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到底是一部神話故事還是地理著作?

時間 2021-05-06 14:08:09

1樓:戰狼空降

《山海經》是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寶庫中一顆極為耀眼的一顆明珠,該書涵蓋面極廣,其中蘊含了豐富歷史記事、民族、天文、文學、神話、宗教、醫學、地理、動植物、海洋學等等諸多方面的知識。從古至今,這部書不僅僅是文化寶庫裡的一顆璀璨明珠,更是一部充滿了玄幻神話色彩的不朽百科全書,同時該書亦是以充滿了離奇幻想和浪漫詭異的筆調,對中國文化乃至整個世界文化發展都產生了深廣且久遠的影響,開創了後世神話、寓言、童話、詩歌、戲劇之先河!

據相關文獻記載,《山海經》一書的作者和成書時間至今仍是未知之謎。早期更多人認為此書是大禹、伯益所著。後現代中國學者經過研究則認為《山海經》成書並非一時,而是橫跨數百年之久遠,從戰國初期至漢代年間寫就。

同時也有學者認為該書可分為三大部分,其中以《山經》成書年代最早,為戰國時期所著;《海經》為西漢所著;《大荒經》及《大荒海內經》緯東漢至魏晉時期所著。

2樓:陸折枝

我的觀點是,山海經裡的世界不僅存在,而且秦始皇吃了甘木。

秦始皇焚書坑儒大家都清楚,不贅述,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漢武帝和秦始皇都加強了儒家的權威,而且這兩個都是渴求長生不老的皇帝。

山海經本來是和古代世界重合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地點依稀可以和中國地圖有照應。但是山海經的世界逐漸因為某些無法考拒的原因,和我們的世界分離了。

秦始皇修長城,焚書坑儒,但是又渴望長生。我感覺修長城還有乙個原因是抵禦山海經裡面怪物的襲擊。焚書坑儒是因為想隱藏山海經的秘密。

為什麼秦始皇最後死在了出征的路上,為什麼秦始皇堅持出征,我認為是因為他發現了甘木。甚至最後吃到了甘木。

漢武帝身上謎團也很多,作為乙個皇帝,當時堅持在泰山祭天,祭天的時候只讓乙個故人的兒子陪伴。誰都不清楚到底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後來沒多久故人的兒子就暴斃了。

漢武帝為什麼要那麼急切的去祭天,我認為他當時發現了山海經世界的線索,甚至入口。

而且漢武帝信巫蠱之事到底是因為他真的迷信還是因為他遇到過無法解釋的事情所以說對這些事情特別忌諱呢?

按照我的推測,山海經的世界是一步一步和我們的世界開始剝落的,秦朝尚且重合面基比較大,但是漢武帝時已經重合的不多了。現在更是完全剝落。

所以說很多人把山海經只是當成想象的世界。

3樓:無名偵探柯基

不記得哪本書上看到過,說是古代各個國家會進獻或者交換自己國家得地圖資料,山海經就是這種資料匯集的產物。可以解釋為什麼範圍那麼廣闊,也不需要派出專門的考察團去全球考察。也就是說,山海經不是憑一國之力完成,各國只需要交換而交換的資料本身也可能已經經過了彙總,那麼形成山海經的過程可能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艱辛。

可以參照一下燕國進獻督亢地圖的事例

4樓:neo

估計不是地理著作。可能是聊天語錄。

有沒有一種可能性,並不是人們專門去考察這些地方,而是剛巧由於某些原因,造成部分人類遷徙,甚至四面八方的人都聚集在一起且有交集,但因無法溝通,(也有可能是無聊吹逼)所以有了這些圖?然後被人有意的收集在了一起,然後進行解讀?這樣很好地解釋了地理的矛盾。

以上純屬胡說,請勿當真。

5樓:泉畔人家

山海經是一套圖冊,同時圖上有大量的標註,圖下邊可能也有大量的對應說明。原始探索和記錄者應該是顓頊和帝嚳時代的多支考察隊,考察時間應該在2023年前左右。這是山海經測繪成圖的時代,核心內容也是這時候形成。

其後多代(大約1千年)新的見聞故事等也向上補錄,標註和註解也不斷增加。

B.c 3500-3300 左右時間, 由於超新星爆發(十日並出)嚴重衝擊地球環境(額外增加熱輻射25%左右,造成短期冰川和極地快速融化)爆發大洪水和海侵(水逆行)。 地球大氣環境劇烈動盪22年(就是尚書裡大禹治水的22年)。

地球大陸之間的道路產生巨大變化(大量沼澤濕地形成),人類喪失全球考察能力。大禹重新獲得山海圖(有故事反應),但已經無力做大的更新了。

後期山海圖中新增標註就很少了,周穆王西征等時候應該增加了一些,但總體增加很少。山海經內容保留的基本還是上古和中古的內容。如果山海經看作一套系統,核心框架是顓頊帝嚳2023年前搭的,後世有不少補丁包和外掛程式更新,但基本都屬於內容填補而已。

但作為主框架的圖冊還是基本流傳了下來,至少到漢武帝時代。山海圖冊還是漢武帝的重要參考。

而漢使窮河源,河源出於窴,其山多玉石,採來,◇集解瓚曰:「漢使採取,將持來至漢。」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崑崙雲。

大宛列傳裡,明確寫到,漢武帝看了漢使送來的玉石,聽了他們的匯報,案古圖書(查閱山海圖冊),告訴他們河源的山叫崑崙山。這裡需要說明一下,漢那個時代,大家的共識是黃河的源頭是塔里木河的源頭,羅布泊的水潛行地下,從青藏高原再湧出形成黃河。

於窴之西,則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索隱鹽水也。太康地記雲「河北得水為河,塞外得水為海」也。

□正義漢書雲:「鹽澤去玉門、陽關三百餘里,廣袤三四百里。其水皆潛行地下,南出於積石山為中國河。

」括地志雲:「蒲昌海一名泑澤,一名鹽澤,亦名輔日海,亦名穿蘭,亦名臨海,在沙州西南。玉門關在沙州壽昌縣西六裡。

」鹽澤潛行地下,其南則河源出焉

另外這裡要指出乙個現在主流觀點的錯誤,就是于闐在和田,這完全是斯坦因拍腦袋的結論,但被中國後來所謂的著名學者們不假思索的當成真理給繼承了。于闐99%就是今天的喀什。喀什那邊是塔里木河正源的葉爾羌河,葉爾羌河谷也產玉,數量眾多。

漢使到達的崑崙,葉爾羌河上游,世界高峰中最容易在下邊仰望的K2, 喬格里峰。喬格里峰海拔8600+, 世界第二高峰,但喬格里峰山下相對好到達,沿著海拔3千多的河谷,可以比較容易的抵達距離喬格里峰很近的山腳區域。而且喬格里峰高差比珠穆朗瑪峰大的多,視覺氣勢和衝擊非常壯觀。

作為葉爾羌河河源,完全符合史記裡的記載。「於窴之西,則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從分水嶺角度講,帕公尺爾高原是世界大河分水嶺。距離喀什比較近,現在中國領土之外的薩雷闊勒嶺,是東西帕公尺爾分水嶺,也是世界大河分水嶺。

實際有時候排除人們的主觀判斷,我們只看原文和事實,會發現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比如對於帕公尺爾高原的描述,一般認為10萬平方公里(333*333 公里),8個大帕(平原谷地)。

好,看了這些關於帕公尺爾高原的認知,再看山海經裡對崑崙之丘的記錄。

卷十一海內西經

海內崑崙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崑崙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

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岩。

赤水出東南隅,以行其東北。

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

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東,東行,又東北,南入海,羽民南。

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東,又北,又西南,過畢方鳥東。

崑崙南淵深三百仞。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面,東向立崑崙上。

方八百里,高萬仞

在八隅之岩

如果說這些只是巧合,你覺得相信嗎?

6樓:曾天山

對於《山海經》的理解,世上沒有人比我有發言權。之所以敢這麼說,是建立在《山海經》全面復原的基礎上的,因為復原的不是若干點,而是不落一處的百分百。

首先,《山海經》與神話沒有太多的關係。《山海經》並非神話,而是一種遠古時期的思維與闡述方式,這種地理闡述方式直到《漢書》與《後漢書》都有類似體現。《山海經》是一部完全的上古地理圖志,其精準性在其後幾千年時間內沒有被超越過。

這說明了乙個很大的問題,人類發展不一定是直線前進的,特別是近2023年來變得封閉的東亞地區,在對天文地理的了解以及思維的邏輯性上,三四千年前的古人就已經到達了頂峰,這在後世幾乎沒有超越。

其次,《山海經》不僅是地理圖志,其內容更是反映了文字起源的情況。「漢字」的起源何在,因何而創造,起初是作什麼用途,這些問題要比取得《山海經》的確切地點更為重要。正是因為東亞地區對於文字起源問題的無知,漢字教育下的邏輯思維與想象力完全地被限制了,這就是為什麼秦漢以後,東亞很少有思想與科技創新的原因。

了解《山海經》,可以閱讀我在知乎的回答,重要的地點如不周山,雷澤等我都已經做出了精確的答覆,不可辯駁的答案。

7樓:

哪有那麼多神話?都是真實的。帶經的書名,古代是比較少的。

凡是這種書,都可以認為描述的是真實的。山海經恰恰是一本描述真實地理資料的書。只是成書日久,,有的地方搞不清是啥意思了

能給我講乙個以《山海經》古代神話為背景的,以火燒不周山為開頭起源的故事嗎?

藥丸子 巫,不周山燒了!歟 燒了三天!半邊天都燒紅了!扶我去看看!年輕人扶起石屋中的老人,拉開草簾,果然半邊天都被山火映紅了。老巫握了握手杖,混濁的眼中滿是驚駭。雉,讓卜人準備蓍蔡!老嫗端坐在火塘前,跣足被發,手中握著玉錐,陶碗摔碎在不遠處,碎陶片上黑色魚紋依稀可見,碗中未飲完的藥汁順著碗口滴在地上...

大陸新武俠無論是山海經三部曲還是英雄志都是沒寫完的爛攤子,究竟哪一部更好些?

古城月光 重點在於 哪個更好 這個答案自己不看且不可知,回答者只能回答自己的主觀意見,拋開英雄志到底算不算大陸新武俠這個問者並不關心的事,只談談二個作品。山海經系列嚴格來說是三部作品,崑崙和滄海相對正統,口碑不錯,內容也不錯,反正我是一口氣讀完的,但靈飛經卻是看到不多的地方就放棄了,也許後面很精彩,...

如果遠古大陸是連在一起的,能不能解釋山海經 不同地區的神話有相似之處等一些問題的原因

訫立史 不能,遠古大陸連在一起來自 大陸板塊漂移 說,研究的是億萬年的地球板塊變化的一種假說,而人類的傳說加歷史也不過萬年,根本扯不到一塊去。距今3000萬年前,當青藏高原隆起之後,地球的大陸海洋分布同今天已經相差不大,也就是說,千萬年對地球板塊漂移的影響都是微小的,而從古猿到人類也就幾百萬年,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