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官話上聲的影母 喻母在何時完成合流?

時間 2021-06-01 19:10:41

1樓:jointer

題目應該是影母,喻母何時分開的,因為現在就是分開的。ing如果重疊就是ü,而喻本就是ü,xiao是xü,匣是匱,kü,四字韻母最初都和ü有關。注意「櫃」這個字有兩個讀音gui和jü。

2樓:蘓北電鑽殺人狂

中唐慧琳反切可以區分清上和次濁上(黝-酉),以及清去和次濁去(幼-右)。但是公元9世紀末漢藏對音的表現與慧琳《一切經音義》反切的表現大不相同。

尤韻平聲影母對i-、e-,平聲喻母對ji-、je-;但上聲喻母既對i-、e-又對ji-、je-;去聲喻母既對i-、e-又對ji-、je- (《敦煌吐蕃對音字彙》第69-70頁) 。這說明清上-次濁上、清去-次濁去合流這兩個音變幾乎同時發生。

全濁上歸去的發生時間要早於清上-次濁上合流以及清去-次濁去合流,濁上歸去大致開始於8世紀末,「玄應釋'誕、怙'為上聲,慧琳轉錄改為去聲」(徐時儀 2008)。北方話的全濁上字大致在8世紀末9世紀初混入陽去,而在漢蕃對音的這個音變中跟著全濁去+次濁去字一起混入清去,最終完成陰陽去合流。晚唐五代北方話的聲調系統大致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陰入、陽入六個。

今天中原官話入聲清入+次濁入歸陰平、全濁入歸陽平也從側面印證了唐代北方仄聲調清與次濁的合流是同時發生的。

反過來說,南方的六調方言並不一定(或必然不是)從慧琳系統或漢蕃對音系統演變而來。客家話不但全濁上有歸陰平的現象,甚至次濁上「語、李、耳」等字也一同歸陰平 (嚴修鴻 2002),從慧琳開始這個音變創新發生的視窗已然關閉。又,江淮官話泰州話的原始形態是如皋話「優=右≠幼」,完成了上聲「黝-酉」合流,但未完成去聲「幼-右」合流 (鮑明煒王均 2002),可以由慧琳系統演變而來,但從漢蕃對音系統開始已不具備分化條件。

參考資料

鮑明煒王均 《南通地區方言研究》 2002

嚴修鴻 《客贛方言濁上字歸陰平的發生發展歷史過程》, 第5屆客家方言研討會 2002

徐時儀 《詞彙擴散與文獻傳本異文》, 《中國語言學報》第13期 2008

周季文謝後芳 《敦煌吐蕃漢藏對音字彙》 2006

漢語族漢語支7大方言區 是不是只有官話 粵語有標準音?

你指的 標準音 其實就是通用音。各大方言區都有自己的標準音,只有粵語比較特別,有自己的標準和通用音。其實普通話不只是官話區的通用音,也是全國的通用音。客家話以梅縣話為標準 贛語以南昌話為標準 吳語區沒有標準音,只有以蘇州話 上海話的代表音閩南話標準音是廈門話,但也有人不同意,漳州 泉州話都有角逐這個...

中原官話和江淮官話相比 我感覺中原官話區的人講普通話發音比江淮官話區的人標準

唔.土生土長的徐州人路過。其實有些徐州人說普通話的發音也不是很精確。雖然徐州人學普通話相對容易,發音並無障礙,但要說得好卻又非常困難,因為有些發音極為相近的同時又有很明顯的細微區別,即使在他人耳中不易察覺,但在向普通話過渡的過程中總有那麼一兩個發音顯得非常頑固,您可能意識不到,但如果換乙個母語為普通...

江淮官話是吳語區人學中原官話產生的且通泰方言形成時間晚於洪巢片江淮官話嗎?

江淮官話是東晉時衣冠南渡而來,南渡的主要是東海王司馬越一系的膠東半島士族。也就是現在徐州 青島 煙台這些地方,古琅琊,蘭陵。所以現在江淮官話和膠遼官話非常接近。 爬樹熊 吳語官話後的樣式應該是杭州話,事實上,以杭州話為基礎的浙江官話在推普之前一直是浙江內部的交流語言,南北浙通用。甚至蘇南人,比如錢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