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種思想是否正確?

時間 2021-05-07 07:07:03

1樓:曾經

這是我最欣賞的儒家的乙個特質。類似的話還有「雖千萬人吾往矣」。這類特質絕對是中國文明的脊梁!也絕對不能丟!

這個特質不是用對錯來衡量的,「為之」本身就是其價值,重點也在「為之」,而非是否可為。作為乙個人,其全部價值統統都體現在「為之」上,一生沒有作為在儒家來看是枉為一生。

儒家面對這個世界的態度,有向內的修身,有向外的體現,所謂敬以直内義以方外。向內,修的是徹底的坦誠直面自己的內心,認清自己真正的所求所棄。向外,修的是知行合一(按王陽明的話說我這已是割裂了知行)。

如果只問是否可為,不問是否當為,則是違心,是知行不一。向內的修身足夠坦誠,足夠洞悉自己的本性,他才會全身心的發揮他的本性,他也必定能知行合一。而如我等前怕狼後怕虎者,心性紛亂無主,不斷被為外境所遷,人生意義也在外不在內,別說不可為之事,可為之事也會因為點困難就半途而廢。

這個世上,所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是真正「率性」之熱烈,是真正活出自己的人,是大勇大誠之人,是大寫的人!

最後,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中國先賢則是我為故我在。一思一為,可見中西文明道路的差別。

2樓:羈鳥戀舊林

知其不可而為之,原意是說,凡事不去看能不能做成,而應該去看應不應該。

這個事情有一體兩面。

執著於事情該是什麼樣的,會讓乙個人有明確的目標。可事情能做成,其中還需要很多方法。枉顧人的需求、罔視人性,即便目標是正確的,方法不合適,就容易遭人恨、被人牴觸,最後事情就做不成。

孔子終其一生,也未能實現他的理想。

執著於事情該怎麼做成,而不去問該不該做,就會過於從現實和人性出發,過於滿足自己和別人的需求,不加節制,國語順其自然,被自己的慾望牽著走,最後失去對整件事情發展的控制。這樣的例子歷史上太多了。

兩者最好的結合,就是明確知道事情應該是什麼樣的,而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該退讓的時候退讓,該變通的時候變通。這方面做的最好的,《史記》中有叔孫通,《大明王朝1566》中有王用汲。

3樓:百代過客

對論語感興趣就是從「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開始的。夫子的儒是君子儒。所謂中下之資不可語上,起碼在夫子的那個時代,儒家的最高境界大多數人是此生無望的。

所以不理解這個概念也沒關係,把精力放在別的地方就好。

4樓:知我知行

問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種思想是否正確?

回答:我將「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理解為一種人生境界。境界難說對錯,關鍵還是看個人如何依照這種境界去做事;做事的結果有好壞之分,但也很難由此證明境界的好壞。

道無為,但是道不可說,我們能說的是不為,但不為又會死,所以老子說「聖人為腹不為目」,即少為。老子的思想就是由少為到不為,再到無為。

少為之下是有為,這便是儒家的思想所在。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為的最高境界就是平天下,「為萬世開太平」。然而,天下豈是人力可平?

有為到最後,也只是一場空而已。所以老子批評孔子,說他慾望太多,有害無益。

最終老子選擇了遁世,孔子卻選擇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以上文字摘自我的如下回答。

儒家的道是什麼道?道家的道是什麼道?

5樓:天啊我就是喜歡

這個問題問的好。在這裡說說自己的感悟…水平有限…輕噴…在我的職業生涯裡走過了很多彎路,也達到過很多個階段性目標,整理起來他就是讓我看到了很多「可為」,而「不可為」往往是自己當時沒有能力完成的,或者過去並不現實的一些目標,屢次嘗試未果,這些失敗可能會造成我們一種恐懼,從此定義變成「不可為」。

無知者無畏,知之者無懼。

我們懼怕的,更多只是因為對未知事物一知半解,短期內感受到無能為力,進而放棄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世界發展很快,有時候過去的不可為,如今已經變成可為,這就需要我們不斷總結,不斷從失敗中成長,發展中探索新的經驗,那個時候我們可能會明白的更多。

沒有什麼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當然也不能太鑽牛角尖,量力而行,人有限的生命裡,往往選擇也很重要。

6樓:Edward Kao

7樓:「已登出」

節選自馬舸洪光寺

尚慧雲來到近前,眼見他垂頭坐地,衣衫破爛,半晌無言。石孝忱微微抬頭,見她星眸閃亮,正望著自己,臉上騰地一紅。尚慧雲忙移開目光,把手上一件麻服遞給他道:

「石大哥,你換上它罷。」石孝忱接過,放在身旁。

尚慧雲柔聲道:「你不要與他們生氣。總不過世俗心腸,說些閒話罷了。

」石孝忱聞聽此言,不覺觸動心懷,仰頭一嘆道:「俺此時才知,世俗如天如網,早就包籠一切,任是何等真情至性,在它面前也都可笑。」

尚慧雲道:「為何要這麼說呢?」石孝忱靠在碑上,失神望天道:

「適才俺想起許多往事。這些年俺自命俠義,憐恤弱小,到此方覺可笑。其實俗情鄙見,又何止嘲笑真性,貶抑俠光?

若認真想來,俺所有愚行愚見,都不過矯俗悖理,是些痴人傻事罷了。」

尚慧雲見他心灰意冷,柔柔一笑道:「我倒並不這麼看。世上許多事業,都是傻子幹出來的,絕非聰明人所能為。

傻子何以能成事業?就為他只問此事該不該做,若該做,便全力以赴,蹈火不辭。其間決不計個人利害,更不因世俗褒貶改變初衷,故結果縱不成功,也必成仁。

就像岳飛、文天祥,雖為大勢所限,無法成功,但畢竟為後世立下榜樣,千古不朽。他們都是傻子,結果卻做了聰明事。像那些聰明人,只知藏奸取巧,計較得失,自以為隨俗變化,其實糊塗透頂。

石大哥,你說是不是呢?」

石孝忱聽此一番話,不由呆住了,轉而想到:「可笑俺稍遇挫折,便喪猛志,反要叫小妹把俺點醒!世上美人何多,只是皮囊錦繡,誰又有小妹這等見識,能稍及她半點?

」眼見尚慧雲目光柔暖,飽含期許之意,不覺面愧心羞,默默點頭。

尚慧雲知他豪氣重回,心中喜悅,說道:「我匆匆離堡,卻忘了拿藥,明早再送來。母親還要我陪伴,你凡事多加小心。

」石孝忱聽了,不由站起身來。尚慧雲提燈欲去,忽又回過頭來,走到他身旁道:「石大哥,你看今晚月色多美。

我從沒見過這麼好的月光。」石孝忱抬頭望去,只見月掛中天,分外明亮,果與往日不同。此時二人衣袂相拂,一齊舉頭上望,尚慧雲忽露出異樣表情。

其時皓月當空,飛彩凝輝,朗照大地。月光流水一般瀉落下來,柔柔地灑在二人臉上,但見兩張面孔,都如玉雕般美麗:乙個英俊中透出無比剛毅,乙個嫵媚間顯露萬種柔情。

此一剎那,萬物都彷彿屏住呼吸,暗暗驚嘆;連月亮也瞪大雙眼,似要將這一刻永記心間。

8樓:

明知做到的機率很小,也要盡力一試!!!考清華的機率小但想去做就去盡力一試。

不是明知道不應該做,卻去做!!!

明明知道吸毒不對,就不要去做。

9樓:海上月亮亮

是來關注答案的。工作中遇到這樣的問題,很困惑。

明明不可能而且不應該去做的工程,非要做。掛著「利民」的名頭,實則帶來相當大的安全隱患和巨大的施工難度。為什麼?為什麼??

10樓:

莊子思想是知不可為而不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在天為龍在地為蛇,以這種方式來保全自己。這是一種環境論。孔子的思想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即使希望渺茫也要去做只要自己的目的是好的。

所以他屢屢失敗但繼續周遊列國。可為或不可為很多時候難以確定,有些看似不可為的事情你去堅持了反而就成了。或者哪怕當下成不了最終依然會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

我想做不可能的事自有一種樂趣,就看你的目的是什麼。

11樓:紅軍最強大

借用一段經典劇本裡的對話---------胡宗憲:「平時叫你讀讀左傳,通鑑,你不以為然。叫你讀讀王陽明的書你更是不以為然,還說什麼半部論語可治天下。

現在我問你,孔子說的,知不可為而為之是什麼本意?孔子是在告訴世人,做事不問可不可能,但問應不應該。毀堤淹田,傷天害理,上誤國家下害百姓,也叫知不可為而為之嗎?」

12樓: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和鑽牛角尖的區別主要在於目的。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表示所行之事難度非常大,失敗的可能性非常高,但是萬一成功會有非常光明的結果。

而鑽牛角尖同樣表示難度很大,但是即使克服了這個困難也沒有什麼太大的益處。而且除了牛角尖還有其它路可以走。

結論不言而喻!

13樓:范路

關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我有兩層理解。

第一,一些被證明了的,肯定是搞不定的事情。比如對於公平與公正的追求,對於公平和公正來說,我想引用《間客》中的一句話,那就是第二卷,第八十六章中寫到的:「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真正的公平……但存在的,並不都是合理的,沒有出現過的,並不都是不能追求的。

公平正義或許是很虛幻的詞句,但是為之努力,總比麻木不仁要好一些。」

第二,一些固有規則,確實是有很多人證明了這些規則的存在。但是,對於這些東西,要看它們是否違反了更高層次的追求。如果違背了,那麼就要嘗試去打破這些規則。

人之所以為人,就是要不斷地適應環境、改造環境。

太多的人僅僅只是在適應環境,特別是一些巨型機構,內部的規則也確實錯綜複雜,盤根錯節,很多人都在這些規則上碰得頭破血流,但這並不代表這些規則就無法觸碰。這可能需要更多地勇氣和智慧型,甚至是犧牲精神。

在適應了環境之後,大家要做就是改變環境,很多人雖然一開始沒有改變環境的能力,但是適應了之後,他們會逐步的獲得改變環境的力量。只是,可悲的是很多環境在適應的過程中會包含一定的奴化機制在裡面,當那些適應了環境的人,成為環境一部分的時候,他們就忘記了要去改變了。

14樓:賽艇

人有的時候就是這麼擰巴。

吶,這個就是生命的喧囂吶。

熱熱鬧鬧走一場,還是會比在場外默默圍觀更為有趣的。

其實很多時候面對的這些都很好很好的。

但是我不要。

那就這樣走下去吧。

15樓:yunlong000

實際上很多東西都不能用正確不正確來區分。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稱不上一種思想。

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從義也。所以說是正確的,不過從義也就是說說而已。在中國傳統語境裡,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主要是用來形容慷慨赴義之士,所以總是帶有褒義。

實際上,人生本無意義,在這個層面上來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實在是主動創造意義的開始。你想,本來你我生出來,就沒有什麼特定的目的、意義可言,一切全在自為,意義也就在這種自為的過程當中產生。是為可為之還是為不可為之,其實區別不大,區別在於為與不為。

最後說一句,個人非常欣賞不可為而為之,就像演員往往回答自己喜歡悲劇一樣。

如何反駁孔子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是是是 什麼話都要考慮語境的。舉個例子,一幫子混混欺負良家婦女,你就一屌絲,根本幹不過人家,你心裡也有數。知其不可為而不為,賢。所以你報警後默默走開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聖。所以你報完警後毅然決然的跟混混打起來了,然後被吊打。警察來了他們跑了,你也倒下了,但你的英勇形象樹立在婦女和警察的心目中,經久...

丞相真的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嗎?

小橘熊 如果季漢國力為1,孫吳國力為2,曹魏國力為4,每年翻一倍。第一年孫劉相加為6曹魏為8,第二年是12與16 沒有特殊原因當然越往後相差越大。孫劉兩國必定會被吞併。所以要戰勝曹魏,必定越早打越好。而且丞相發過誓的要完成先帝遺願。所以不是可為不可為,而是必須為之。曹魏國力強,但土地大,目前兵力配置...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沒有結果還要堅持,是不是傻掉了?

joice1111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沒有結果還要堅持,那一定要看這個事情是對的,還是結果是好的,如果是這樣那就去堅持,至少到時候自己能有乙個好的收穫。如果這個事情所有人都說是錯的,結果也是錯的,那還不如放棄掉。在面對感情的時候,每個人都是迷茫的,都不知道這個結果最後會怎樣,所以是明知不可為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