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對一些虐待動物事件會感到憤怒而對自我每天吃肉而毫無愧疚呢?

時間 2021-05-14 13:27:33

1樓:

我覺得可以用佛家中三淨肉的概念來模擬說明:

一、眼不見殺

二、耳不聞殺

三、不為己所殺

我們每天吃的肉基本上都是從肉攤上買的,而且肉攤上的肉都是一塊一塊的,基本沒有人能夠說看到這些肉能聯想到動物被殺的場景,即沒有對殺生的感覺,即眼不見殺

大家可能對於自己的寵物都會有感情,聽到它們可愛的叫聲,看著它們機靈的動作,心中會有保護的慾望,而對於肉攤上的肉,不存在這種感情,不會在腦海裡浮現它們的叫聲、動作,即耳不聞殺

一般人不小心撞到別人都會習慣性的說「對不起」,這是因為別人因為我而受到了傷害,而肉攤上的肉,你不買,會有別人去買的,所以內心沒有愧疚,即不為己所殺

而對於虐待動物,滿足:

眼見其殺

耳聞其殺

所以我們就會憤怒了(=^ω^=)

2樓:cxz

可能不吃肉會影響自己的一部分「方便」把?而譴責他人「虐待」動物時就好像把自己放在乙個,拯救者或者相對「高」的位置。而且譴責他人並不侵犯自己吃肉的利益,譴責他人虐待動物又可以讓部分人形成自我是乙個「和善」的人的形象。

當然具體情況有很多,比如有異性旁邊。一方面譴責「虐待」動物,可以從側面不一定準確的表現出自我「善」的一面,就好比向異性表示「看,我對其他動物都有這樣的同情心與關心啦!對你我更是會溫暖的。

請接受我的追求吧……」這樣可以說是一種求偶策略,當然這可能是無意識的。

另一方面從群體的接受角度來看,一般表現的和善與聽話,富有「善心」的容易群體被接納。這樣的個體是大眾賦予「善」定義的傳統支持者,容易擁護群體盲目的利益塊。個體往往亦弱小孤獨,進化把一些與群體形成「對抗」的基因剔除了。

從這個角度不一定準確的說,善是進化的產物。

可社會這麼複雜,誰又能曉得每乙個因素所生產的影響呢?說不定自己家養了一條狗,往日的情感與陪伴都有它,現在被一些感情移到了其他一些動物身上,感動自己的感動。共情,說的輕鬆,卻難以每乙個人都有相同的體會……

也可能人們生活的太安逸了,有了更多精力去想是不是虐待什麼了?也許是個體過去受到不同形式的虐待,譴責只是為了避免或拯救過去……

題主知道有什麼可以解釋所有虐待動物又吃肉的回答嗎?虐待又怎麼樣定義?吃肉與虐待一定是對立的狀態嗎?

我可以扮演乙個動物保護協會的成員,因為我是乙個在工作中麻木冷漠的人,我想在這樣乙個群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想富有同情心,想要有愛,也想被愛。想要活著的感覺……

我也可以扮演乙個賣肉的販子,賣肉是我的工作,是為了養活自己與家人,為了生活的好一些,有乙個溫暖舒適的家……

兩者代表的角色本身不是對立的,都只是為了各自的「活著」與「生活」。有時覺得是雙方不理解自己所代表的角色,不理解對方的工作,更不了解社會執行的一些情況,盲目跟從他人,簡單的給彼此下乙個定義,扮演彼此的「保護者」角色。

奇奇怪怪的就寫了這麼多,不說了。想寫在回來繼續寫,吃飯……

為什麼人們會普遍地認為一些動物好看,另一些動物不好看?

嗚莎花園 對於審美的生物學原因,學術上還沒有定論。有乙個比較有說服力的假說叫做吸引力假說。吸引力假說的意思是,當我們遇到一種現在沒用,但是未來很有用的東西時,那些對這類東西產生吸引力的基因就占有了生存優勢。毛皮動物好看的原因,是因為它們的皮可以被我們利用,製成防寒的衣物。動物小的時候可愛,則是另外乙...

從進化角度看,人為什麼會覺得一些動物的警戒色之類的圖案很漂亮?

殤風 因為並不是對每種有害因素的經驗都能有效的傳遞到下一代。對於某個有害因素的躲避,需要長久和持續的自然選擇。並且不能是過於廣泛的特性。比如乙個種群裡,經常遭遇蛇,對於蛇形生物有戒心的個體生存率的比對蛇形生物沒有戒心的個體生存率高,蛇形生物基本上也沒有幾種不是蛇的,都避開也不會對捕食有什麼影響。這個...

當下,我們對孔子存在哪一些誤解?為什麼?正確的看法又是怎樣的?

彭躍淵 想想觀察者期望效應,以及 論語 中對孔子的碎片化描述,我並不能保證自己對孔子本人以及孔子觀點的認識不存在誤解 誰敢說自己能準確認識乙個已經去世了這麼多年的人呢?我只能說,我對孔子的認識是基於我自身的,而別人也是基於其自身的,二者或有偏差。我早年看 論語 覺得孔子是乙個充滿智慧型的人 而不是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