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醫不能用普通人可以完全理解的白話文來解釋?

時間 2021-06-01 04:47:39

1樓:不為良相

題主的問題相當好!這關乎中國醫學的現代化和世界化!關乎中西醫的結合!關乎中國醫學的科學性的普及!

其實中國醫學完全可以做到題主所提到的這種翻譯,我相信每乙個患者聽著之乎者也陰陽虛實也不知所然,大家都需要明白,明白就不疑慮,明白就不會說中國醫學不科學,是玄學了。

我才疏學淺,略舉一薄例:《傷寒論》337條: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這一條是講厥証,什麼是厥呢?就是手足逆冷。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陰陽氣不相順接。這裡的陰陽氣是什麼呢?指的是動靜脈末梢。

也就是說,患者動靜脈末梢迴圈不暢,動脈血的熱量和能量不能及時到達,又因為四肢離心臟遠,所以最先會表現在手足上,故出現手足逆冷,命名為厥。

2樓:子曰

古代某些字的意思跟現在白話文的意思不一樣而且體系也差很遠可能同乙個意思千差萬別無法解釋如果解釋就太大費周章了可能乙個詞乙個字就得寫一本書看的頭大你要真學完醫學生那幾年夠麼?很顯然不夠而且還打擊熱情。 所以古文是你畢業以後找時間慢慢琢磨領悟的

3樓:阿周小皮

為什麼要用白話文吶,我們學醫的都看得懂啊。而且大家的文采都很棒,讀起來朗朗上口吶~最喜歡傅青主的書啦~而且不同的人對同一句話的理解不同,這些分歧也促成了很多流派的發展,直接翻譯成白話有了固定的解釋反而是狹隘了吶~

4樓:

1. 中醫也有白話文翻譯書。

2. 凡是翻譯,都需要翻譯者對該專業的深刻理解,所以過分依賴白話文會導致思維固化,受限於翻譯者的水平高度。

3. 古文多數是單字詞,而且由於歷史原因,或有錯簡,或有手抄之謬誤,或有一詞多義,多學習原籍對提高認知有幫助。

4. 即便不是醫書,一篇古文的精妙也不是白話文可以輕易再現的。否則,那些古文古詩何必再學,直接看譯文豈不是更好?

題主不覺得下文很二嗎:

正午時分,農民還在為禾苗除草,汗水不斷的滴落在禾苗下面的土壤裡。誰知道我們盤中的美餐,它們粒粒都凝聚著農民的辛苦。

5樓:風清

0.其他傳統文化典籍都可以翻譯成普通人可以完全理解(此處理解是指理解一句話或者一段話的意思,並非指對全篇內容有深入的理解。)————這句話本身就是偽命題好嗎。

1.中醫並非沒有語言通俗易懂的高質量入門讀本,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2.我總感覺官方的中醫高層次研究還是沒找到合適的方向。

3.中醫和科學相當於兩套語言,學術界研究這兩套語言的介面的理論尚不成熟,非專業人士就別在這個問題上鑽牛角尖了,無聊無意義。

4.你舉的例子並不妥當。對專業術語的理解是基於知識體系的。你之所以能很快理解「電腦」、「細菌「,是因為你接受了十幾年的自然科學教育,而花在學習中醫上的時間呢?

6樓:

在不了解中國古代哲學和思維方式的前提下,用啥方法描述你也聽不懂。你一直相信平行線不能相交,但是某一天我告訴你平行線可以相交,然後我推論出一系列定理公式,你都不會看懂的。其實就是從小受到的教育思維方式都和以前不一樣了,非要拿西方的思考方式去判定其他一切東西存不存在,這不逗麼……

普通人能不能自信?為什麼不能自信?

於飛 這其實和是不是普通人沒什麼關係,或者說正是因為不甘於做個普通人才自卑的。自我認同感偏低的人,內心自卑,缺乏安全感,容易焦慮和退縮。在人際關係中,經常會感覺別人在挑剔和苛責自己,而迴避與抗拒他人,嚴重的會形成社交恐懼症。遇到事情,容易往壞的方面想,行為消極 被動,甚至會自我放棄,導致很多事情不敢...

為什麼不能給每個普通人都講清楚哲學

白鏡 為什麼不能給每個普通人都講清楚量子力學?據說從古代到牛頓之前,物理都還是生動活潑,容易理解的。牛頓之後就只有學院專家可以從事物理專業,物理越來越晦澀,離普通人越來越遠。後來,雖然也有過蒲朗克,愛因斯坦,薛丁格,海森堡等各曾風靡一時,但物理終歸現在是離普通人十分遙遠。普通人絕大多數並不知道當今有...

普通人是否需要補鈣?為什麼?

鄒叔的任性 直說一件事。骨頭湯不如大家想象的那麼補鈣,哈哈哈哈 權威實驗證明 喝骨頭湯不能補鈣 浙江省寧波市食品檢驗檢測研究院開展了乙個科普實驗,市場上隨機抽取3個品種豬 黑豬 土豬 普通豬 的筒骨 蹄子 排骨各2份作為測試樣本,燉煮後,將骨頭湯進行鈣含量測定,並與普通食品 豆漿 礦泉水 牛奶等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