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話大區內部各支的親疏關係如何?

時間 2021-05-05 22:04:31

1樓:林懷谷

個人認為正確的漢語方言劃分:

A、漢代三國的郡縣語言:閩語、瓦鄉語、白語,這三個真的成立,邊界極其分明。

B、南朝通語,標誌是【他=渠】【他的=渠個】【這/那=Ko系列】,以及聲韻上的從邪、談覃、咍泰。包含吳客贛湘粵。

-B(1)B區詞彙在唐代雖然已經跟北方差異很大,但字音在唐代跟科舉唐音仍然在融合,盛唐之後才成型;而A區早就跟唐音完全兩個世界,所以唐音在閩語直接就是一整個層專用於書面語。

-B(2)B區內部其實邊界也不是很清晰,吳(+徽)贛、客贛、湘贛、客粵,邊界真的能分出來嗎?其實不見得。比如吳語保留濁音bdg,這只是把一群都保留b的方言劃成「吳語」。

-B(3)B區直接按照唐代節度使劃分,會更準,比如吳語、粵語、贛語、湘語就是來自鎮海軍、嶺南、江西、湖南四個節度使,發源地就是唐代杭州、廣州、南昌、長沙。然後再根據這個評判語言的混合與分化,說不定其他小節度使也能成立自己的乙個區呢?按語音分類永遠會存在多重標準。

-B(4)湘南、桂北土話,真的不太了解,有可能有一部分是A(零陵郡);另一部分是B但受唐代長沙話影響小,所以跟「湘語」差異很大,「客家話、南部吳語」可能也有類似的性質。

C、北朝通語(官話+晉語),目前內部劃分(我認為)大部分有問題,需要按唐代節度使全部重組、建立基本底層框架,再去檢視分化融合。C區語言目前我認為比較正確的劃分有:

-C(1)雲貴川桂的西南官話,這個在明代才產生,一般認為上游是明代南京話,但是明代南京話再往上呢?就很模糊,只有推到唐代的「淮南節度使」才是底層正源。

-C(2)石家莊以南、大部分河南、大部分山東方言,在打散現在的錯誤分法後,這片方言很明顯可以組成「汴宋官話(北宋官話)」,來自唐末的汴宋節度使,這也是北宋時期的通語。

-C(3)保定以北、北京、東北,來自唐末的范陽節度使,可以組成「范陽官話(幽燕官話)」,現在也叫北京官話。這一片已經有很多學者認可成立了。

。。。其他的,就再說嘍!晉語本身未必成立,因為不能用「保留入聲」來劃分,但「河東節度使」一定成立,只是範圍比晉語小很多。

2樓:李溯本 Unancha

我認為官話存在乙個共祖,叫洛語,然後現代官話可分為這十三種方言:登、青、齊、豫、徐、淮、坤、秦、甘、湟、燕、遼、冀!我主要是從調值方面研究:

調值上距離其他方言最遠的是秦語,甚至連實際關係跟它很近的湟語都還屬於主流,但秦語不是,除秦語之外的方言都或多或少地參與了「洛豫徐淮」調值環流,而秦語沒有,卻發生了一些方向相反的變化,在這方面甚至秦語跟湘語才更像;調值距離洛語最遠的是淮語,然而淮語卻能通過徐語、豫語、東路晉語這一路聯絡找到根兒;另一種調值變化很大的是登語,不過登語跟青語、齊語之間其實也有些內在聯絡;而調值仍離洛語很近的,以沒進行到調值環流第二步「豫」為準,還有坤、甘、湟這些……真要說關係非常近,乃至可以合併的,那就是青和齊、豫和徐、燕和遼了:青、齊分開是因為清入歸派不同,但除此之外青和齊的共同特徵絕對遠多於青和登;豫、徐分開是因為調值明顯不同,要以調值為主要依據的話這就很關鍵了,雖然徐語的調值就是從豫語演變來的;而燕、遼分開更多地還是考慮北京作為首都的政治因素,當然北京話和東北話的風格品位也確實太不一樣了~~

3樓:polyhedron

我就是有乙個建議,希望大家不要單純拋乙個結論,而是請首先說明自己所指的體系邏輯,以及依據。體系的話,指的是基於歷時演化共祖關係的樹形,還是依據現在共時的相似性。基於樹形的話首先要假設確實方言大體是按樹形分化的,每個現代方言能定下來其歷史上每個時期的「正根兒」在哪兒。

如果是不是基於樹形,而是基於共時的相似性,如果有方言點出現明顯的混合特徵,怎麼算。

先把上面這個自己的體系講清楚,再說依據,比如按詞彙、語音、語音演化關係,或者語法。如果這些不同依據相互矛盾,你在分類時如何取捨。

我覺得單丟擲乙個結論並不難,而完全說服他人沒必要。如果大家能從你的回答中學到一些有用的知識和論證方法,你的回答就是有幫助的。

4樓:

青海省內秦隴片單獨劃成河湟官話

甘肅陝西晉南秦隴片隴中片關中片汾河片單獨劃成關隴官話

沒別的要求,至少比鄭州和西寧都是中原官話強,入聲一刀切這種殺幣想出來的東西,都2018了,還在用,呵呵

小區內部規劃商服樓,還對外營業合法嗎

不知道的老李 某個樓不能拿到產權成,原因多種多樣,從設計到驗收哪個過程出了點問題都拿不到。能拿到產權證,最主要的其實是在方案設計階段就已經很明確了。開發商拿到用地條件裡面如果有允許建設一定的商業建築,就是來用地條件裡就明確允許部分的相容用地,那麼開發商在約定內建設商業設施,完全是沒有問題的。這種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