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老師程子曾說,做學問只有到了能夠改變自身的氣質才算有收穫,是不是這樣才是真正的學習,就象修行?

時間 2021-06-07 17:44:35

1樓:「已登出」

中國的儒家講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許多儒士從入門到入土都在修身,所以程子當然會這麼說,自身的氣質的確會因學習而改變,可這是乙個漫長的過程,並不像某些專業性強的學科,比如英語,下一年苦功夫就能見效,當然在學英語的過程中,個人的氣質會有所改變也說不定呢。

2樓:北水

我覺得此處的氣質是指道德修養吧。

陸九淵曾提出「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兩個儒學修行的方面。

「六經注我」是指閱讀者用經書裡的思想、智慧型,來詮釋自己的生命。簡單來說,我要按六經中君子、賢人的樣子活著啊。

你研讀經書中的思想,經書中的思想漸漸改變你的思想,然後指導你的行為。

3樓:無畏光明精舍主人

應邀個人認為,朱熹是儒家的千古罪人。魯迅批判的就是朱熹這一類人。

佛法認為,人的學問有高低,智慧型也有高低。

如果沒有善良的德行約束,智慧型越高,學問越高,對社會的危害就越大!

4樓:鐘呂坪的坐石人

學習就像修行這沒錯,但是宇宙萬物奔騰不息,改變才是永恆,你的氣質時時刻刻都在變,無論做任何事,就像這一秒的你跟上一秒的你不同一樣。

至於學習,改變氣質才有所收穫?學到察覺不到自己在學習才是,其實,只要學習都有收穫,只不過收穫有大小,太小了就察覺不到罷了。

5樓:徐曉軼

我反覆說了,儒學的學不是學問,是學做好人,學做君子。儒學的發揚光大,是靠歷代儒者努力奮鬥、垂範、以身正天下才出來的,個人的學問再好,如果沒有家國責任重於個人前途、沒有民眾福祉重於學問這樣的認識,這樣的儒學、這樣的儒者,不真真的儒學、不是真的君子。

作為手段,儒學有二:

1、學習反省,這是以理性來認識這個世界、認識這個社會,也就是努力找到自己如何立命行仁的方式方法。

儒門君子為何要重視學習反省呢?!很簡單,君子是有底線、有原則的,有所為有所不為,和不擇手段的小人進行競爭,自然是帶著鐐銬進行舞蹈,但君子之所以為君子,乃在於他為中華守住了這一點良心,所以君子的底線絕不能突破,但君子想以身正天下,那就還是要盡量在自己認定的行仁之用上獲得勝利。夫子為了推行自己的禮治這個他所認定的行仁之用,周遊列國直到實在跑不動了,吾已矣夫。

才歸魯。但仍要設法傳薪火於後世,寄希望於吾輩,刪詩削春秋。

所以呢,在精神上君子要擇善固執,在方式方法上君子要努力實踐、學習反省,通過提高自己的理性能力與認識水平,來戰勝不擇手段的小人。

也就是說,有原則、有底線、帶著鐐銬起舞的君子也仍然要設法戰勝小人,這才是真正的擇善固執。

2、與人為善,用好忠恕之道。毛公說,什麼是政治?!政治就是把我們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

君子也應如是!要把好人搞得多多的,把小人搞得少少的。怎麼搞呢?!

當然是與人為善,通過垂範、友善、體諒、體讓來帶動周邊的人向善。

同時,夫子曰:鄉愿,德之賊也。君子也絕不能縱容惡。要堅決的和小人、和惡做鬥爭,當然方式方法要靈活機動。

所以,把儒學視為什麼學問、什麼修行的,這不是儒學,儒學從不會教乙個人當個自了漢的。

儒者,需踐行。

儒者,需健行。

陽明的知行合一的行,是垂範、是以身正天下、是以家國為己任的推善之行。

坐在書齋裡就能鑽研的是儒學史,是自了漢玩弄心性的安慰劑。

以家國為念、以民眾福祉為價值目標、研究當下的問題、嘗試著解決當下的問題的才是繼承了歷代先賢仁道精神的儒學。

夫子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夫子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夫子曰:擇善固執,知其不可而為之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夫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夫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

夫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夫子曰:樂在其中矣。

懂了這些、牢記住這些,儒學就學完了,剩下的就是努力去做就好了。

儒學,歸根結底是乙個要你努力做好君子的。是

你是否曾遭受來自老師的暴力

rand name 是 你知道我做過的最美的美夢是什麼嗎?把我的高中班主任在講台上扒皮拆骨,碎屍萬段。我絕不尊重任何教育工作者,絕不信任任何教育工作者,絕不向任何教育工作者妥協,無論是職業教師,業餘教師,無論是大學,中學還是小學教師。我自己也絕不會去成為乙個臭老九,即使餓死,因為那無異於同魔鬼結盟。...

你曾聽過老師對自己說的最傷人的一句話是什麼?

高中班主任 在我高一第一次和他長談的時候,問了我這麼一句 你是不是因為來自乙個不好的初中而感到自卑呢?我的初中確實不是全市的名校,但仍然算是個區重點,學區房還是挺搶手的,可能因為是個年輕的學校而不被人熟知。反正我是真的很愛我的初中!班主任其實是無心一說,但是我完全不想承認我的初中是一所不好的學校。那...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曾老師真的快樂嗎?

曾老師沒有追求成功,曾老師已經跌入失敗的深淵,從他沒有考上清華開始,曾老師的一切努力只是為了避免更加失敗,即使如此狼狽不堪,但在外人眼裡已是人生贏家,曾老師是有些虛榮心的,但被沉重的失敗感壓制著。曾老師的成功是每個階段都在巔峰,所以有些人已經注定失敗,不可能再成功了。 前端薛 推薦一部電影,pe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