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 大宗師》裡的「外天下 外物 外生 朝徹 見獨 無古今 無生無死」各位是如何理解的?

時間 2021-06-01 21:55:20

1樓:赤然

「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無生無死「說的是修煉之後所獲得的的功能;

外天下是指身體不出門,神魂可以外天下,神遊天下,看天下,知天下,既是不出門而知天下;

外物是指可以從封閉的容器中取物;

外生是指分身;

其他不細說了,按照這個思路去理解;

2樓:風無名

請自己閱讀傳統的註解。

如果還讀不懂,那你就應該反思了:是不是古人錯了?到底哪些古人錯了?為什麼某些古人是對的?為什麼另外一些古人是錯的?對與錯是如何判斷出來的?

另外,一定要問自己:你是要弄明白莊子是什麼意思?或者是某個注釋者是什麼意思?還是自己想弄明白一些事情?

且記:不要把自己的思想附會給古人。

3樓:曳尾泥塗

想了想,還是寫幾句吧。

道家的經典,基本不適合談論或理解。

人的知,來路基本有兩種:

1、學(閱讀,聽受)而知。此知,為知識理論想象;

2、習(實踐、體驗)而知。此知,為體驗感受境界。

「知」道家,適合第二種方法。

你的問題,大體上,需要走乙個從「自我、狹隘、偏執、迷痴」,到「無我、包容、豁達、洞明」的體驗。此過程中,人的心、神、身,都會發生相應變化。

4樓:杜車別

此段話中表達的序列為: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不死不生。

前面是乙個不斷縮小範圍的過程,不斷逼近最內裡最微小之點,而達到極限的同時,由至小通於至大。

「外天下」即以天下為外,把天下從自己的意識中剝離出去;「外物」則以物為外,意識聚焦於自己內心也;「外生」,則自己的身體、生命皆為外,聚焦於虛無至小之域。

「朝徹」:「朝」者旦也,太陽初公升,黑夜與白日之交際也;「徹」者,通也,達也。「朝徹」從字面看即溝通陰陽之徹悟,此處當解為由「至小」、「至無」通於「至大」、至有之徹悟。

「見獨」:即見「一」,也即如朱子《論孟精義》所引 「夫道一而已矣,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無往而非一,此至人所以無己也」。宇宙之間只有「獨」,只有「一」。

古往今來所有之人,無一非「我」,皆是「我」之不同化身也。宇宙萬物,無一非「我」,皆「我」之不同存在形式也。

用現代科學觀念說只有這「一」,只有這「獨」,沒有觀測者,其波函式發散,其量子態完全不確定,任何可能的狀態都存在。然而任何可能的狀態都只是這「一」。完全意義上的孤獨,單獨也。

到了「見獨」的境界,則也沒有時間的概念了,時間在這裡不存在,故曰:「無古無今」。既然時間不存在,也就「不死不生」,也可謂即死即生。

時間不存在,怎麼來理解呢?在現代物理學裡也有時間不存在的說法,美國物理學家格林在《隱藏的現實:平行宇宙是什麼》一書中說「在外部觀測者看來是永無止境的時間,在內部觀測者看來,都不過是某個時刻無限延伸的空間罷了」[1] 也有人從量子力學裡粒子能量對應於頻率,宇宙總能量為0(正負能量抵消)的角度論述時間不存在。

莊子說的「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當然和物理學對時間不存在的論述不完全是一回事,但其中未必無相通之處也。

至於《大宗師》主旨一言以蔽之:天人合一。其意與後世張載所言「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聖,得天而未始遺人,《易》所謂不遺、不流、不過者也。」亦相通。

張載所言不遺、不流、不過者,出自孔子所作《易經.繫辭》: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大宗師》首句「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 此處之「天」為客觀規律,「人」為主觀能動性。天提供人活動的舞台,活動的規則,人在舞台上活動。

若結合現代需要也可做另一種解釋,「知天之所為」代表「自然科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等等;「知人之所為」代表「社會科學」:倫理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等。

莊子所謂「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其實質與《中庸》裡說的「知天」,「知人」一致。

《中庸》曰:「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

《四書章句集注》:「程子曰:『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跡也。』張子曰:『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

儒家所謂的「鬼神」實質是自然規律的作用。若違背規律而被自然懲罰,則就是「質諸鬼神而有疑」了。

《大宗師》裡「真人」即《中庸》裡的「誠者」,「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真人」也是《逍遙遊》中的「至人」,充分理解和運用客觀規律,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 。

也是後世理學所謂存天理,去人欲,讓自己的生命延拓至於無限時空之人。故莊子描繪真人時說「耆欲深者,其天機淺」,和理學觀念一致。我分析過「天理」的兩層含義:

一指客觀規律本身,一指遵循客觀規律拓展自己生命於廣大時空中的思想行為。「存天理、去人欲」思想雖正,表達形式卻易招誤解,有名不正之嫌。莊子「天機」一詞更好,用之改造理學口號,可換成「存天機,去奴欲」則名實俱佳。

[1] 格林《隱藏的現實:平行宇宙是什麼》第79頁

5樓:

其實本段是修性功夫,外者,置之度外,意即你的心神中和虛靜到可以外天下,外物,外生時,即會開悟。開悟後,就會知道獨我,即見大宗師,與大宗師一樣無所憑,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即達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之地。

所以這段話即是超人的知識。當然,有個過程,朝徹,見獨,不死不生,就不是幾天的事了。

朝徹之後,再無疑問。知道誰是大宗師,而知道以大宗師為師。

莊子哲理的核心,也可以認為濃縮在此篇裡了。

6樓:

這一段可以說是莊子哲學的一大終點。在逍遙遊中,莊子表達的是大知如何超越小知,侷限於自身成見的二蟲在擁有整全視域的鯤鵬是何等渺小。類似的觀點在列子愚公移山中得到了通俗的表達。

在齊物論中,莊子費勁周折想要揭示的則是萬物的差異,以及對於一種普遍主義的批判。莊子告訴讀者,事物都有其不同的特性,它們適合做的事情也不同,所以才會有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莊子想要使人警惕的便是人將自身的價值觀投射到自然物以期改變自然物的做法。

這其實是一種隱喻,他同樣暗示了人將自身的偏好強加於人的危險,這也是莊子在應帝王篇批判權力的邏輯。莊子理想的人格擁有者不僅是發揮自己的天性與價值觀,重要還可以認識到需要尊重他人的價值,他物的天性,正確地尊重事物的差異,而不侷限於自身。

經過上文的梳理,便不難理解大宗師中得道的場景描寫了。莊子的思路從人間世中個人的境遇出發,最終達到的境界是容納一切人籟,地籟的Teana。在道的領域內,一切群體都得以共同和諧地存在,人與道相合,一切區分就失去意義了。

《莊子》大宗師裡面女偊為什麼說南伯子葵不是學道之人?

燃燈道人 卡比 這個事,可以用 別問,問就是不闊以 來回答。只要你問 老濕,你說,道是可不可以學的呀?老濕一定告訴你,不行,你不是這塊料 因為這種問題,別問,一問就錯。為什麼?憑什麼?道 憑什麼拒絕我的問題?我不就是想把它搞懂嗎,這難道也有錯?2 說點題外話,例如,你問禪師 怎樣才是 放下 你保準把...

如何理解莊子《大宗師》「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 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內涵?

luanvin 詩無達估,六經皆注我,我來注莊子,但求一哂。天 形而上的 同道家的道 無定型的 神 在物質世界之外的 不可說的 只能感受的 道法自然的那個 自然 那個啥 人 形而下的 物質世界 宇宙 眼見耳聽所及的,包括人類自身,和人類了解不了解的邏各斯。譯文 了解 形而上 道 以及 形而下 物質世...

如何評價天涯懸疑作家蛇從革以及他的《大宗師》系列?

xuxi 哈哈,的確很喜歡這位作家。不知不覺離在天涯追更鬼事有快10年了。那時看鬼事不只有精彩,更有感動和觸動,那些狼狽不堪和深藏於心的火焰就是我的呀!生活再平淡再安逸,我仍然記掛那個曾經的激烈和惶恐的少年,那個我。當然還有長江的山水,那是我心目中永遠的江湖! 電位1 真感覺寫得好啊,從12年不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