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注另一本書是什麼意思,比如 王韶之《晉紀》 《世說 賞譽》注

時間 2021-06-03 07:55:29

1樓:三千

舉個栗子

《九章算術》中寫:勾股定理為3+4=5

你帶著畢達哥拉斯的知識穿越到了古代,寫了《九章算術注》,寫到勾股定理的證明過程、運用等等等。

古代文化知識容易斷層,戰爭、語言、政策、改朝換代等等因素。某生發現了一本古書,但是他看不懂,於是他不斷走訪查詢,最後明白了書裡的內容,然後他就注釋了這本書,算是乙個新的作品了。

當然注也分很多情況 ps:《九章算術》中怎麼寫的我不知道

2樓:墨小邪兒

「注」是乙個訓詁學術語。

古書需要傳注,是由於時代不同,正文裡記的典章制度已成為過去或事實未明本源,也由於語言變遷,有的文字今義與古義不同。這樣,傳注的內涵就包括有如下諸方面:

1.註明典章制度。

如《尚書·堯典》:「乃命羲和。」馬融注:「羲氏掌天官,和氏掌地官。」

《左傳》伴公二十一年:「崇明祀,保小寡,周禮也。」杜預注:「明祀,大暤、有濟之祀。」

2.註明事實

如:《春秋》及《左傳》僖公十八年:「葬齊桓公。」杜預注:「十月而葬…亂故。孝公立而後得葬。」

3.說明凡例

如:《春秋》宣公七年:「夏,公會齊侯伐萊。

」《左傳》:「公會齊侯伐萊,不與謀也。凡師出,與謀曰及,不與謀曰會。

」杜預注:「與謀者,謂同志之國,相與講議利害,計成而行之,故以相連及為文。若不獲已,應命而出,則以外合為文,皆據魯而言。

師者,國之大事,存亡之所由,故詳其舉動以例別之。」

4.註明名物詞義。

如:《尚書·益稷》:「庶尹允諧。」鄭玄注:「庶,眾也。尹,正也。允,信也。言樂之所感,使眾正之官得其諧和。」

5.註明語意。

如:《左傳》宣公三年:「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杜預注「圖畫山川奇異之物而獻之。使九州之牧貢金,象所圖物,著之於鼎。」

6.註明句逗。

現在的書有標點,幾十年前有圈點,更早的古籍連圈點也沒有。注家於是在可能讀錯的地方註明「句」字。

如《尚書·金騰》蔡沈注:「信噫公命句我勿敢言」(今讀為「信。噫,公命,我勿敢言。)

《論評·衛靈公》朱熹注:「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句無益句不如學也」(今讀句字處都為逗。)

7.註明讀音。

古時沒有拼音字母,注家注音用直音,後又用反切法,就是用兩個字來拼音。有時注音也附帶釋義。

順便提一下中國古代四大名注:

裴松之《三國志注》

劉孝標《世說新語注》

酈道元《水經注》

李善《文選注》

這些注都大量徵引別書的資料,以補充史實。《三國志注》引魏晉人著作210種,所引材料文字超過正文兩倍。《世說新語注》引書籍400多種。

《水經注》引書437種,注文超過原文20倍。這些所徵引的書後來大部分失傳了,因此這些注本就更顯得可貴。

怎樣可以看懂一本書,而不是看了一本書?

王師傅 好書唯讀一邊是不夠的,而是應該時常溫習,並在日常生活中多思考,多運用。所謂懂,不僅是理解了書本的字面含義,更要能體會到作者寫作時的心情,經歷,思考方式和所傳達的思想。卡內基的名著 人性的弱點 結尾對讀者有這樣的建議,算是讀書,尤其是工具書的指南 強烈的學習慾望以及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的堅定決心 ...

讀一本書好?還是聽一本書的講解有用?

稚餘笙 一本書不是每乙個人都能百分之百的看完的,讀書中遇到比較難理解的時候,耗費的時間更久。而在聽講解的時候,能更好的熟悉書中的內容,對較難理解的詞語也能更好的理解。相比較而言兩種方法都有各自的好處,更重要的還是看個人的選擇。 水心子 讀完一本書需要很長的時間,有的人需要幾天或者幾個月甚至一年,並不...

如何翻譯一本書?

首先該問題存在理解歧義 怎樣發現渠道成為一本書的譯者?已經有機會翻譯一本書,怎樣翻下去?先來回答第乙個問題 如果翻譯經驗不足,從出版社那裡獲得翻譯書籍機會是很困難的。可以循序漸進,低門檻翻譯一本書,有了資歷再去找大型出版商商談。我推薦Fiberead 書籍譯者專案,我目前在翻譯該專案下Mur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