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理學背景的人更容易對 心理諮詢 的效果抱有負面預期嗎?

時間 2021-05-08 17:24:06

1樓:心理諮詢師wang

不會,有心理學背景通常會對心理諮詢有合理的期待

不管是學那個方向的心理學專業學生,心理學的很多內容都告訴學生:XX不是萬能的,XX是要根據......XX是有條件的.....

,你可以把這些XX替換成實驗,統計和心理諮詢,甚至任何心理學的專業內容。

心理學專業的發展在告訴我們:人的心理和行為是有規律可循的,包括記憶、需要、動機、人格和性格等等。因為人的生物性決定了人心理和行為的上限、下限和發展的階段性。

例如,男人都愛美女,女人都愛漂亮衣服;3歲小孩都依戀媽媽。但是,人的心理和行為又是不那麼規律的,因為人的發展由社會環境和語言所建構。例如,對服飾的看法,對遊戲的看法就會巨大的差異。

此外,還有一類」有心理學背景「的人對心理諮詢有不合理的期待,他們就是學心理學的人的朋友、親屬和老公老婆。他們認為:心理諮詢沒用!

我記得一位上課老師說過,心理諮詢師最悲催的是,當你要想對老婆老公施展你純熟的技法時,他跟你說一句話:你少了這套!

而且關於心理學、心理諮詢的奇葩問題也往往出之他們之口。「你知道我在想什麼嗎?」「你幫我解個夢吧」「你看XX有問題嗎?」......

但是,同樣是一位老師說的,當你可以很好地陪伴和安慰你身邊的朋友和親人時,你的心理諮詢技法才真正進入到化境之地。因為此時,你不再以心理學的知識和技巧包裝自己,更多以乙個人的姿態去接近乙個人,這才是心理諮詢的本質。

我自己就有所體會。

我剛學心理諮詢時,其實也不是剛學,也有3、5年了,我愛人有困惱,我安慰時,常常會使用「套路」。例如,「跟感覺多呆一會」「你現在是什麼感受」,如果這不行,再換一下,「也許這是你過去的模式」「也許這和你媽媽對你的方式類似」......我愛人常反饋,我安慰的太生硬,而且用處很小。

後來幾年,我慢慢沒了套路,就是正常說話,有一塔沒一搭。適當出出主意,適當情感支援。愛人倒是說,感覺好了很多,說我更溫暖了,給了他很多支援。

2樓:

就我的理解而言,有可能。因為談論的事件或者關係,解決了表面的問題,終究是會把負面情感投射到諮詢師那裡去(這個表述我不確定是否專業),主要就是看諮詢師自己的情節處理的好不好,自己的個人成長越多,來訪者能走得更遠就是這個道理。比如長程諮詢必然涉及諮詢師某種程度的情感捲入。

當然不涉及那麼深層的問題,有相關經驗的諮詢師還是能夠解決到一定程度的。

3樓:藍冰

同行相輕是客觀事物。

另外,事實上心理問題是很難徹底解決的。當下的一些理論和方法都有適用性,本質上其實都是一種欺騙或麻醉或情感替換,當病人對這些手段了解的越多,實質上就效果越差,相當於被免疫了。

4樓:

對於我這種非諮詢方向的學生而言,我個人是存在的,因為受了各科老師的影響,感覺似乎心理諮詢處於心理學學科內部鄙視鏈的最底端。。。所以我聽到某些心理諮詢理論就會覺得,這丫真的經的起實證研究嗎,負面預期也就這麼來了吧。

5樓:陳燕

自嘲,是辯證地看待事物的正反兩面、同時也接納反面效果的有些「超然」的態度,也更落地一些。

有時我們往往容易理想化一些東西,包括心理諮詢的效果,出於被「強大力量」拯救的需要,而拒絕看到真相。

其實,心理諮詢是個複雜系統,它的效果受多維度的因素共同決定,匹配性、諮詢師的專業水平、來訪者的內心能量與資源等等。既然複雜,那肯定會有諮詢效果不好的情況。越理解乙個事物,越不會簡單化或標籤化地看待它,也越能看到它的弱點,同時也更能接納它的弱點,同時激發自身的能力去應對它的弱點。

它,就包括心理諮詢。

6樓:吳亞生

本人沒有學過心理學,

只實踐過命理和面相的結合。

命理是要根有據,才能推算,才能照命理的喜忌推斷,心理學是否一種猜測?不可而知。

總之四柱八字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心理學是外中國人的一種玩藝,中國的四柱八字能分析命局,能推大運,能算流年,能算六親,能吉凶,總之妻財子祿的事都是有一定的根據,

命理是有依有據,有板有眼的推算,這是中國四方字的乙個高作關於那些西方雞腸字的心理學,或者也有他的研究價值,豬麻給綠豆各有所好,

但我不能不懂裝懂

7樓:花開

我個人認為,對一件事抱有所謂正面還是負面的態度,只和個人對待世界的態度,也就是你是怎樣被你父母以及其他重要關係人對待的,以及你自己是如何成長的,有關。

與它無關。

有沒有心理學背景,並不必然讓你更容易相信諮詢的效果,或者更不容易相信諮詢的效果。

在我個人成長過程中,當我自己面臨生活中的困惑,個人成長的困惑,我深有體會。

我(作為來訪者)對諮詢效果的期待,影響因素主要有兩個:

1,我個人的人格因素。我個人原生家庭中排行老二,上有大哥,下有弟妹,但是重男輕女的原因,從小潑辣要強,肩負家庭重擔,養成了老大性格,擔當,靠自己,能力強。

這意味著我對個人能力有自信,同時對他人的能力會有所懷疑。因為我體會到的就是這樣的經驗。

有心理學背景的人都知道,你的早年關係對你人生的影響有多麼重要,它是你跟世界的關係,跟萬物的關係。

你會把這種人生經驗投射到你跟周圍萬物的關係上面。

這種人格特質使得我在學習心理學知識上面非常嚴謹而且自信,使得我在一開始就可以選擇一條相對自信的路。

但同時我認識到,我對自己力量的認知有可能並不是真實的,它只是我內心對自我認知的一種投射。我個人覺得有時候可能會超出預期,也就是形成自戀。

我會覺得好的諮詢師非常少,他們存在,且大量存在,但是需要我用一點耐心尋找到。

2,因為學習了心理學,更懂得真理,真相。

看到了這些,懂得了這些,我(來訪者)就會更多的去成長自己。在諮詢中我會覺察哪些會是自己的投射,移情,哪些有可能是諮詢師的投射,移情。

諮詢的效果取決於兩個人。來訪者和諮詢師。諮詢師的個人能力很重要,同時他的人格成長度更重要,同時我個人的能力也很重要,我個人的人格成長度也很重要。

而且,我們的匹配度,我們的關係更重要。

當然,其實我是想說,諮詢師的個人諮詢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同時他對待世界的態度更重要。也就是他對待來訪者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同時來訪者這方面的因素也很重要。

當然,諮詢師是不能挑選來訪者的。因為題主的問題是諮詢效果的影響,那當然是與諮詢有關的兩個人都會有影響了。

能不能接納理想諮詢效果的破滅,意味著你能不能接納不好的自己,能不能允許他人犯錯,能不能允許事情以它自然的態度發生,發展。

說到底,從外界看到的,並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如果你能看到這一點,我覺得你對諮詢效果的期待,會更客觀。

8樓:朵拉陳

就個人經驗來說:心理諮詢的效果主要看來訪者與心理諮詢師之間的互動關係。如果來訪者和心理諮詢師的性格、諮詢風格、擅長方向、流派都正好契合,或者來訪者以非常開放的態度面對心理諮詢師,並且願意付出努力探索自我,那心理諮詢會達到它應該達到的效果。

如果來訪者和心理諮詢師並不那麼匹配,或者來訪者在心理上根本沒有做好探索自我的準備,面對心理諮詢師還是處於自我封閉的狀態,那麼來訪者可能會浪費很多錢和時間,卻沒有獲得應有的效果,心理諮詢師也會工作得蠻痛苦的。

此外,在國內心理諮詢市場監管不成熟的情況下,萬一遇到了個不怎麼靠譜的心理諮詢師,很有可能來訪者還會受到二次傷害的「反效果」。

所以,我的工作和學歷背景讓我對心理諮詢效果抱有更加謹慎的預期。

至於到底什麼才是心理諮詢應該達到的效果,這也是因人而異的。來訪者就像是乙個旅行家走到了一條大河邊,想從此岸橫渡到彼岸。而心理諮詢就是河面上的一葉小舟,旅行家可以乘著這小舟不至於沉入河底,也可以用這小舟作為橫渡大河的工具。

然而,旅行家最後到底能不能成功地橫渡,還看他自己願不願意划水前行,以及往哪兒劃。

所以,我也對心理諮詢效果抱有更加現實的預期。我知道,就算是頂級大師給我做心理諮詢,他也只是我癒合路上的旅伴,而不是我的救世主。一切的改變還是源於我自己的內心能量。

9樓:「已登出」

所謂的心理諮詢,心理諮詢師,心理學書籍,頂多都是給你乙個路標。路還是得你自己去走。「大道理都懂,做起來很難。」就是這個理。

自學心理學的侷限性在於,你很可能花了大把時間去看跟你的心裡癥結無關的理論,看了大量跟你心理癥結無關的案例。

每乙個理論體系穩定、完備的大師,都會有形而上的綱領。在你看來,這種綱領雖然一下子沒辦法靶位分析你的癥結。其實已經完全覆蓋了你的煩惱、疑惑,只是以你當前的見解和經驗沒辦法做乙個大師的綱領到自己的癥結之間的連線。

因此,可以這麼說,很多人帶著煩惱去學心理學,想要解決自己問題,往往已經失敗很多次了。然而已經走在了療癒的路上,這真的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10樓:

作為來訪者,可能因為自幼身體上有一些不可能通過心理諮詢改變的疾患,我對心理諮詢的預期一直是:

幫助自己更具承載痛苦的力量。很長一段時間我甚至將諮詢幾乎等同於自我反省、檢討錯誤。

從這個角度講,我的預期不可謂不「負面」,但從更本質的層面講,我實質又是極力貪求「正面效果」的,因為我在通過全面檢視自己的不足企圖對自己進行「洗心革面」的徹底改造,依然是在拒絕接受自己。

現在逐漸意識到,如果諮詢真能幫助我更具某種力量,那也是面對真實的力量。而面對真實是接受現實,卻又不完全等同於接受現實;真實包括了現實所無法涵蓋的維度:希望、死亡、焦慮、恐懼、無助、渴望,以及愛。

也許正是這個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客觀「現實」、卻又不具備任何「正面」存在的維度,成為了心理諮詢的「負面」預期吧。

同時我猜測,具備心理學背景的人,大約從一開始就知道「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會是諮詢的終點,如果把這一終點形容為「自立」(或者說「自助」),那麼這與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幫助這一舉動所代表的「求助」,實則是相對的。求助,本質上是期待從他人處「獲得」,而這似乎恰恰可以概括「正面預期」的內涵吧。相形之下,「自助」,不期待向他者索取,就貌似「負面」了。

說句題外話,作為來訪,我個人比較介意諮詢師過分宣揚「成長」敘事,比如一再指出我的弱小、告誡我「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接受現實」等等。我會感到諮詢師反覆這樣做是失去了中立的位置,在扮演家長和權威,並不一定有利於來訪內心力量的聚集。諮詢師作為「老師」、作為「助人者」、作為知識權威的形象格外鮮明,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化的產物,只不過這似乎也可能強化「求助」者在「獲得」、「索取」等方面的「正面預期」吧。

在讀 從事心理學的人,面對親人或朋友的心理諮詢會感到不自然 難為情 有壓力麼?

Zeth 實際上心理學在讀的或從事和心理學相關工作的人,不一定就是做心理諮詢的.如果是因為本科讀心理學了有親人 朋友過來想 心理諮詢 那麼這個根本就不算是心理諮詢.只是純聊天而已 我在讀的本科要到大三才會接觸心理諮詢的知識,在那之前和心理系學生聊天就和普通人聊天一樣.然後如果是職業的心理諮詢師,這種...

心理學碩士進大學做心理健康老師或者心理諮詢中心老師的機會多嗎,一般要哪個方向的,專碩可以嗎?

可以。中小學目前招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比較多。本人心理教師7年工作經驗,根據自己的求職和工作經歷過來答一下。每個地區和學校的心理教師招聘形式不一樣,但大致分為這幾種 一,跟其他學科教師招聘一樣,統考。1.1有的地區只考一門公共基礎知識,其中可能包含一些教育心理學和普通心理學的基礎知識。比如說2014年...

有沒有心理學考研院校排名?

West 這是最新的第四輪心理學學科評估院校排名 以上是51所院校的心理學院校排名。其實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學校雖然沒有參評但是心理學實力也還不錯。特別是有些學校擁有地理專業等優勢。院校排名只是考研院校選擇的乙個參考,將它完全作為考研院校篩選的標準也有失偏頗。 想做諮詢師人兒 回答的人,就拿了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