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方言嗎為什麼古代的古詩到了現代用普通話朗誦是押韻的?

時間 2021-05-30 14:58:27

1樓:Isagaya Saonn

請判斷下列詩句按今音是否押韻(可參考中華新韻),並使用普通話朗誦: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陌上柔條初破芽,東鄰蠶種已生些。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坐悲芳歲晚,花落青軒樹。春夢隨我心,悠揚逐君去。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風捲江湖雨暗村,四山聲作海濤翻。溪柴火暖蠻氈軟,我與狸奴不出門。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

樓上誰將玉笛吹?山前水闊暝雲低。勞勞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近,賣餳時。故鄉惟有夢相隨。夜來折得江頭柳,不是蘇堤也皺眉。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2樓:小火車和托馬斯們

普通話歸根到底還是從古代官話演變過來的啊。古代受資訊傳播的侷限性,但是也是在同步發音上做了些努力的。。。全國大部分地區的官話其實都能聽懂大概,你聽西南官話(四川話)江淮官話(南京話),外省人基本聽的懂,但是這些地方鄉村的方言就很難聽懂了

3樓:lethe

很多已經不押韻了啊。

比如,「斜」這個字,作為韻腳的詩句現在讀都不押韻了。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潭落月復西斜。

北斗闌干南斗斜。蟲聲新透綠窗紗。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還有 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奢)字

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發)字其實,讀讀平水韻,你就會發現,唐宋列為同一韻腳的字,現在都不是乙個韻了。很明顯的有i和ei

找到一首押入聲韻的詩。

立秋後題

杜甫日月不相饒,節序昨夜隔。

玄蟬無停號,秋燕已如客。

平生獨往願,惆悵年半百。

罷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現在官話中入聲已經失去,這首詩用普通話讀就完全不押韻了。

為什麼古代人沒有方言吹?

地域黑是綿延幾千年的優良傳統啊,不可不繼承。邯鄲學步,杞人憂天,還有啥來著,反正地域黑在春秋那會就已經是普通人喝酒吹水時的重要內容。差不多得了,文化上面現代有的分類,古代肯定也有。文化可沒有工業革命這玩意兒。和現代比,最多也就是古代的文化產品數量相比起現代不豐富罷了。你有沒有想過,在古代官場,來著不...

為什麼會有方言的出現?

我們假設乙個語言中的 一 發音是iat.然後這個人群繁衍壯大,因山川隔離原因,分散三地。幾百年後東邊的漸漸把iat講成it,剛開始it是懶音,但是幾百年時間裡,從iat多數到iat it並存,到it占多數,到iat消亡。然後it這個發音又有人開始講成i,有時開始時是新移民 新融合後的民族口音 然後i...

現在的方言和古代的方言一樣嗎?以前的詩詞是不是也是用方言讀寫的?

ubatuba 現代的方言和近代的方言都不一樣。比如解放後上海話收到普通話影響,就出現了尖團合流的情況。下面舉例證明 雙肩包 1930年的老上海話讀作 saonh chi po,現代上海話讀作 sanh chi po 生煎包 1930年的老上海話讀作 sanh tsi po,現代上海話也讀作 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