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的本質是什麼?

時間 2021-05-30 14:24:07

1樓:小婷

慈悲的本質

慈悲有點類似但又不同於同理心的東西,同情、同理心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感同身受),但慈悲是相反的。「看到他人及自己的痛苦並心生憐憫」,是一種看劇式的體驗(重點在於能看待自己的人生像看劇一樣,接著才能推己及人,產生慈悲,如果只把別人的生活當看劇就不算哈)。

發善心和慈悲也不一樣。

慈悲的本質就是智慧型。

慈悲的意義

它是真理的產物…慈悲佐證了智慧型,或者說懂得慈悲的人必定是有智慧型的人。

為什麼慈悲或智慧型是好的東西?因為足夠的智慧型可以度化自己。「度化」()不是多數人心中想的那樣神秘,但確實很多人這輩子都不會有這個概念就更別說度化了。

我覺得很難形容,所以很多解讀看起來都晦澀難懂。只能頓悟了,而多數人頓悟的契機方式都很不同。

不慈悲的人就無法解脫嗎?

對。但我覺得應該說:解脫的人才會慈悲,解脫度越高越慈悲。

另外解脫和不解脫之間是有中間地帶的。部分解脫也是很優秀很有慧根啦!

所以也不用盲目追求慈悲和解脫,該來的時候會來的,變成執念的話就更難解脫啦。

為什麼說慈悲是智慧型的體現?

因為看清這個外界及看清內心,才會真的有慈悲的心的(注意,慈悲不是善心,不是同理心)。是先有智慧型後有慈悲的。慈悲是智慧型的必然產物。

如果不從世俗或道德層面去談慈悲,那慈悲的本質意義是什麼?

慈悲和道德本來就沒關係。本質和意義上面寫啦。慈悲的本質是智慧型,慈悲本身不會帶來什麼,是智慧型帶來了慈悲。

因為智慧型的你,發現人生是「無常」的,一切都是冥冥中的注定(注定和無常其實可以是乙個意思呀)(這個觀點認可的人就知道我是在說啥,不知道的話,我寫好多字都可能不認可,就不詳細寫啦),所以便產生了慈悲。

慈悲的時候,其實看他人和看自己無異、看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無異(或覺得截然無關)、甚至看一塊石頭和自己無異。

2樓:心淨佛土淨

所謂的慈悲,慈悲只是個名相,只有無念才具有真正的慈悲。你以為——我想慈悲、或是能慈悲、或所做慈悲,都是有為法,這不是真慈悲。人只有能夠無念、舍一切相,才是真慈悲。

所以說呢,修行路上關鍵就在這個問題上。有的人認為所謂的慈悲就是包括放生啊、不斷地幫助人哪……哎,這都是一種方便,還不是真正的慈悲。真正的慈悲,只有無念了以後,那才是真正的慈悲。

那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離一切相的大慈大悲。那是真實的,所以說真正的莊嚴都得從這裡出。

你看咱這大鐘,包括那雲板上寫著「一念不生,萬法莊嚴」,都在這裡呢。一切法都得歸入這裡,不管禪、淨、密、律、教,最後的歸點都在這上呢。如果把它抓住了,就等於乙個網,你一把抓住這個綱繩了。

只要抓住這個綱繩,一切網都在你手裡,它願意張開就張開,願意收縮就收縮,無所謂。關鍵是你把這個綱繩抓住了,就完事了。包括三藏十二部都得從這裡出,所以說有時候反覆地講。

你們老以為這裡還另外有法,你不知道先做這一步,做到這地方,才是真正的法的開始。

所以我們想象的東西、思惟的東西,都沒有啥實際意義。我們知道了這個以後,對外面的事物反而能夠隨順眾生,因為心中無念才能隨順眾生。有念都是邪,有念不能隨順眾生。

因為有念就有了我執和法執在那塊兒,你認為「我對我就說」,認為「不對就不能說」,實際上已經墮落在我執和法執裡了,是不是?

表面上看好像是我們做了很多的善事,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和究竟比我們還有一段距離。如果你達到無念,是不是什麼善事都不做了?不是,而是做而沒做,達到了做而沒做。

不是我想做了以後硬去舍,「哎呀,我沒做、沒做什麼。」那只是一種心念的控制,只是表面現象,並不是真心發出來的那種做而沒做。只有你心裡無念的時候,你這個做才是遍虛空滿法界的。

而且那種慈悲能容天下,一微塵能包括整個法界,那時候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因為你說也好,不說也好,都在度眾生,所以說這是關鍵的地方。

我們現在修行還沒到位,應該以自己的「莊嚴度眾生」為第一。因為你心莊嚴,說也是度眾生,不說還是度眾生。說的時候必須得把心念攝住,要不攝住心念,隨著境界而轉,雖然說得很多,但還是有漏的法,不是無漏。

如果你心念真正攝住了去說,你怎麼說都是大乘佛法,你就談世間事情也是佛法,你不談還是佛法,這才是真正的大事情。

佛的各種法門都是方便,所以說你把主要的抓住了,你才會看清佛講的方便法門裡那後面的真實意義。否則的話,我們就照文解義去了,所以你永遠是在看指頭,永遠不見月亮。佛說「我不斷地講啊,你們就光瞅到我的手指頭了,從來不知道我講的本義是什麼」,都墮落這裡去了。

包括《阿彌陀經》這些經典,講了很多的西方極樂的盛況,我們就拼命地追求啊,拼命幹嗎……佛呢,也知道眾生有這種習性,實際上已經墮落——只看到佛的指頭,並沒有看到佛那個本義。佛為什麼說西方極樂世界這麼莊嚴呢?就是要你遠離惡世。

只有遠離惡世,這種莊嚴才會現前。

是不是這種東西(指西方極樂)就真實有呢?它不存在乙個真有和假有的問題,那個只是根據人的習性、毛病和業力的需要而表現。那算個啥事啊?

別說那個,你就把三千大千世界都變成金子,作為乙個學佛人也沒放在眼裡;你就把整個世界變成一微塵,他也沒放在眼裡。因為微塵還終歸是有個微塵,那也不行。

所以就是這麼真實,真實得你就想也想不到,做夢你也想不到。那些境界只是對一般根機而說的,對大乘根機來講,就不講這個了,只是一笑了之。但是也並不是說,因為這樣就排斥佛講的這個境界,並不是,它終歸是一種方便。

而且同時呢,佛還有更深的意義在這裡面。每走一步啊,它都在那裡面。

比如有人說《阿彌陀經》說的是淨土法門,要我看是禪宗法門。就看你怎麼看,密宗的看就是密的法門,是不是?實際沒有啥區別的,只是我們理解程度不同。

你知不知道裡面佛所講的每一句話,修行的含義,應該走的每一步都在這裡?這裡邊,比如說「大彌陀經」裡面講的「念十句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經》說「若一日若二日……若六日,到七日就可以往生」。(編者注:

《佛說無量壽經》,後世淨土宗稱之為「大經」,天台宗稱之為「大本」,皆對應《佛說阿彌陀經》之「小」而言。此處師說「大彌陀經」即指《無量壽經》,其中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之第十八願為「十念往生」。另有《大阿彌陀經》,為《佛說無量壽經》的異譯本,經中僅說二十四願。

)這十句「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這佛講的沒有錯。是真唸,他肯定能夠往生,並不是我們這個假念能往生。

那時候念的叫真阿彌陀佛,我們現在念的都是「方便」阿彌陀佛,並不是真阿彌陀佛。你要真阿彌陀佛了,佛說了十念就能往生。那一念能不能往生?

你怎麼理解?三唸能不能往生?四念能不能往生?

咱就從資料來說,十念能往生,如果八句能不能往生?

你第一步的看法比較正確了。只有你把它實證以後,才知道這個意義。平時說的都是錯解佛義,說「念十句就能往生,我就使勁念十句唄」,他不知道這句話是從哪個角度說的。

為什麼經中有「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七日?」為什麼?你都得把它擺在桌面,就像你心裡的東西似的,都在那兒擱著,你才能理解佛的意思。

所以說我們現在看經都是錯解佛義,而且還沒有真正地理解佛義。如果理解佛義,那就是個禪;理解佛義,那就是個密;那也就是淨土,無所謂法門分別的事情。這才是我們修行的關鍵。

但無論哪個,最後的結果都要一念不生,關鍵在這兒呢,只有這個。就念「阿彌陀佛」也是為達到一念不生,一句阿彌陀佛,才接近一念不生。這時候的「阿彌陀佛」只是一種助力,沒有實際意義。

因為啥呢?真的要現前,假的就沒有用了,沒有實際意義了。當然了,我們真的沒有現前,所以念佛號還有現實意義,是不是?

現在的現實意義,到那時候真的現前它就沒有啥實際意義了。所以那時候才明白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才真正明白佛那個心。

十方如來都是講的這個,你要不明白這個,怎麼修它都是一種執著。但不是說我不修,沒有這種「執著」也不對,我們也得拼命去修。但修的時候一定要悟,往上悟,如果你明白這個法,你怎麼修都是,行走坐臥都是。

你就看見個東西也是這樣,因為它不騙你。如果你不明白就天天受騙,你眼睛受騙,眼耳鼻舌身意全受騙,天天受騙,沒有一天不受騙的。你說你看啥不受騙吧,看個房子被房子騙了;就什麼都沒有,那風吹草動照樣騙你;就你在屋裡,那身體也騙你;你的想法還騙你,你說哪有不騙你的。

你要真明白這個了,沒有什麼東西能騙你的,你說哪天不在修?所以說悟後才真正地起修,關鍵在這兒呢,悟後才有修。你在沒悟之前都是盲修瞎練,就是這麼回事。

所以說慢慢悟,你看你這個因緣,能聽進去,而且我能給你講到這個程度,那就很了不得了。還是你的福報大,是不?

——上妙下祥法師開示節選

3樓:南城玉佛

按照佛教的理論來說:

六道中最容易解脫的是人道。

按照因果律投胎人道的基礎保障是四無量心。

所以慈悲就是上的乙個保險:萬一這輩子沒有解脫,下輩子還能繼續修行。

慈悲之心從何而來?

4樓:有界無邊

慈悲的本質是平等,所謂心、佛、眾生無差別,「智慧型」相對的是「無明」,而不是「我的智慧型」、「你的無明」這樣的分別心,所以在一些層面上可謂就是「同體大悲」。

從事相上來說,這個世界就是眾生共同構建的,人與人之間都有無量的因緣,在無量的時空角度裡,都是「親近」的。

金剛經裡那段也是說明: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

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

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

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

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

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這時候你再思維一下「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兩句和前面的發心的關係。

5樓:隨佛願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五「善男子,一切聲聞、緣覺、菩薩、諸佛如來所有善根,慈為根本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習慈心,能生如是無量善根,所謂不淨、出息入息、無常生滅、四念處、七方便、三觀處、十二因緣、無我等觀、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見道、修道、正、勤、如意、諸根、諸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四禪、四無量心、八解脫、八勝處、十一切入、空無相願無諍三昧、知他心智及諸神通、知本際智、聲聞智、緣覺智、菩薩智、佛智。善男子,如是等法,慈為根本。

善男子,以是義故,慈是真實,非虛妄也。若有人問:『誰是一切諸善根本?

』當言慈是。以是義故,慈是真實,非虛妄也。

「善男子,能為善根者名實思惟,實思惟者即名為慈。慈即如來,慈即大乘;大乘即慈,慈即如來。

「善男子,慈即菩提道,菩提道即如來,如來即慈。

善男子,慈即大梵,大梵即慈,慈即如來。

「善男子,慈者能為一切眾生而作父母,父母即慈,慈即如來。

「善男子,慈者乃是不可思議諸佛境界,不可思議諸佛境界即是慈也,當知慈者即是如來。

「善男子,慈者即是眾生佛性。如是佛性久為煩惱之所覆蔽故,令眾生不得睹見。佛性即慈,慈即如來。

「善男子,慈即大空,大空即慈,慈即如來。

「善男子,慈即虛空,虛空即慈,慈即如來。

「善男子,慈即是常,常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如來。

「善男子,慈即是樂,樂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如來。

「善男子,慈即是淨,淨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如來。

「善男子,慈即是我,我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如來。

「善男子,慈即甘露,甘露即慈,慈即佛性,佛性即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如來。

「善男子,慈者即是一切菩薩無上之道,道即是慈,慈即如來。

「善男子,慈者即是諸佛世尊無量境界,無量境界即是慈也,當知是慈即是如來。

本質的本質是什麼?

首先,本質表示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所固有的 內在的 穩定的聯絡。那麼這種聯絡的本質是什麼呢?好比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NaOH和HCl會反應,它們之間有某種聯絡,這種聯絡的本質是 未知 本質就是定義,即詞的定義,本質的本質就是定義的定義。詞是用來指稱人所感受的到世界的,這種指稱是人們 一部分人 共同約定...

憐憫與慈悲的區別是什麼?我佛慈悲,卻沒有聽聞過菩薩憐憫?

白象入夢來 憐憫是什麼?當你看到比你窮 比你老 身體比你虛弱 處境不如你的人,你產生了憐憫之心。但是當你看到處境比你優越的人,如川普 馬雲 你會對他們產生憐憫之心嗎?說到底,憐憫之心是比較之心,憐憫處境不如你的人,你對你的處境有優越感,這不是佛心,這是優越感在作祟。佛是無我的。你的憐憫之心倒不如說是...

本質的本質是什麼呢?

夕陽醉了 鬧不清楚啊。主觀只能無限接近的描述乙個客觀的東西。但永遠無法真正描述清楚。就像蘋果的顏色,基於眼睛看到後是紅色,如果用最精密的儀器看也許會看到更多的顏色。例如味道,我嘗是甜的,但也只是基於我自己的味蕾。也許它還有其它的味道,只是我受限於自己的味蕾所以嘗不出來。我們所說的一切都是基於我們的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