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住生其心,是啥意思啊?我怎麼才能做到生無所住心?

時間 2021-06-02 02:21:05

1樓:九幽鬼使

不說黃家父子在路,且言幹元山金光洞有太乙真人閒坐碧遊床,正運元神,忽心血來潮。──看官但凡神仙,煩惱、嗔痴、愛慾三事永忘。其心如石,再不動搖;心血來潮者,心中忽動耳。

真人袖裡一掐,早知此事:「呀!黃家父子有厄,貧道理當救之。

」這段話應該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吧!重點是:」煩惱、嗔痴、愛慾三事永忘「,你能做到嗎?

你認為「能做到」就是做不到!

2樓:爾時

不在任何境中而生心,應不住於相而生心。為什麼?因為住相生心的心,即是妄心。有為心。不可得,不可取的心。

當菩薩明白離相的那顆心即是眾生本有的清淨妙有之真心,即是真心的時候,就真正明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了。不住於相,不取於相。不在虛妄相而生心。離相心,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既然明白了真心,不隨境轉,不隨境而生種種妄心,就應該繼續深入,離一切相,使這顆真心自起變化。名為玄妙。

3樓:牧童

「無所住而生一一一其心」有易於攝入空性的作用,是證空法門之一。一切不住而住,無所相對見其心。

望諸君早日元覺,莫負人身。僅供參考。

4樓:菩提心

無所住而生其心。認為是指心安住在真如(如如不動的那個),若用鏡與像比喻,就是安住在鏡子上,不隨像跑,物來即照,物去不留。事來就做好它,做完就放下它,守住如如不動的那個而不隨人事物或念頭跑。

供參考。

5樓:洪權

佛經不是講邏輯,講哲學的。佛學需要實踐。

當然,有人實踐的依然是邏輯,這裡指的實踐是止觀禪的修行。

佛學,沒有止觀禪,那就是外行。

無所住,是指想法,念頭沒有根,是不會住下來的。

另乙個含義是,流過的,都不是自己。不像主人住在家裡,是長期的。流過的都是短期存在。

在靜坐中,雜念亂飛,當身體靜下來,雜念減少,就會感覺到流過的資訊來去,是沒有東西停留的。這就是無所住。

所以,沒有靜坐的佛學,那就是自己編的邏輯。只有靜坐的,才開始了解真相。

6樓:月光無暇

不取一切相故名無所住,不捨一切相假名生其心。

你想要達到這個境界,就不要妄想達到什麼境界,也不要妄求抓住什麼而不放。

好好念金剛經,覺而致用。

7樓:普照

就是心安住在真如自性的意思。

你的心接觸到色聲香味觸法時,就會有反應,心住在這些反應上,就開始往外走,由A到B到C到D到E。。。。越走越遠,越走越混亂。貪愛、憤怒、恐懼、悲傷、痛苦洶湧而來,將你淹沒。。。

心要保持警覺,盡快拉回來,一開始有反應的時候就要拉回來,不要住在這些反應上,不要向外求,要向內。只要有相,只要有反應,就要離開,直到回到原點。

8樓:蘿蔔頭威廉姆

心的本性是空,身體通過後天接觸這個世界,心有了執著,比如最基本的世界觀,有重力,有色彩,有空間概念,有時間概念,當學佛法的時候,有了佛法的概念,每乙個念頭都是這些概念集產生的,心本性是沒有這些概念的(當然沒有概念也是一種概念),通過這些概念集合成的念頭去想我怎麼達到沒有概念的狀態是不行了,甚至是當你想達到某種狀態的時候,它本身就是一種概念,一種心的執著,我以前打坐的時候覺得我應該這麼做,應該那樣做,可無論怎麼做都不行,後來乾脆不亂想了,坐在那裡讓自己什麼都不想,但又察覺到自己在正做"什麼都不想"。

法很微妙,說不明白,無所住(心不執著於某種概念),生其心(識,察覺),心有個功能是察覺(我不明白它就是心的本質還是一種能力),識,僅專注於察覺的狀態(就沒有念頭),而不是在自己的概念上再去想怎麼做,我自己是這樣經歷的。

9樓:Waiho

之所以不可說,是因為感覺不可準確描述。

請注意,下面就是能讓你體會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方法。

當你準備好了,請往下拉。

當你往下拉的時候,你會處於一種等待的、被動的狀態,全神貫注但又不放在任何一處。類似的是期末老師敲黑板,準備說考試重點但還沒說出口的時候,你想認真聽,心中不敢有一絲想法,怕聽不到重點,但一時又還不知道重點在哪,因此精神無處擱置,但高度集中。

這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知其雄,守其雌。時刻處於被動狀態而不主動起念。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不是說一味打坐才是修行,無事不修行,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心在一處,不作妄想。

10樓:南柯一覺

如果只是字面意思,是斷除執著之後才能證得空性。

但是,我們凡夫一直處於二元對立,用唯識的表達是遍計所執。我們的凡夫心本身就是有分別的,沒有累積的所謂空性很可能只是妄念。

就像當初六祖慧能和神秀大師那最有名的兩個偈子。中國人多推崇六祖,可是最切合老百姓實際的還是神秀大師的偈子。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的就是我們的分別念。

千千萬萬不要指望看幾本佛經就能無所住。

老老實實的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運用理性思維、樹立正見,最後完成觀念、心態到生命品質的改變。

前幾天,和一位師兄交流,他給我的建議是,老老實實安住於正法,以法為中心的修學,利他行破我執,累積福德資量,等到夠了,自然而然能體驗到空性的妙處。

11樓:陳璽謠

依《金剛經》意,無所住,就是不住相或不住法。

而要不住相、不住法,就要牢記這一句。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能做到這一點的事實基礎是:

『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其中最重要的是「無我」: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修行的綱要則是: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具體要修些什麼?六波羅蜜。

布施:『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持戒:『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忍辱:『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

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精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禪那(定):『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般若(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牢記,綱舉則目張。

經中關於修行的部分我已經列出來了,如果依然看不明白的話,換一本經書讀是更好的選擇。

12樓:德遵普賢

生心呢?生起億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的心,那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學佛,把你在佛經中,學懂學明白的這樣道理,也去幫助別人懂,幫助別人明白,為什麼?

因為佛給我們講,我們的自性都是一樣的,除了大家一樣,跟佛也一樣,沒有區別,我們明白了,也應當幫助別人明白,那麼無私的去幫助別人明白,有什麼好處呢?佛給我們說了,會生真實智慧型,會有功德,功德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可以回向給你過去生中的冤親債主,可以提前化解災難,明白了,懂得了,自然一心只想做這個事情。

總結來說,無住生心就是把身邊的人事物都處理好了,盡可能在適當的時機把佛法如理如法的介紹給別人,幫助別人懂,一生盡自己全部力量去做這個事情。

13樓:普波居士

天吶,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簡單點為:無住生心。

這句是說,不執著於五欲六塵,修清淨本心。

持五戒就是無住生心的基礎,從嚴持五戒開始吧。戒殺盜淫妄酒。

14樓:齊天大聖

根據百法明門論無貪就是以無著為性,因此心無所住就是指心裡無貪的意思。做到無貪的方法有兩個,第一是實證四諦十二因緣法並產生正見,第二是入四禪八定。第一種方法是以智慧型離貪,以智慧型離貪不會退轉,貪欲不會再次生起,第二種方法是暫時抑制住貪欲,因為四禪八定成就的條件就是必須抑制住下地煩惱,在定中是不能讓下地煩惱產生的,但是一旦出定,下地的貪欲是會再次生起的

15樓:護法居士

舍利弗言。

不可思議。如來常以如實而化眾生如是實義。多文廣義。利根眾生乃可修之。鈍根眾生難以措意。云何方便令彼鈍根得入是諦。

佛言。令彼鈍根受持一四句偈。即入實諦。一切佛法。攝在一四偈中。

舍利弗言。

云何一四句偈。願為說之。

於是尊者。而說偈言

因緣所生義是義滅非生

滅諸生滅義是義生非滅

爾時大眾。聞說是偈。僉大歡喜。皆得滅生滅。生般若性空智海。

16樓:大路

無所住生其心是智慧型的境界。指明了我空和法空後,心無執著的解脫境界。

如何做到分兩階段,第一階段就是學習什麼是我空,什麼是法空,直至通達,公升起毫無懷疑不能被破壞的定解。第二階段就是在禪定中不斷思維這個道理,如修習四尋思得四如實智,這就是修止觀。

就這樣止而後觀,觀而後止,終有一天豁然開朗,證無生法忍。

就是這樣。

17樓:法燈行者

這是修行境界夠了,禪定、果位夠了,才達得到。是證到的,不是知道、問到的。就好比怎樣達到正遍知?成佛啊,這是果地的境界,不是知到就能做到的。

無所住生其心是金剛經佛形容的果地特徵。乙個凡夫怎麼能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呢?若能做到,就不是凡夫了。所以怎樣做到?修行證果去做唄。

我發現知乎很多問題都有這個情況,把實證才能達到的果地境界,當作以為僅理論知道就算真知真得了。所以很多問題不想答。對你回答是發現你的確是連理上都不太明白,以為明此理後就能迅速做到。

不回答一些問題是覺得一些人顯然是標題黨,口號主義,光說不練假把式風格。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是什麼意思?

一滴之雨 都差不多,大意萬千,不離其中 個人理解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所住 念頭沒有停在任何地方。不執著,不強求,不痴迷,不反覆思考一句話。生其心 佛說修行修的就是心,把無明的心修的開明心,生的心就是明心見性的心,是佛心。其實,執著於這段話的意思本身就已經背離了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的本意。自明其意是...

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不是同南懷瑾先生講的「一念回機,便同本得」的意思一樣

一滴之雨 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心不是清淨心,而是菩提心。這是乙個結果,如果你想問如何才能做到,這等同於你請教數學老師一道題,你想走捷徑知道答案,你想老師會直接告訴你嗎?因為,你做不到。有些事,過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結果。而有些事,重要的卻是過程,佛法就是如此,過程做好了,結果就是水到渠成。 雲上雪 ...

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佛的境界嗎?

王青 Steven 不是的。無住生心,是問菩薩如何修行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法門。佛,在金剛經裡有另乙個關於如來的解釋可以用來解釋佛的境界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如如不動,遍虛空遍法界的就是法身佛。 護法居士 爾時世尊。欲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調伏聖者無過失身語意業悉無動 如應說法利眾生此是勝尊不共法 佛心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