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光明自己的良知?

時間 2021-05-31 21:13:55

1樓:恢恢客

中庸其實講的很明白了啊,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

「仁之大境界吧」

2樓:樞問先生

要想光明自己的良知,首先要能體認自己的良知。

要想體認自己的良知,就要知道,什麼是良知。如何體認良知,有哪些功夫,次第是什麼。

這就是心學的修學次第,首先要明自明德,體認自己良知,然後再說如何光明良知,致良知。

用簡單的話來說,明自明德,或體認自家良知,就是對自我生命有正確認知,即正知生命。

致良知,或光明自我良知,就是正確起用自我生命,即正用生命。

3樓:五柳先生

王陽明的時代,人們可以每天寫日記,記功過格;還可以結社,互相勉勵監督,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現在全靠自覺修為了。時時清醒,自省不自欺,別把自己的一己私見當良知。

4樓:乙向·際安

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底準則。爾意念著處,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他一些不得。爾只不要欺他,實實落落依著他做去,善便存,惡便去,他這裡何等穩當快樂。

此便是格物的真訣,致知的實功。

總結一下三個字,事上磨!

5樓:同八

通俗點就是逐漸體認自己遇事情的第一念吧,純無他雜的那乙個初念。最事倍功半的體認,是從孝悌入手,體會那種不容己的自然而然的流露。這樣工夫做多了,自然會逐步收復被遮蔽的良知心體。

6樓:不負本心

儒拆字來看是「人需」,人之所需是為儒。

要想滿足人之所需,那麼你需要做哪些呢?

儒家告訴你,需要「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格物致知理解起來其實挺簡單的,就是學習知識。

由於儒學(人之所需之學嘛)在很多地方都很適用,成了乙個集合。

這個集合裡面有好的,有壞的,有善的,有惡的。

所以先生說格物致知的時候,要致好的知,致善的知,也就是致良知。

先生說致良知,跟家長說的你要學好,不要學壞,是乙個意思的。

至於說你怎麼學好,不學壞,你也不需要問其他人的,也許沒有人告訴你。

你學知識之前問問自己的內心是不是好的,是好的就學,不好的就不學。

那麼最終你學的都是好知識,沒有壞知識。

最後,你說你的良知光不光明?

7樓:孤獨

讀過一點傳習錄,不知道大家如何理解,我當時在想方設法將老莊與儒家聯絡在一起。王陽明的做法是大儒的行為,但是,儒家的大學中庸也有很多道家的思想。光明在道家中就算明字,這個字很有意思。

天道是真理,真理如何能得到,明,明是什麼?領悟和遵循,就是一定以天道為真理,遵循比領悟更重要。天道,良知,都和柏拉圖的真差不多。

如何泯滅掉良知

金子的酒 這個問題奇特,作為良知的支持者,我可以不打擊得告訴你,良知不可能被泯滅,因為這是從古至今,深深植入,在每個人的心底!千百年沉澱下來得道德準則! 小李 這玩意兒泯滅不掉,它是人的精神核心。但,你可以蒙上一層布,裹上一層油,甚至撒點麵包糠炸製金黃。即使如此,它還總時不時地透出點光亮,如暗室之燈...

關於陽明心學,心即理和良知。如何才能檢驗自己的良知是真良知

lee 在王陽明看來,天理是先驗的,是客觀存在的,貫徹天人,在天就是天道,在人就是人性。經,常道也。其在於天,謂之命 其賦於人,謂之性。其主於身,謂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是常道也。王陽明 尊經閣記 對於他來說仁義禮智信就...

如何理解王陽明所說的 致良知 ?

我記得最開始接觸王陽明是因為當年明月的關係,在講王陽明的時候他把 道 這個概念講的特別玄乎,書裡是這麼說的 所謂道,是天下所有規律的總和,是最根本的法則,只要能夠了解道,就可以明了世間所有的一切。當時覺得很玄乎,可後來發現儒家真有這樣一門學問,掌握了之後對做任何事情都會有價值,都會受益。王陽明講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