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 致虛極 守靜篤 這六個字?

時間 2021-05-30 19:09:46

1樓:夏柏

問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之前。先要搞清楚這一段是哪個體系中的哪個結構。我們把整個體系抽出來。要整體去理解體系到底在講什麼。

(帛甲本):至虛極也,守情錶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

天物云云,各復歸於其根,曰情。情,是胃覆命。覆命,常也。

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沕身不怠【以心】。

至虛極也,守情錶也,是一種方式,目的是為「觀復」。你們我們首先要問的應該是「什麼是觀復」「為什麼要觀復」「既然有復就必然有往,什麼又是往」。我們往後文看。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貴言也。

成功遂事,而百省胃我自然。大道廢,案有仁義。知快出,案有大偽。

六親不和,案有畜茲。邦家昏亂,案有貞臣。

這裡君主對於百姓而言,影響力越來越強。至治存而不覺,其次覺其利,其次覺其威,最次覺其權。前識機要不足信,執者失,為者敗,必謹言眇要 。

絕聲棄知,民利百負。絕仁棄義,民復畜茲。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楃,少私寡欲。

這個就是點題觀復了。少私寡欲——致虛極;見素抱楃——守情錶。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而齎財有餘。

絕學無憂,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

望呵,其未央才。眾人熙熙,若鄉於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嬰兒未咳。

累呵,如無所歸。眾人皆有餘,我獨遺。我禺人之心也,惷惷呵。

鬻人昭昭,我獨若[問月]呵。鬻人蔡蔡,我獨[問心][問心]呵。忽呵,其若海。

望呵,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門元以悝。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我大可以不和人交流自己的觀點主張。資瓷和怒斥,對我來說有什麼區別?讚美我汙衊我又奈我何?

不過人們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我也不能不顧及。可是他們的治學的方式令我感到迷茫不解。那些學者們好不熱鬧,就像春天吃完宴會又去登台賞景;我內向毫無波動,像還未啼哭的嬰兒。

我終究還是有所遺憾牽絆,沒有歸屬感。人們都有共鳴,只有我乙個人孤單。我希望得到知遇的想法開始蠢蠢欲動。。

可是那些待價而沽的人,個個名聲顯赫,就我默默無聞;販賣才華的人,自我推廣傳播,只有我總在質疑自己。。惚然若滄海,恍然若無止。人們都有理想追求想找到明主,我捫玩調侃。

我打算和他們獨自和他們區別,我的理想只希望勞動人民得到尊重。

2樓:有愚

正經說的話,一般很難理解,我用乙個形象的比喻來形容吧。

乙個水杯裡的水很混,變成了泥湯一樣,沒有清晰的調理順序,很混亂,混亂到極致,就像虛極,這時候我們最正確的做法不是跟隨沙塵一起混亂,而是靜下來,堅實下來,就是守靜,以不變觀萬變,沙塵混亂,就是萬物並作,但是亂到極致,就不可能永遠亂下去,就像那杯混水,水混了不會永遠混下去,到了時候,自然會找到該有的各自位置和秩序,你只需要自己守靜,堅貞,看著它自然沉澱,就又是一杯清水,這是觀復,復就是回歸。

3樓:鬍子

搬個磚。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為掛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無上大覺心本際無二相隨順諸方便其數即無量如來總開示便有三種類:寂靜奢摩他如鏡照諸像 …… 禪那唯寂滅如彼器中鍠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於清淨,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圓覺經》

4樓:究竟先生

虛,對應實。

實,指的我們生活的世界。二元對立的世界。

有能感知的六根,有被感知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世界對於我們無比真實。

但六根六塵都是粗物質界才有的存在。

歸元的過程,心由粗轉細,由細轉空。

原本實在的粗物質界逐漸變虛,終至虛之極點的源頭。

而動靜跟虛實是直接相關的。

由於實在,萬物差別相明顯。

由於差別,生出種種分別對立、喜怒愛憎。

喜歡的就想得到。厭惡的就想遠離。

想得到卻得不到,想遠離卻離不得,只能煩惱痛苦。

心沒有片刻安寧,動盪不安。

虛極之處,沒有差別相,心自然歸靜。

5樓:陳昱達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先看後面那句話。

「只要你如實地觀察這個世界,就會發現它是如此的簡單,以至於和你想的一模一樣。所以我們的思考才顯得格外有價值。」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就是說,萬事萬物都在重複出現,我觀察它重複出現的模式。如何達到以上的觀察者狀態?

致虛極,守靜篤。

就是虛心到極點,不預設任何立場,不帶任何期望和恐懼,單純去認識一件事

6樓:

任法融《道德經釋義》:

「致虛極,」

「虛極」者,是混元無極大道之體,是天地萬物之極。用何以致於至虛,必要「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於空。

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

如此這般可悟大道的虛無之體。所謂「致虛極」者,即是此意。

「守靜篤。」

「篤」是純一渾厚,不動不易之意。靜而至靜者,是混元無極大道之性,造化之樞機,品汇之起始。常人不能體悟者,蓋因時動妄心,以驚元神,著萬物而生貪求,因貪求以致煩惱妄想,憂若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

由此障迷自性,時在昏冥、盲聾之中。欲悟大道主體性者,唯獨專心致志,抱一篤守,寂然不動,方能體悟大道的清靜之性。

黃元吉《道德經講義》:

太上示人養道求玄之法,曰「至虛極,守靜篤,吾以觀其復」。此明修士要得玄關,惟有收斂浮華,一歸篤實,凝神於虛,養氣於靜,至虛之極,守靜之篤,自然永珍鹹空,一真在抱。故《易》曰:

「復見其天地之心乎。」又邵子雲:「冬至子之半,天根理極微。

一陽初動處,萬物始生時。」此時即天理來復,古人喻為活子時也。又曰:

「一陽初發,杳冥沖醒。」此正萬物返正,天地來復之機,先天元始祖氣,於此大可觀矣。但其機甚微,其氣甚迅,當前即是,轉念則非。

不啻石火電光,傾俄間事耳。請觀之草木,當其芸芸有象,枝枝葉葉,一任燦爛成章,豔色奪目,俱不足為再造之根,復生之本,惟由發而收,轉生為殺,收頭結果,各歸其根,乃與修士丹頭或無異也。歸根矣,又由動而返靜矣,既返於靜,依然復誕降嘉種之初,在物為返本,在人為覆命,非異事也。

一春一秋,物故者新;一生一殺,花開者謝。是知修士覆命之道,亦天地二氣之對待,為一氣之流行,至平至常之道也。能知常道,即明大道。

由此進功,庶不差矣。世之旁門左道,既不知大道根源,又不肯洗心滌慮,原始要終——或鍊知覺之性,或修形氣之命,或採七金八石以為藥,或取童男幼女以為丹,本之既無,道從何得?又況狃於一偏,走入邪徑,其究至於損身殞命者多矣。

是皆由不知道為常道,以至索隱行怪,履險蹈危,而招兇咎也。惟知道屬真常,人人皆有,物物俱足,知之不以為喜,得之不以為奇,如水火之於人,一任取攜自如,休休乎虛而能容,物我一視,有廓然大公之心焉。至公無私如此,則與王者。

民吾同胞,物吾同與,體天地而立極,合萬物以同源,不相隔也,斯非與天為一乎?夫天即道,道即天;天外無道,道外無天。惟天為大,惟王則之;惟道獨尊,惟天法之。

故人則有生而有死,道則長存而敝。雖至飛公升脫殼,亦有殞滅之時。然形雖亡而神不亡,身雖沒而氣不沒。

《詩》曰「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其斯之謂歟?是皆從虛極靜篤,而觀來復之象,乃能如此莫測也。學者可不探其本而妄作招凶哉?

7樓:stanleyqiu

古文喜歡省略主語,這六個字的主語是「心」,心要達到「虛極」,心要守住「靜篤」。其實不管文字怎麼描述,修心必然是由止禪入手,讓心靜下來,乃至靜到極致:致虛極,守靜篤。

8樓:別焰雲

根據我以洛書卦解,楚簡為正——致虛,恆也,守衝,篤也。萬物旁作,居以顧復。

致虛對應地雷復四變恆:

致(雷)虛(風),恆也。 說的就是事物總是從有序向著無序發展——熵增定律。絕對就意味著自由,它是復卦的後天基本盤——元。

守衝對應地雷復五變洚風大過:

但總是有有象無形的規律,約束著發展的最終結果趨向中庸——諾特定理,對稱守恆。衝是中流,如同阻尼振盪的中軸,趨於平衡靜止——利。

萬物旁作,客觀資治也。居以顧復,通鑑反省也。

後續夫物云云一段是對易經原文的解說:

天道員員(不遠復),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休復),靜曰覆命(頻復)。覆命曰常(中復),知常曰明(敦復)。不知常,妄作,兇(迷復)。

王乃天是猴王法道,儒家求仁。天乃道是替天行道,智出有偽。道乃久是身在廬山,大夢盼復。歿身不殆是初心不在,裹挾前行。

9樓:文蒼

《致》——(至人)

契理合真,故云得道。夫得道之人,凡有七候。

一者心得定易,覺諸塵漏心得清淨,塵念盡知,故曰覺諸塵漏。

二者宿疾普銷,身心輕爽真氣胎息,故疾盡瘳。體道合真,身輕不老。

三者填補夭損,還年覆命骨髓堅滿,故填補夭損。駐顏不易,名為還年覆命也。

四者延數萬歲,名曰仙人長生不死,延數萬歲,名編仙籙,故曰仙人。

五者練形為氣,名曰真人得本元氣,故曰練形為氣。正性無偽,故曰真人。

六者練氣成神,名曰神人真氣通神,一陰一一陽一不測,故曰神人。

七者練神合道,名曰至人真神契道,故曰至人其於鑑力,隨候益明鑑力者,常照不息也。

《虛》——(虛無)

上仙——(能上天入地、白日飛昇之列)

高仙——(三界無距、六界能達)

太仙——(太合之氣、與天合

一、天一生水)

玄仙——(混沌之力)

天仙——(大羅金仙、仙術:化腐朽為神奇)

真仙——(去偽存真、天地效法)

神仙——(神術、以無生有、指死為活)

靈仙——(先天之靈、混元之物)

至仙——(大道本源)

《極》——(無極)

《守》——(存心)

(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西遊記》

《靜》——(清淨不爭)

不爭而為

《篤》——(君子竹、星辰馬)

請問《道德經》裡的「致虛極,守靜篤」與西方提出的「絕對理性」是乙個意思嗎?

恒有道 不是乙個意思。參考帛書老子,今本 致虛極,守靜篤 對應是 至虛極也,守情錶也 從 坤 濁而情之餘清 看此句文意上應該歸上一章,坤虛幹陽謂表,是類似守柔曰強的意思,是陰陽兩面說道。這和不是西方提出的絕對真理是偏執一邊的,所以完全不是乙個意思。 已登出 我們都喜歡,或者說一直在動,所看到的事物也...

如何「至虛極」?

士不可不弘毅 語出 老子 本節如下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又有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至,達到,可以是動詞,也可以是狀語。比如從公司至住宅有一公里,至就是到達的過程,可以...

如何理解王陽明所說的 致良知 ?

我記得最開始接觸王陽明是因為當年明月的關係,在講王陽明的時候他把 道 這個概念講的特別玄乎,書裡是這麼說的 所謂道,是天下所有規律的總和,是最根本的法則,只要能夠了解道,就可以明了世間所有的一切。當時覺得很玄乎,可後來發現儒家真有這樣一門學問,掌握了之後對做任何事情都會有價值,都會受益。王陽明講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