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傳統戲曲不能改為普通話唱呢?

時間 2021-06-04 10:06:33

1樓:語柔

能的,可以看話劇。

題主挺可愛的,這確實是乙個問題,傳統戲曲如何才能吸引新一代?如何不被邊緣化?戲曲有自己地方特色,雖然改為普通話不現實,但是,與時代融合,應是戲曲傳承者應該考慮的問題。

2樓:長青

舉個例子「好乙個大膽小包拯"和好乙個「好乙個大膽小包稱cheng」由乙個女性唱出來時那個更好?

河南戲詞裡cheng是輕聲的。

3樓:神馬名字

既然題主問的是傳統戲曲,那就不能光說京劇了,京劇也有好多答主回答了,確實,京劇改成普通話有點不好聽,除了那些經典的樣板戲。

據我所知,現在的評劇就是用普通話唱的吧。我認為很好聽的。(知識有限,說錯勿噴)

4樓:飛鴻

高派有一齣戲叫《逍遙津》,裡面有一句導板,父子們在宮苑傷心落淚,每個字都是普通話,可是連起來你就是聽不懂。

為什麼?

十個字唱了一分半鐘。任是誰都聽不懂。

可是誰還都愛聽。

為什麼?

那唱出來真的是風聲鶴唳,悲悲切切,這齣戲只能高派唱,其他的人真唱不出這個意境來。

5樓:

身為你口中的年輕人(95後)告訴你,京劇的魅力之處,抓人的點,在於韻味,是需要慢慢的品的,而不是一下子直截了當看懂聽懂就完事了,那樣的話老掉牙的曲目也不會一遍一遍傳到今天了。根據你的描述,你可以直接去看電視劇集(例如新白娘子傳奇那種的)或者歌劇。

非諷刺。

6樓:阿景

今天去聽了新編劇,沒有上口什麼的,可以算差不多是普通話吧。

劇情是很好看,但聽著不舒服啊!

最舒服的就是裡面兩句《霸王別姬》唱段……

7樓:柯格木

評劇,就是普通話~~八十年代趙麗蓉那幫子,還是唐山口音的念白,現在基本都普通話了,唱更是沒有唐山口音~~樣板戲貌似都是普通話的念白和唱~但是傳統戲曲曲藝,更多講究十三轍~也確實更好聽~人余叔岩琢磨一輩子這韻律學~不是一點用沒有的~

8樓:

真真巧了,我今天早晨起來胡琢磨,正琢磨如何解釋類似的問題呢,結果現在就看到這麼個問題。

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這麼一件事:湯顯祖《牡丹亭》寫成後,為時人激賞,卻沒法直接按崑曲搬演,後來沈璟修改了《牡丹亭》以便演出,但湯顯祖卻大大不滿,認為修改以詞害意,損害了原本的意趣。

為什麼說原本的《牡丹亭》不能直接以崑腔搬演呢?這就得說到崑腔的「依字行腔」的要求了,其實不只崑腔,傳統的戲劇、曲藝基本都要求依字行腔,只不過要求鬆嚴不同而已。「依字行腔「,指演唱某字的腔調,必須和這個子本身的聲調相符,不能這個字讀平聲,結果唱出的調值成了上聲或去聲,而這一點,在近代以來興起的通俗歌曲中並不在意,比如《保衛黃河》裡的「馬在叫」唱出來的字音成了「媽在驕「……

那麼,在「依字行腔」的要求下,用普通話唱戲,要麼改詞(就像沈璟),讓新詞的字音符合原腔的旋律,要麼改調,讓新調符合原詞的普通話音調。

只不過,這麼一番工夫過了,造就的還是我們所說的「戲曲」麼?

其實改調,倒也不是沒有先例,前面說的《牡丹亭》,之所以現在能基本按湯顯祖的原文演出,主要得益於清代的曲家葉堂,通過「集曲犯調「傳統手段,按湯文的字音,從當時已有的崑曲中檢選符合字音的句調,重新整理而成的。不過,即使如此,一方面,湯文本身的字音仍用的傳統「中州韻「,另一方面,腔調也源於舊有聲腔,且有其本身的規則。

僅僅「依字行腔」一條,就寫了這些,況且戲曲中與語言聲音相關者,遠非「依字行腔」一項即可概括呀。

但其實,我內心裡也隱隱想聽聽能做到「依字行腔「的普通話版崑曲到底是個啥樣子。

傳統戲曲為什麼要被分為三六九等?

南方的鬼 就跟你去飯館吃飯一樣,色香味俱全,你看了高興吃著香甜,自然就是上等,如果是蒼蠅小館,衛生一般,賣相也差,最關鍵還不好吃,那自然是下等,戲曲也一樣 花無主 說句不好聽的話,京劇 包括其他所有傳統藝術 在被稱呼為 國粹 的那一天起,就預示著它的死亡 尤其接觸得多了就更加有體會,唉 SUN 因為...

對傳統戲曲改編有沒有底線了?

乙隻小渡鴉 你知道西方歌劇裡有中國題材的 圖蘭朵 以及日本背景的 蝴蝶夫人 嗎?這兩個都是經典。我覺得多一些嘗試無所謂,說不定會有驚喜,讓市場去檢驗好了 漫誕 戲曲是個殼子,劇本本身不排斥外國的東西,B戰上有孫明珠早年錄的 摩登伽女 就挺好的,現代的新編戲裡面改編自外國文學的劇本也挺常見的,比如史依...

用傳統戲曲演繹當代新潮的題材是否可行?

趙三變 題主問的好,現在 巴黎聖母院 龍門客棧 都已經被改編成京劇了。改編戲曲最主要的是看它的程式化程度,像崑曲這種程式化非常高的劇種是不太適合改編新戲的,而一些越劇 滬劇 黃梅戲的小戲,因為程式化沒有那麼高,是可以用來表演一些新內容的。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不能強求改變,也不能一步不前。 白鷺 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