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記載的獲得聰明智慧型的方法有哪些?

時間 2021-06-01 10:42:49

1樓:遠行求索

頓悟,開悟是什麼呢?連這些是什麼都不知道,那還要如何去尋找智慧型呢!禪宗六祖所提出頓悟之說後,在唐宋時期的文化藝術都廣受影響,佛教禪宗的影響甚至還流傳到日本,東南亞等地方,時至今日。

在宗教與哲學中,都有相關的方法可以讓人尋找到智慧型的方法,這點在前面我們已有很清楚的解釋了。智慧型原本是好的,用於安邦定國,為民謀福,或安身立命都是正途;如果用於邪門歪道,那就非好事了。所以,高明的長者,會為追尋智慧型的後人指明方向,但一定會強調人品必須高尚,這就是深知智慧型的利弊而強調的。

2樓:小白白

想要什麼,就自己先捨什麼,想要聰明智慧型,就經常用佛法教導,教授別人,或者說學習上有什麼好的方法,就及時分享給別人,那麼現世,或來世,你就會聰明智慧型

3樓:選擇

聞思修。首先要有專業系統的知識學習-聞慧。然後通過觀察現實,思考變成自己的東西-思慧。再通過實踐昇華-修慧。聞思修適用於任何領域~

4樓:葉佳舟

《地藏經》見聞利益品第十二中提到: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善男子、善女人,於大乘經典,深生珍重,發不思議心,欲讀欲誦,縱遇明師教視令熟,旋得旋忘,動經年月,不能讀誦。是善男子等,有宿業障,未得消除,故於大乘經典無讀誦性。

如是之人,聞地藏菩薩名,見地藏菩薩像,具以本心恭敬陳白,更以香華、衣服、飲食、一切玩具,供養菩薩。以淨水一盞,經一日一夜,安菩薩前,然後合掌請服,回首向南,臨入口時,至心鄭重。服水既畢,慎五辛、酒、肉、邪淫、妄語及諸殺害,一七日或三七日。

是善男子、善女人,於睡夢中,具見地藏菩薩現無邊身,於是人處,授灌頂水。其人夢覺,即獲聰明。應是經典,一歷耳根,即當永記,更不忘失一句一偈。

5樓:眼睛閉起來

佛有十大名號。

第三名號"正遍知"。指具一切智,於一切法無不了知(了知!)。

我想這就是題主說的智慧型了吧。

所以說,一切成佛法門宗派都能讓你不斷豐富你的"知",也就是智慧型。

五戒是成佛大道根,能守五戒能成道業。

《楞嚴經》也說 "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

PS:若論中醫上,腎主骨生髓,腦為髓之海。以及各種栗子證明。

想有智慧型先戒淫。

4月7日補充:

籠統的說戒淫不負責任。並且斷處淫念很困難。然而學佛是有次第的,菩薩六度第一是布施,我們應該先從布施開始做起。

布施有三種,財布施(內外),法布施,無畏布施。

落實到我們的生活中,布施乙個微笑,布施乙個幫助,布施錢財來幫助動物,布施錢財助印經書。布施乙個個大願,要成為更好的人,真正的明白因果,願意為眾生而活,而不為了錢財和自己而活著(這個要一點一點來,剛開始可能有人會反感,可略過)。

當我們發願為佛菩薩做事,用佛菩薩的心來來做事。我們就成了佛菩薩在師兄您所處的圈子中的代言人。

我想,一定會身心清淨,智慧型增長。

6樓:梵夫

這裡的理性,並非讓人變成沒有感情的動物,而是要對處在一種「置身事外」的狀態來審視自己的情感和思維,比如當你有了怒意,就要追尋這怒的因何而生,因何而解,而不是被情緒操控。久而久之,你對情緒和情感的理解,會達到乙個新的高度。

又比如看電影,那些能寫出美妙影評的人,跟一般人看電影不一樣。我們會隨著電影情節的發展而產生喜怒哀樂,被電影牽著走;但影評人則更理性都看待每一幀畫面,他們控制自己的情緒,以獲得更多讓我們覺得「聰明」的發現。

7樓:南瓜日記

在你思緒萬千時,嘴裡心裡念阿(讀第一聲)咪陀佛,n次,聲音從胸腔向上發出,當智慧型出現時,一剎那所有的都消失了,只剩下喜悅感知。

聽說佛經是大智慧型 佛經的智慧型在哪?

問 聽說佛經是大智慧型,佛經的智慧型在哪?答 那就要先問人類的智慧型在哪?因為佛經只是記載著覺醒訊息,而這訊息就是由人類而說,這個人叫 覺 如果沒有人類智慧型,是沒有可能理解覺悟的大智慧型。 普波居士 佛法的智慧型體現在眾生能夠解脫一切煩惱痛苦的修行上。你明白善惡因果就是智慧型,你能夠不去搞貪嗔痴就...

佛經中有除魔衛道的相關記載嗎?

護法居士 以何緣故。菩薩坐菩提樹下。使惡魔波旬至菩提樹下。不欲令菩薩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魔本不能至菩提樹下。若我不召而能來此者。無有是處。善男子。爾時菩薩坐菩提樹下如是思惟。於四天下誰為最尊第一。此四天下今為屬誰。菩薩即知惡魔波旬欲界最尊。今我與魔共鬥。魔若不如。一切欲界所有眾生悉皆不如...

在佛經裡面有沒有記載著,關閉耳根的方法?

護法居士 諸仁者。於彼何禪聲聞緣覺如來共。若有眾生。求樂離苦觀後世畏。是人修行布施清淨平等時。若有正趣正發心者。應到其所起卑下心隨順供養。從彼人邊得聞正法。聞已知義如法修行。心樂離欲流注相續。是人得離諸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 入初禪。無覺無觀定生喜樂 入第二禪。離喜行捨念增上正知 入第三禪。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