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佛經有哪些?

時間 2021-05-06 07:37:55

1樓:心是蓮花開

仁清法師:小乘了脫法主要是修持什麼?

小乘的發心,小乘發心的人,他相應的是喜歡修小乘的行法。大乘發心的人相應的是修學大乘法,那麼小乘發心的人修小乘的法,最後得的是小乘的果報。大乘發心的人修大乘的法,相應的是,最終得的大乘的果報。

這個是必然的話。 那麼小乘的行法,因為它這裡面還有決定種姓和不定種姓,有很多內容,由於時間的原因我們不繼續展開。只是說,小乘證空性那裡,小乘了脫法,小乘了脫法,它們主要是修持什麼?

小乘了脫法主要是修持什麼,知道吧?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知道吧?

大家都很熟悉了,是吧?我們都是研究大乘的,修大乘的佛法的,小乘這個似乎是不值一提了,似乎是滾瓜爛熟了啊。你們的功德圓滿叫度,六度萬行的度,就是圓滿,圓滿的意思。

四念處是什麼?補充一點, 這個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正是小乘的主要行持。

主要行法。四念處呢?是觀身不淨。

第二是觀受是苦。第三是觀心無常。從這個觀心無常已經有了空性的理念了。

第四是觀法無我,觀法無我也是空性的理念。觀心無常相當於人空,觀法無我,相當於法空。雖然是小乘,它有空性的理念。

第二個,四正勤是什麼呢?已生惡,讓它馬上斷掉。已生起來的惡,讓它馬上斷掉。

要警覺自己,馬上發現了自己的錯誤,未生惡,不能讓它生。怎麼不能讓它生,用正知見來息滅它。第三是未生善,當速生。

這就是一種發心和精進的問題。第四是已生善,令增長。已經生的善,讓它速速的增長。

在這裡我們不全部講,只是列舉。

到了八正道,它裡面又有了正見,這個正見是始終貫穿在我們的修行過程當中,從初發心那一天開始,一直到我們成佛,離不開佛教正確知見的指導。如果沒有佛教正確知見的指導,你的第二步,就是個危險,就面臨著危險。你今天失去正念,明天就預示著你不知道上哪走了,或者已經下道了都不知道。

八正道的正見,正精進,正念,正定等等,這個都是我們修學的基礎,所以,小乘的法,是大乘法的修學基礎。這個必須要知道。

——摘自仁清法師《業果的特點及十善業道》

更多請搜「仁清法師」

2樓:聖道與禪修

有一次佛陀問比庫們,你們看見那條身上有癩瘡的狗了嗎?

比庫們回答,是的尊者。

它為什麼從山洞跑到河邊,又從河邊跑到路上呢?

是因為它身上的癩瘡。它卻不自知。

如同乙個口渴的人,不會尋求提供水的方式;

乙個被病苦折磨的人,不會想要翻看成為醫生的書籍。

由於被不安與渴愛所逼迫,人們尋求祛除自己瘡口的方式。

佛陀只是指出遣除煩惱、止息渴愛與不快的方式。

能夠依法實行、捨斷愛欲的人,就能夠得到庇護心的「法的皈依」。

這法就只有涅槃而以。

3樓:

北傳有《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經》。

分別與之對應的南傳有《相應部》、《中部》、《長部》、《增支部》。

以上是各部派公認的聖典。此外,南傳還有部分部派分別整合的《小部》(也稱《雜部》,但並非對應《雜阿含經》)。以上經典按整合時間由早到晚排序。

沒有任何部派自稱小乘,這屬於大乘佛教的蔑稱。既然上座部佛教願意尊重大乘佛教,稱之為「大乘」;那麼大乘佛教也應該尊重上座部佛教,稱之為「上座部」。

4樓:Jet

早期佛教被後期佛教稱為小乘。後期佛教自稱大乘。小乘是蔑稱,你最好不要一口乙個。

事實上這個蔑稱是站不住腳的。後期偽佛教攻擊早期佛教無非是關於渡己渡人的問題。然而所謂的小乘,也就是早期佛教(南傳佛教)中是有關於行菩薩道的介紹的,只是行菩薩道的難度比後期佛教所描述的高得多。

況且,即便不行菩薩道,只是傳授他人證阿拉漢果的方法,難道不也是度人嗎? 如果所謂小乘真是只顧自己的自了漢,那是如何傳播到今天的?照道理已經滅絕了。

所以,小乘這個稱呼只不過是後期那些欺世盜名的么蛾子們為了壯大自己的利益,搞出的胡言亂語蠱惑人心的欺師滅祖行徑。

有哪些佛經寫到諸佛所發的願?

隨佛願 大乘悲分陀利經 悲華經 中 寶海梵志於寶藏佛前所起之五百大誓願,願在穢土示現成佛 釋迦牟尼佛的一期示現 無量壽經 五種原譯本記載阿彌陀佛因地行菩薩道時,所發大願。是的。魏譯四十八願,唐譯也是四十八願,後漢及吳兩譯有二十四願,宋譯三十六願,現存梵本四十六願。雖然有廣略不同,但義理無差。雖舉四十...

想抄寫佛經,有什麼入門的佛經?

沌笙默 抄 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一切勇菩提薩埵白佛言 世尊,聞此法門,得何等福?書寫讀誦此法門者,得幾所福?佛告一切勇菩提薩埵言 善男子,於十方面一一方各十二恆河沙諸佛如來,一一如來住世說法滿十二劫 若有善男子,說此法門功德,與上諸如來等。若有善男子,書寫此經,四十八恆河沙諸佛如來,說其功德不能令盡...

您是如何讀佛經的?讀了哪些佛經?順序是什麼?

藤原道長 我最早看心經也就那樣 後來靠著佛學大辭典看了維摩詰經楞嚴楞伽法華感覺也就那樣,後來讀了呂秋逸佛教史,才知道大乘經多靠不住,但我以為雖不是釋迦牟尼的原意,但不失為了解佛教思想變遷的乙個重要的途徑。但是瑜伽的經論由於我比較菜,連唯識二十論都不甚了了,最後只能抱著佛學大辭典勉強看完中百十二門,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