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心理諮詢對我的效果不佳?

時間 2021-05-08 21:24:16

1樓:

套錢唄!燒錢唄!賺錢唄!有卵用啊!那只是他的乙個職業!有訂單了,增加他的收入!說了浪費氣…… 還不如交個有高智商的朋友……疏導一下,還好過所謂的心理諮詢!

2樓:糖糖

有些好奇你提這個問題背後真正想問的是什麼。感到諮詢給你的體驗和預想的期待不一樣,是怎麼不一樣呢?是沒有被觸及內心深處?還是感到沒有被指引?還是沒有看到新的方向?

那麼你本來想象中的形式內容是什麼樣的?

3樓:

第一,來訪者本人要相信你本人對自己更了解。

第二,心理諮詢師只懂得概念和道理、只會陪聊的水貨太多。快手上自詡情感諮詢師的溫某某,自己婚姻問題嚴重,不是還出來忽悠說可以教他人識別渣男嘛。

4樓:心理諮詢師馬承寧

聽了您的描述,我認為是心理諮詢師的水平太差了。「什麼方法也沒用,就是單純的讓我去說」這也叫心理諮詢?現在心理諮詢在中國的名聲不好,與心理諮詢師的理念有很大關係。

這是在中國,在中國做職業心理諮詢就應該按照中國來訪者的特點去做,諮詢是給來訪者做的,而不是給諮詢師自己做的。

來訪者付了錢,諮詢師就應該為來訪者服務。「拿人錢財,與人消災」這種連最普通的小商小販都明白的道理,受過高等教育的心理諮詢師更應該懂。

然而現在很多諮詢師都有一種崇洋媚外的色彩,彷彿國外的心理學就代表著心理學的前沿。所以無論是看的書,還是上的課,甚至中國高校的教材大多都是直接來自於外籍書的譯制,完全照搬西方的心理學。所以大多諮詢師把西方心理學的知識、理念、理論、技術生搬硬套在我們中國自己的同胞身上,完全忽略了中國的國情與文化,既不符合東方文化,也不符合中國國情。

甚至有的心理諮詢師到今天仍然持有:「你來做諮詢,給我錢,就是為了讓我聽你傾訴的」或者是「心理諮詢不解決現實問題,只解決心理問題」這樣淺層的諮詢理念。這都是錯誤的,輕則諮詢無效,重則把求助者帶入歧途,甚至讓求助者從此不再信任心理諮詢,失去了良好的救治機會。

在心理諮詢中,諮詢理念至關重要,技術不純熟,理論不紮實只是效果會打折扣,但是理念錯了,方向也就錯了,不但幫別人解決不了問題,耽誤了來訪者的時間,更可怕的是讓來訪者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學習心理諮詢,不能只是跟著書本學,也不能只是跟著老師學,更主要的還要跟著求助者學,學習怎麼做心理諮詢。所以做一名心理諮詢師,不是老師說過關了就過關了,而是求助者說諮詢做的好,才是真的好。

所以說心理諮詢應該讓來訪者每一次都要有所得,信任是建立在效果的基礎上的,諮詢師什麼都不做,就是只聽來訪者說,錢怎麼那麼好掙呢?我認為這就是不合格的心理諮詢師。

5樓:許標-心理諮詢師

心理諮詢確實不是對所有人,絕對有幫助。

這個侷限性必須先承認。

題主提到有改變,但感覺是自身努力,與心理諮詢無關。心理諮詢與心靈工作,心靈的複雜性,使得心理諮詢效果與當事人隨時間、生活的自然變化帶來的改變,交雜在一起,很難釐清。畢竟不是在實驗條件下精確控制各種變數的話,感覺是自身改變的部分,有沒有可能存在題主敘述的重新整理,感悟的反思等這些作用呢?

即使意識層面覺得沒有,無意識層面產生的影響有沒有可能呢?沒法絕對有說或者沒有。

假設確實改變與諮詢無關,一次三百,五次就是一千五百元,對於我們這些平民老百姓來說,掙的都是辛苦錢,誰花個一千五百元,結果感覺像空氣一樣,看不見,摸不著會不在乎。

拋開錢不說,來訪者每次諮詢時間、精力、情感的投入也在裡面,每次諮詢一來一回及諮詢本身占用的休息時間,這都是投入成本。

儘管已經有大量研究證明心理諮詢的效果,心理諮詢起效通常需要一定時間,但這不是諮詢師無視來訪者感覺諮詢沒效果的理由。五次諮詢還在懷疑心理諮詢效果,我認為諮詢師需要承擔主要責任。畢竟來訪者花了錢,別說是諮詢了五次,就算是一次,也有權要求每次諮詢花的錢是值得的。

即使不是每次諮詢結束都能有改善,至少覺得繼續諮詢能看到改善的希望,覺得這個諮詢師能幫到自己。如果來訪者總在懷疑中,諮詢師沒有及時覺察和處理這部分,這便是諮詢師需要承擔責任。

因為諮詢師你收了錢啊,沒效果諮詢費你照收;對於來訪者來說,沒效果,我一次的諮詢費、時間、精力、情感的這些投入就白費了。有些諮詢師會說,我也投入了時間、情感、精力,可你沒效果,還有諮詢收入補償你的失敗,來訪者沒效果卻只有損失。

做為諮詢師,有義務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努力保障每次諮詢有效果。儘管實際諮詢無法做到,但持有這種態度和行動是必要的,不能因為諮詢只做了幾次,來訪者感覺沒效果,就推責給來訪者,認為是來訪者期望過高。

我的個人經驗來說,很多來訪者不會苛求每次諮詢一定有效,他們會允許諮詢師犯錯,重要的是來訪者覺得繼續諮詢能夠真正幫到他/她——這不能只是用諮詢技術傳遞給來訪者這樣的感受,更需要諮詢師提高自身專業能力能夠真正幫到來訪者。

最後,提個建議:如果來訪者對諮詢有疑慮的地方,不論在諮詢什麼時候,都可以對諮詢師直接提出來。合格的心理諮詢師,能夠借助來訪者的反饋,靈活調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去匹配來訪者的期望,比如,有的來訪者期望短期快速見效,便需要諮詢師改用短程諮詢方式,如果自己不擅長,可以轉介,而不是非得讓來訪者,適應自己擅長促進個人成長來改善的工作方式——這樣做缺乏對來訪者的尊重。

來訪者不用擔心諮詢師不能承受——處理這種情況,屬於心理諮詢師需要具備的基本功,如果這都無法處理,說明諮詢師不合格。如果諮詢師不能接受來訪者的意見或建議,或者拒不改變,不說諮詢師能力一定不合格,但至少說明與你不匹配,可以及早結束諮詢「止損」,沒必要花更多的諮詢費來嘗試了。

6樓:陳晶

目測你的疑惑都沒和諮詢師聊,如果聊清楚了也不會來這裡問了。

針對其它答主的回覆中質疑諮詢師的部分,我想發表一點個人看法:

心理諮詢的現狀就是處在培育中的、不成熟的行業,行業內的人互掐更容易讓外行質疑,這種質疑對行業發展很不利,諮詢師之間需要更多合作、更清晰的邊界。

樓主的問題很具有代表性,很多來訪者對諮詢師的不滿沒法當面告訴對方。畢竟,在我們的文化中,大家多少都對表達負面意見有所迴避。而這很可能是來訪者困擾的癥結之一,是非常有意義的。

而來訪者在網上發問,已經是一種攻擊了,如果同行認同了這種攻擊,一方面可能消解了諮詢室的張力,他原本憋了一肚子不滿意被認同之後就沒那麼強烈了,下次到了諮詢師面前還是不會說,問題永遠存在甚至日積月累變得更糟。就算諮詢師做得不好,也該由來訪者去跟他質疑、對他發火,而不是由外人評價,畢竟我們不是當事人,且不說一切皆有可能、我們去評價他們的互動,這本身就越界了。同行的認同就等於和來訪者站在一起攻擊他的諮詢師了,而因為來訪者乙個問題而引起的諮詢師互毆,這是我們都不想看到的結果吧。

另一方面,就算是諮詢師工作沒做到位,這也很正常,諮詢師必然會犯錯,必然會犯很多錯,如何面對這些錯誤,這本身就是諮詢的重要議題,也是諮詢工作的有用素材。諮詢不是諮詢師乙個人的事,是諮詢師和來訪者兩個人的事,如果來訪者弱,諮詢師可能多承擔點,但最終諮詢師也只是陪來訪者走過人生中艱難的時光,也只是起到拐杖的作用,最終是要促使來訪者扔掉這根拐杖的。

我們的諮詢環境還是在發展中的,希望大家能用更客觀理性的角度看待諮詢吧。

7樓:若愚

我曾經遇到一些來訪者在參加第一次諮詢之後會告訴我,感覺不到諮詢有什麼效果,「只出不進」,意思是只是他(她)說,諮詢師很少說。他們的想法當然是真實的,但是我也很疑惑,我一直在提問,這些問題當中一些是為了澄清,一些是為了引起思考,但是對一些來訪者來說,這些問題好像對他們是沒有什麼幫助的。這也提醒了我,來訪者希望從諮詢裡得到什麼樣的幫助。

不同的來訪者的需求是很不一樣的,這跟他們所重視的點不一樣,也跟他們可以利用的諮詢有關。拿我自己來舉例,因為要從事諮詢而開始接受諮詢,每週兩次持續了差不多一年,等到花兒都謝了,最終也沒等到我想要的結果。我多次跟諮詢師反饋說我需要的是領悟,我無法從你這裡得到很多領悟。

她每次是很認真的聽,但是我不再需要乙個無條件接納的環境,因為我的生活中已經有這樣的資源。我參加的讀書小組有很多朋友都願意聽我講,也都能夠給我很多支援和包容。我不缺自體客體環境!

一年之後怒辭這位諮詢師,在等到下一位能夠給我提供領悟的諮詢師之前,我省下錢來買書輔助自己領悟。

在我將自己準備離開這位諮詢師的想法在某諮詢師群裡分享的之後,有人說是「負性移情」。是否是移情以及什麼型別的移情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多次反饋無結果,那後走為上計吧。我並不清楚為什麼有些自稱是動力學取向的諮詢師,將假設當做結論,篤定地說來訪對諮詢師不滿就是「負性移情」,這種閉著眼睛就得出結論的自信從哪兒來呢?

能夠這樣輕率地觸結論的人,跟流派取向無關,跟這個人學到什麼程度思辨思維心智化能力有關。

有的諮詢師說並不幫助來訪者解決現實問題,因為他們說來訪者不是來解決現實問題的。是的,但是與多少來訪者第一次走進諮詢室,會清晰地告訴諮詢師說:「我不是來解決現實問題的,我是來解決心理問題的。

」心理問題與現實問題的關係是怎樣的呢?這兩者肯定是有密切關係的,就算不直接解決現實問題,也是間接能夠幫助來訪者解決現實問題的。就算一些諮詢師很想做長程,認為長程可以更好地幫助來訪者,附加福利就是長程也可以讓自己個案更穩定,也要考慮到來訪者的意願。

8樓:佘炤灼

以我狹隘的個人經驗(作為來訪者,也作為諮詢師)

這問題的關鍵是:來訪者也不夠確定自己到底要什麼。甚至可能缺少力量去確定。

因為乙個足夠確定的目標,會畫出一條清晰的界限——

假設:我要解決我的焦慮情緒問題。我非常肯定。

行為:我會問諮詢師,也會查資料來確定:在某種諮詢方法下,一般平均諮詢做幾次,會有改善。

思考:當下的諮詢師的收費,結合上述資料和我自身情況,我可以承受幾次無效諮詢?也就是說,我願意給這個諮詢幾次機會?

決策:定下次數。而且明確告訴我的諮詢師。

我在首師大諮詢中心實習了兩年,大學的心理諮詢因為諮詢師數量和空間限制,一般是做8次。

在次數的限制下(雖然並不絕對),我們就經常要問自己一系列問題:

客觀上8次能做什麼?對於這個來訪者來說,他需要什麼?他對諮詢的目標是什麼?

然後我接受我督導老師的個體督導,還參加了團體督導。

個體督導老師是中德認知行高階組畢業的,團體督導是中德精神分析的;都是註冊系統心理師,工作經驗都在10年以上了。

每次正當我滔滔不絕地說著來訪者的故事的時候,我的個體督導師就會說:

STOP!No more story。你來訪者的目標是什麼,而你想做的又是什麼?

而我的團體督導老師則會說:好,現在說說你對來訪者人格發展水平的判斷,個案概念化。

長話短說,現在我的理解是——

在中國的環境下,從小到大,人們很少有被問及:你想做什麼?你想怎麼做?

所以在諮詢中,來訪者哪怕有乙個問題,他的目標已經模糊而不堅定,很容易因為諮詢師權威、自身其他需求等諸多原因,而偏離目標——甚至不設定目標。

而這種不設定目標,不堅決的狀態——其實會令人感到混亂。

甚至感覺,諮詢師對自己不管不顧。

你的目標是什麼,你對我們的工作是否覺得舒服、滿意?

以上,只是我這個菜鳥諮詢師的觀點而已。

我知道有些諮詢師會持有另一些觀點:

諮詢師不停這麼提醒,那這樣來訪者是不是就失去了完全自主的機會?

是不是來訪者需要的,其實是一次自己主動跟諮詢師提出不滿的機會?

這樣來訪者才可以成長?

有心理學背景的人更容易對 心理諮詢 的效果抱有負面預期嗎?

心理諮詢師wang 不會,有心理學背景通常會對心理諮詢有合理的期待 不管是學那個方向的心理學專業學生,心理學的很多內容都告訴學生 XX不是萬能的,XX是要根據.XX是有條件的.你可以把這些XX替換成實驗,統計和心理諮詢,甚至任何心理學的專業內容。心理學專業的發展在告訴我們 人的心理和行為是有規律可循...

心理諮詢的效果好壞是否有監管措施?

xx蘇 我推薦 程菲 的心理諮詢師評估量表。這個可以做參考,你自己給你的諮詢師打分,根據分值來做判斷。當然了,我知道有的來訪者很難有力量直接跟諮詢師提出這類的話題。所以才會有道德倫理守則,從外在約束。很抱歉的是,目前國內並沒有好的監管,只有註冊系統公布倫理守則,但是這個守則在我看來,copy國外的成...

心理諮詢 大家和心理諮詢師的諮詢模式是什麼樣的呢?

心路 讓我想起,我了解的乙個諮詢師,並沒有找他諮詢過,精神科背景,從業十幾年,學了很多流派,培訓費督導個人分析也花了不少,很厲害,可以稱之為大咖了,收費還是動態收費。雖然學了很多流派,但並不是整合流派,會選擇某個合適的流派方法幫助來訪者,有一句話特別動容,他說他為啥學這麼多技術,是因為他一直在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