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陽台帖》是否偽作?

時間 2021-05-31 04:52:41

1樓:九皋

插一句啊,說到李白的《上陽台》,我就想到了李白的另外一篇神作——《憶秦娥》

唐代:李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當時老師在課上給我們講這首詞的時候,也提到不少專家覺得這首詞是偽作,因為《憶秦娥》不僅在藝術水平上十分高,而且在格式音律上也十分講究。而眾所周知,唐詩宋詞。只有到宋朝詞的發展才算成熟。

相比較而言,李白的《憶秦娥》創作算是十分的先衛乃至超前了。

2樓:精靈

@munichounia 有誣啟老之嫌。

《上陽台帖》,紙本,前綾隔水上宋徽宗瘦金書標題「唐李太白上陽台」。本帖字五行,雲:「山高水長,物象萬千,非有老筆,清壯何窮!

十八日,上陽台書。太白。」帖後紙拖尾又有瘦金書跋一段。

帖前騎縫處有舊圓印,帖左下角有舊連珠印,俱已剝落模糊,是否宣和璽印不可知。南宋時曾經趙孟堅、賈似道收藏,有「子固」白文印和「秋壑圖書」朱文印。入元為張晏所藏,有張晏、杜本、歐陽玄題。

又有王餘慶、危素、騶魯題。明代曾經項元汴收藏,清初歸梁清標,又歸安岐,各有藏印,安岐還著錄於《墨緣匯觀》的「法書續錄」中。後人乾隆內府,著錄於《石渠寶笈初編》卷十三,後又流出,今歸故宮博物院。

它的流傳經過,是歷歷可考的。

據什麼說它是李白的真跡呢?首先是據宋徽宗的鑑定。宋徽宗上距李白的時間,以宣和末年(一一二五)上溯到李白卒年,即唐肅宗寶應元年(七六二),僅僅三百六十多年,這和我們今天鑑定晚明人的筆跡一樣,是並不困難的。

這卷上的瘦金書標題、跋尾既和宋徽宗其他真跡相符,則他所鑑定的內容,自然是可信賴的。至於南宋以來的收藏者、題跋者,也多是鑑賞大家,他們的鑑定,也多是精確的。其次是從筆跡的時代風格上看,這帖和張旭的《肚痛帖》、顏真卿的《劉中使帖》(又名《瀛州帖》)都極相近。

當然每一家還有自己的個人風格,但是同一段時間的的風格,常有其共同之點,可以互相印證。再次,這帖上有「太白」款字,而字跡筆劃又的確不是鉤摹的。

另外有兩個問題,即是卷內雖有宋徽宗的題字,但不見於《宣和書譜》(璽印又不可見);且瘦金跋中只說到《乘興帖》,沒有說到《上陽台帖》;都不免容易引起人的懷疑。這可以從其他宣和舊藏法書來說明。現在所見的宣和舊藏法書,多是帖前有宋徽宗題簽,簽下押雙龍圓璽;帖的左上角、左下角、右下角分鈐「政和」、「宣和」小璽;後隔水與拖尾接縫處鈐以「政和」小璽,尾紙上鈐以「內府圖書之印」九疊文大印。

這是一般的格式。但如王羲之《奉橘帖》即題在前綾隔水,鈐印亦小拘此式。鍾繇《薦季直表》雖有「宣和」小璽,但不見於《宣和書譜》。

王獻之《送梨帖》附柳公權跋,公尺芾《書史》記載,認為是王獻之的字,而《宣和書譜》卻收在王羲之名下,今見墨跡卷中並無政、宣璽印。可知例外仍是很多的。宣和藏品,在靖康之亂以後,流散出來,多被割去璽印,以泯滅官府舊物的證據,這在前代人記載中提到的非常之多。

也有貴戚藏品,曾經皇帝賞鑑,但未收人宮廷的。還有其他種種的可能,現在不必一一揣測。而且今本《宣和書譜》是否有由於傳寫的脫訛?

其與原本有多少差異,也都無從得知。總之,帖字是唐代中期風格,上有「太白」款,字跡不是鉤摹,瘦金鑑題可信。在這四項條件之下,所以我們敢於斷定它是李白的真跡。

這四條理由每一條都非常的詳細,而且擺事實講道理,有懷疑的地方也不避而不談,是有很仔細的考證的。

相反 @munichounia 很明顯有牽強附會的反駁,根本站不住腳。

第一,流傳有緒是非常重要的考證依據。宋徽宗、趙孟堅、賈似道、張晏、杜本、歐陽玄、項元汴收藏等等都有跡可循。它至少很大程度上證明了書帖至少經過大量書法家收藏家的鑑定和收藏,這遠比一兩個近千年以後的今人判斷來的準確一些。

除非有史料依據或考古依據,否則僅憑個人認為書風不符或水平不符是站不住腳的。

第二,宋徽宗的鑑定同樣是這個道理,主張宋徽宗沒有鑑定過,那麼至少應該說明瘦金體的題簽和跋文是偽造的。否則宋徽宗既然親筆寫過這樣的題跋,那麼就不可能是沒有鑑定。而宣和七璽的問題啟功已經有正面的回答,不必贅述了。

事實上宣和御府的藏品中,只有少數的幾件是七璽俱備的,大多數只有六璽、五璽、四璽等等,作品在流傳過程中不可避免有拆裝重灌,如果說只有七璽俱備才是宣和御藏,那麼今天根本就是沒有幾件是真品了。

第三,書風與唐代中期吻合。這一點可以看出原答主根本沒有認真地看啟老的鑑定:

其次是從筆跡的時代風格上看,這帖和張旭的《肚痛帖》、顏真卿的《劉中使帖》(又名《瀛州帖》)都極相近。當然每一家還有自己的個人風格,但是同一段時間的的風格,常有其共同之點,可以互相印證。

你不能認為《上陽台帖》與張旭的古詩四帖風格不同,就斷定其不是唐代作品。同為張旭的《肚痛帖》也和古詩四帖不同,難道也不是唐代的?

第四,其實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落款有李白的簽名。

這絕對不是所謂的畫蛇添足。因為很多作品是沒有落款的,那麼即便是同時代的也未必能確定書家。假如落款為真,那麼書家就能完全確定下來。

比如《靈飛經》,可以確定是唐代書風,但因為沒有落款,就不能斷定是鍾紹京所作。

相反,認為不是李白所作的理由極其勉強——不是唐人書風??

不是唐人書風怎麼證明?你起碼要把所有(退一步說絕大多數的)的唐人作品拿出來比較,判定《上陽台帖》與任何一件唐代作品風格不相符,邏輯上才能證明《上陽台帖》可能不俱備唐人書風。

具備唐人書風怎麼證明?你只要證明《上陽台帖》與一件作品(嚴一點說五六件)的唐代書風相符合,邏輯上就已經可以得到確證了。

這就好比「天下的男人沒乙個好東西」,只要找到乙個「好男人」,這個論題就可以證否。

3樓:

至少不那麼可靠。

徐邦達、謝稚柳都不同意《上陽台帖》是李白所作,二人理由也出奇一致——不是唐人書風,不具有唐人書法的典型特點。後面這一條尤其硬。唐朝用的是雞距筆,筆心比較硬,會有心筆的痕跡留下來。

而《上陽台帖》的風格和相對可靠的唐朝書法比如《苦筍帖》(原先寫的是《古詩四帖》,其實也有問題)之類的,確實是不太一樣的。

啟功認為是真的,但是他的四條理由特別怪:1、有宋徽宗的鑑定;2、有後世書家的鑑定;3、寫字風格符合李白性格;4、李白簽名是用毛筆寫上去的。這其實就沒有邏輯性,證據也不足。

《上陽台帖》沒有入《宣和書譜》,沒有宣和七璽(有乙個極為模糊的雙龍小印痕跡),僅憑瘦金體的題簽和跋文就認定是宋徽宗鑑定過了,可靠性本來就要大打個折扣,而且這帖雖然「傳承有緒」,可是直到清代才有著錄, 問題更多了,最後一條更是蛇足。至於榮巨集君說宋徽宗藝術水平高,所以不可能鑑定錯,本身就是以乙個不可靠的前提推論的。

所以《上陽台帖》最多只能說是世傳為李白所作,確鑿地說成是李白作品,是有問題的。

4樓:山中客

不是專業人士,沒法給你答案,不過我願意相信這是李白親筆,詩仙的浪漫是華夏兒女共同的精神財富,上陽台的不羈挺符合我對李白的想象。

漏上陽台漏水,咋辦呀?

青龍防水 新房裝修的時候,考慮到下雨天雨水會飄進家裡,於是特意請師傅把陽台給封了。可花了上萬塊的裝修費用,結果一到大雨天窗戶還是漏水很嚴重,搞的陽台地面和牆面都是水別提多鬧心了。本來做封陽台就是為了擋雨,可為什麼不僅沒有起到防水的作用,而且一到下雨還漏水呢?無奈之下只好請做防水的師傅來檢查。經過一番...

陽台種菜是否產量太小,而意義不大?

朱莉莉 是的,產量非常低,溫度合適的時候種蘿蔔芽苗菜還行,還有蒜苗,種青菜長不起來容易死,長起來也炒不了一盤。發豆芽冬天八天左右收割一次,還行。目前只有蘿蔔苗和豆芽吃了幾次,折騰了三個月 王偉權000 陽台種菜主要是喜歡這種感覺吧,喜歡花花草草,喜歡折騰折騰,喜歡看著植物一點點生長開花結果,享受自己...

封閉陽台是否可以裝空調外機?

公尺粒飛揚 可以!但是就看你能否承受噪音和散熱問題。還要看房子戶型怎樣。我見過有人家將空調外機安裝在封閉陽台內。外機散熱量大,開啟封閉陽台門,一股熱氣湧出來,在夏天真是一刻都不想在封閉陽台呆著。同時空調外機壓縮機 風扇運轉,產生的噪音很大。如果臥室靠近陽台的話,那麼室外機最好不要放在封閉陽台內。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