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美感的本質是什麼

時間 2021-05-31 16:02:47

1樓:神弗福

找個冷清點的問題輸出點暴論。

以下大概率存在哲學上的錯誤,只是限於本人目前水平,只能做到這個程度了。

所謂「審美的非功利」很大程度來自於康德「非目的而合目的」的論述,包括類似於「審美距離」「判斷先於快感」等等,康德哲學影響了一百多年人們對審美的認知。

但實際上如果仔細思考康德的理論,會發現判斷力批判有非常明顯的心理主義傾向,這恰恰是早期的分析哲學所拒斥的,而單純從字面上簡單甚至膚淺地理解一些康德的命題,也同樣會發現一些矛盾所在。

比如審美需要非功利,但是審美必然伴隨著快感,而在第一次審美獲得快感後,第二次還想獲得這樣的快感,請問第二次的審美行為,還是非功利的嗎?審美本身不是作為乙個「目的」而存在的嗎?

比如認為審美需要距離,但是現代很多偶像的粉絲欣賞偶像的時候卻是不斷地在縮小這種距離,甚至在一些情況下是「零距離」的,那麼我們要把這種行為從「審美」中排除出去嗎?如果要的話,我們也必須說明這種行為與其他的「審美」行為存在什麼樣的區別才行。究竟是獲得快感量的不同,還是質的不同?

又該如何進行測量?

可以說,傳統的美學理論問題重重,不僅僅是康德,黑格爾,馬克思,尼采,甚至於拉康,他們的美學理論都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

在我看來,這些美學理論與其說是一種哲學理論,不如說是「文學」本身,或者說是一種關於美的模因——這些理論並沒有揭示「美」的實質,僅僅只是提供了一種接近美的策略,或者開闢了一種新的審美領域。

審美這個東西並不依賴於「正確」,因此錯誤的理論同樣可以作為關於「美」的模因而成為人審美的手段。

或許對一些後現代的Continental哲學學者來說,這根本算不上什麼,甚至可能是一種褒揚——畢竟從德希達那裡開始,他們就在努力打破原有的二元對立,實現哲學-文學的上下位置換,文學還是哲學對他們來說無關緊要。

但是也正因為如此,我認為「美」的實質至今還沒有被更多的人進行研究。

無論基於怎樣的哲學基礎,所誕生出的文學理論,無論是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表現主義,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意識流,結構主義,解構主義還是後現代以來「主義」的消失,一切理論匯入後現代的浪潮,這些理論之間無論是存在著對前人的繼承發展又或是批判反抗,其實都沒有人是在解釋「美」究竟是什麼,「美」是怎麼誕生的。

或者說,是沒能正確地進行美的本體論和認識論的理論構建(這裡的正確是基於語義的)。

在我看來,美是一種心靈現象,是一種心靈的伴生物,那麼美學本應該和心靈哲學緊密相關。

比如我在心靈哲學上持物理主義立場,那麼關於美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建構就應該是基於模因傳遞過程中腦和神經的工作情況這些物理基礎。

現在有部分分析哲學家進行的神經美學的研究,就是這方面的內容。

而關於文學批評中涉及價值判斷和應然性的部分,美學應該參照倫理學和元倫理學的研究正規化,要從語言上探尋關於美的正確性,建構一套自然主義的、能夠更好闡釋人們基本對美的直覺的理論作為應然性依據。

最後引用羅蒂我最喜歡的一段話:語言和信念之外,真相並不存在。

我認為這句話很精確地闡釋了新實用主義的認識論核心。

文學的本質是什麼?

莊周 當前人類社會組織中易於交流的一種演算法表達,本質是易於被受眾理解的一種思想載體,常見的作用啟發思想,激勵行為,表達兩性情感 盆盆兒 啟蒙文學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和人文關懷,富於思想性和藝術性,其主要特徵表現為 第一,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啟蒙作家借助各種文學形式宣傳啟蒙思想傳達哲理,抨擊封建統治下黑...

本質的本質是什麼?

首先,本質表示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所固有的 內在的 穩定的聯絡。那麼這種聯絡的本質是什麼呢?好比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NaOH和HCl會反應,它們之間有某種聯絡,這種聯絡的本質是 未知 本質就是定義,即詞的定義,本質的本質就是定義的定義。詞是用來指稱人所感受的到世界的,這種指稱是人們 一部分人 共同約定...

為什麼日本文學看起來有種美感?

感覺有些回答過激了,我猜以題主的審美觀念,應該也不會覺得中國文學不美的。題主的問題集中於為什麼覺得日本文學美,而歐美文學不那麼美。我感覺周圍的人有這種感覺的不在少數。日本文學對中國人來說,有一種特有的熟悉感和神秘感,這是我的看法。才疏學淺,不敢展開了。 感覺還是語言翻譯的問題,日語又源於漢語,文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