒有善惡,君子無偏見,既不會偏愛善者也不會偏見惡者,只是可憐可惜而已,人生無非想得明白,活得自在,善惡遊戲只是熱鬧,冷場時都是可笑。

君子亦可笑,何言不可為,明知不可為,聖者開玩笑。

5樓:徐曉軼

三種情況,三種做法:

1、應該做,不得不做:知其不可而為之

2、應該做,但時機不成熟: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

3、沒必要做,可以不做:君子不立危牆之下

也就是說,首先要看事情是否觸及原則底線,觸及了原則底線,那就是必須要做,這時就是看時機、看資源、看方法、看個人性格,也就是說,對於應該做的事,只有如何做的選擇,而沒有逃避的選擇。

有的人,性格剛烈,不願忍受,那就是寧死不屈,而有的人性格沉穩,那就咬牙堅持忍辱負重。

如何選是個人的事,是方式方法的問題,但想方設法去做是必須的。

而如果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不涉及原則底線,那就是留有用身,待大有為時,君子不可輕死。

也就是說,君子貴人,而自己也是人啊,所以君子也自然看重自己,夫子割不正不食,固然有尊禮的一面,但當時的衛生條件,這也是君子貴己的一面:家國重任在肩,豈有輕慢之理?!

但,當義之所在,則蹈死不顧也,雖千萬人吾往矣。非做不可之時,君子也自應不惜命。

6樓:LH92

有種和魯莽的區別

這不就是「有種」和「魯莽」的區別麼?這個區別《武林外傳》李大嘴同學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7樓:tst2rj9ut

有更好的方法,有退路的時候,別冒險

被逼到頭了,沒退路了,就算不可能也得拼了

如果做不到沒啥損失,做到了卻有不少收益,即使成功概率很低,那為什麼不做呢

8樓:石頭的家ch

不矛盾。

乙個說的是,有明確目標的時候,面對必須付出的代價,應該是什麼態度。

另乙個是,不管有沒有目標,面對可以避免的代價,是什麼態度。

我猜,這是一道初中語文題。

9樓:走向世界的August

這個完全是平行的兩條線吧……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指當一件事你明知希望渺茫,甚至會禍及自身,但因你胸懷坦蕩正義,願意為正確而奮不顧身,迎難而上。出發點是為了他人。

「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的話,打個比方,乙個公司要倒閉了,待遇也不好,前景也一般,還有那麼多選擇,你為啥要跑過去等樓榻呢?我個人感覺這句話更多針對的是「不關乎公眾利益的純個人私事」吧,君子再忙也是要有私生活的!

10樓:

我個人認為是不矛盾的。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表面上指的是君子不會站立在危險搖搖欲墜的牆下面,意思是君子會避免危險的發生,防患於未然,遠離危險。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也是指的是面對不能做的事情,依然一意孤行,去做這件事。

但是,這兩者是有明確界限的,就像你在面對老人倒在地上扶不扶一樣,你懷疑可能會是碰瓷,你依然在道德的約束下,去扶她,萬一她是真的暈倒了呢。這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就像你知道誰心存不軌,你會遠離他,這叫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

11樓:davie

有乙個本意吧,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這是乙個被動的,需要做的是避開「危牆」指的是某一種趨勢可能給你帶來危險,洞察危險避之是為君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主動的。

主動去做某件事,即使很大程度不可為,但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是一種追求。所以這兩個觀點是有前提的,不是放在同一情形下比較的。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追求有意義的事情,更大程度上指的是困難,險阻。

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是主動避開自然的危險。更大程度的是指珍惜生命,趨吉避凶,不遭受無妄之災。

12樓:清水泡麵少點味

你感覺此事是錯的,哪怕對方是統治階級,你也大聲說出自己的觀點,也要去想辦法證明此事是錯的!

這叫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

你看這個牆要塌了,你還煞筆一樣站在那邊等他塌了砸死你,這兩個意思矛盾?

13樓:木凡於野

矛盾,也不矛盾。

人間正道在於權衡利弊,在各種矛盾中權衡之下才有正道,而且加入的矛盾條件越多,權衡出的思想才會越公正客觀。其實社會學的道理很多都是很矛盾的,主要還是看當事者所持立場。這就是社會學的很多知識只能是道理而不能是真理的原因。

因為真理無論任何時候都是對的,就像自然科學的一加一等於二。而道理只有對走這條道的人來說才有理,沒走這條道的人看他說不定就沒理甚至是歪理邪說。

這兩句話我看來更像是人生發展道路的兩個階段。君子首先要有不立於危牆之下的危機意識,這是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品格。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對人生境界的更高追求。

是為大義犧牲小我的犧牲精神,這個相對而言適用面就很窄了。如果有人真的面對了那樣的大義並且有了犧牲自我的精神,那不立於危牆之下什麼的自然只是小格局的小事了。但相比於此種大義,我們絕大多數人一生都應該恪守的還是不立於危牆之下的危機意識。

14樓:

劉備以天下大義請求諸葛出亮山,諸葛明知幫劉備不會有什麼結果,不會有什麼用,仍然去做。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你明知道幫某個人不會有好結果,但不幫你的良心過不去,就叫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就如龐統向曹操獻完連環計,馬上找機會溜回東吳。諸葛亮借東風之前就已經通知劉備派小船來接他回去,他料到周瑜忌憚他的才能必殺他。

這就是中中國人的文化啊,中中國人就是說什麼都有道理,你有你的道理,我也有我的道理,易經講的不就是這件事嗎。

所以不要常常否定別人,因為即使你倆意見不同,他也有他的道理,你也有你的道理。因為情境不同,中中國人判斷乙個事物的好壞,往往是憑著「義」。

15樓:ChaoesLuol

借用《周子通書》中的一段:

寂然不動者,誠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幾也。誠精故明,神應故妙,幾微故幽。誠、神、幾,曰聖人。

在實際遇到問題時,本體的「誠」或者我認為的絕對理性,應該寂然不動。但是應事生髮的年頭,也就是「神」,是隨事而應的。神之作用,事來則照,事去不留,無有常駐之念。

因此這問題本無答案 -- 遇到一件事情到底勇於任事,還是急流勇退,關鍵不在於你具體的選擇,而在於你的選擇是否出於「誠」。

如果你平素修習這個「誠」,臨事做的選擇自然出乎本體之誠,動而正,用而和,發而中節。具體到某件事情如何做,天下事情千千萬萬,怎可以一概而論?

陽明先生《傳習錄》與陸澄的一次問答,講的再清楚不過了:

問:「聖人應變不窮,莫亦是預先講求否?」

先生曰:「如何講求得許多?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乙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

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後世所講,欲是如此,是以與聖人之學大背。周公制禮作樂以文天下,皆聖人所能為,堯、舜何不盡為之而待於周公?

孔子刪述六經以詔萬世,亦聖人所能為,周公何不先為之而有待於孔子?是知聖人遇此時,方有此事。只怕鏡不明,不怕物來不能照。

講求事變,亦是照時事,然學者卻須先有個明的工夫。學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變之不能盡。」

16樓:踏雪灬尋梅

有些事情是我們所必須做的,如:國家陷於生死存亡的關頭拿到難道我們還能說出『』君子不立危牆之下『』的言論嗎,所以我認為後一句話只是對於自身的一種保護,防患於未然,預先覺察潛在的危險,並採取防範措施。但是有些事情我們不得不去做,正是因為幾千年來這些不畏懼死亡的英雄我們中國才能傳承至今日。

人生中也當如此,我們總會去做一些自己不願意做的事

17樓:拒絕公廁

她就是個爛工具,哪個男人娶了對不起列祖列宗。只有當公廁用。我不會用的,我沒有那麼爛賤。

我糾結的不為曰爛批,而是為乙個恩情與仁義。為人不能去違背良心的事。我沒有錯,我問心無愧。

你們幾皮葉子拿去天天上廁所用。大便不行,小便可以

18樓:華藏淨流

分情況。有時前後者並不同時取捨。同時取捨的時候會有衝突。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孤勇,死諫,忠進,重義輕身,古代很多忠勇豪傑之士都是這樣的,很受觸動。如果是暴虎馮河輕燥妄進則不足道也。這是英雄主義者的悲歌。

這是君子的義。

君子不立危牆下是自我儲存,免人譏嫌。這是和平主義者的舒緩小調。這是君子的和。

人對危機的應對的態度是很靈活的。站隊很重要,價值觀也多元,非常之事往往待非常之人。每次讀到史書還是會為前者心頭大震,此乃壯士,歷史記住了他們,雖被被時間稀釋他們仍有色彩。

而那些烏央烏央的其他求生者好像同樣臉譜,連名字都沒有,平凡的就像糧食。我們原諒了他們小人物的懦弱,庸常,苟且,如草木隨風而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身不由己。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沒有結果還要堅持,是不是傻掉了?

joice1111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沒有結果還要堅持,那一定要看這個事情是對的,還是結果是好的,如果是這樣那就去堅持,至少到時候自己能有乙個好的收穫。如果這個事情所有人都說是錯的,結果也是錯的,那還不如放棄掉。在面對感情的時候,每個人都是迷茫的,都不知道這個結果最後會怎樣,所以是明知不可為還是...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種思想是否正確?

曾經 這是我最欣賞的儒家的乙個特質。類似的話還有 雖千萬人吾往矣 這類特質絕對是中國文明的脊梁!也絕對不能丟!這個特質不是用對錯來衡量的,為之 本身就是其價值,重點也在 為之 而非是否可為。作為乙個人,其全部價值統統都體現在 為之 上,一生沒有作為在儒家來看是枉為一生。儒家面對這個世界的態度,有向內...

如何反駁孔子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是是是 什麼話都要考慮語境的。舉個例子,一幫子混混欺負良家婦女,你就一屌絲,根本幹不過人家,你心裡也有數。知其不可為而不為,賢。所以你報警後默默走開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聖。所以你報完警後毅然決然的跟混混打起來了,然後被吊打。警察來了他們跑了,你也倒下了,但你的英勇形象樹立在婦女和警察的心目中,經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