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道德經》 《易經》 《詩經》等古著是否已被過度解讀

時間 2021-05-29 23:02:59

1樓:不言之教

易經,道德經是古代的科學。易經原先是一些圖案、符號,大概是先哲在文字發明之前就使用圖畫來表達對世界的理解,易經是孔子收集殘存資料彙編而成,其實道德經是易的說明書。

中國古代,認識到了世界的辯證統一,,認識到了世界的客觀性,道法自然,就是從自然找到人類的行為依據,以道治國,就是按照客觀規律治理國家,道就是客觀規律,道德就是科學的古代表達。科學是宗教的否定,是道德的繼承和發展。

易是中國古代的世界觀,從易的漢字構成來看,上為日,代表太陽,下為「勿」代表萬物,意思是太陽照耀下的萬物,太陽在移動,萬物在生長,易的基本詞義是變化、變易。

中國道德文明的世界觀,就是世界在運動,在相生相剋、辯證統一地運動。八卦就是對太陽、月亮、四季等運動的二分法的劃分和歸納。易是最早的科學。

傳說,伏羲制易,伏羲女媧一人持規、一人持矩,是最早的天文、氣象、地理學家,中國文明一開始就是科學的。

由於中國古代將經典神聖化,所以古代經典,基本沒有變化,2023年後,甚至沒有人知道這些經典的實際意義了。很多人認為易經、道德經是天書,其實,都是可以理解的學問。

南宋大儒朱熹說「道猶路也,人之所共也」,簡直就不懂道的意義了。

算命、養生、道教故意將易經、道德經神秘化,罪不可赦。

古代名著不是被過度解讀,而是解讀不夠。本人最近試圖從現代科學解讀道德經,很是驚訝中國古代經典的智慧型和邏輯,有興趣的可以到《道德經解譯》專欄看一看。

2樓:重慶吳戈

國學(周學)經典,不是被過度解讀,而是被錯誤解讀。

如《周易》原為.「周文王回憶錄」,卻被八卦了二千多年;

如《詩經》、《楚辭》原始體裁本為書信,卻被文學化;

國學(周學)經典,無一不存在編輯錯誤,連實用性最強的《孫子兵法》也難逃厄運。

清儒王先謙曰:「經學倡於漢,亦晦於漢」;

今重慶吳戈曰:「經學倡於漢,亦毀於漢」。

(一己之見·僅供笑閱)

3樓:子非魚

沒有。一本書只要寫出來,作者就已經死了。

拿莫言來說,研究他的著作的人一大片,解讀出各種思想,但莫言沒發表自己意見,所以死掉了。

玩的就是這效果

4樓:張玄淵

我記得顏子家訓裡開篇有一段話,

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魏晉已來,所著諸子,理重事復,遞相模學,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聖賢的書呢,把道理說的已經很明白了,結果自魏晉以來的文章呢,都還是按那個套路講,就好像屋子底下建屋子床上放床一樣,多此一舉。

那麼今天我們有沒有多此一舉呢?我覺得並沒有,原因有三。

一.封建社會崩潰後中國文化遭到入侵,文化斷代。

二.文革後傳統文化遭到毀滅性打擊,文化破敗。

三.白話文的推行讓更多的人讀不懂了古籍,文化傳播遭到打擊。

縱觀上述三點,那麼就可以從這個方面考慮了,如果我們還等著人們自己發現聖賢書的道理,那可真是遙遙無期了,我今天拋開讀古書的意義不談,只是談談文化普及問題而已。

5樓:hans

我覺得談不上是過度解讀,這東西本來就是每乙個人都對其有著自己的解讀。有可能這一點作者本身沒想到,但是這段文字結合讀者自身的學識有了新的見解,這也是這本書價值。所以我覺得這些書應該被繼續解讀下去

6樓:

禮尚有損益,《論語》如何沒有。

然而所言損益,只是文字,與所釋天理無礙。

然而發揮天理,難以皆合於理,因而有過度。無法完全發揮,因而有不足。

晚上好。

為什麼古人能寫出易經 道德經 論語等這般智慧型之書

易經科普 我比較喜歡 易經 這個問題我只會三分之一,最多得30分。古人為什麼能寫出來易經,是因為 易經 不是乙個人寫的,它是各個時代最有智慧型的那幫人寫出來的,其中就包括孔子。易經是中國集體智慧型的結晶。易經 的起源 圖易經的起源及學派 關於 易經 的起源,主流的說法是 人更三聖,世歷三古 圖三聖上...

《論語》 《道德經》 《莊子》等書對現代人究竟 有何影響 呢?

小島主 就像知乎對你的影響。其實遠在二千多年前,那些偉大的智者已經把各種問題想的很清楚了,是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我們後人有責任根據現實實際情況發展不斷更新 完善 修改 補充以適應當代發展要求,並指導我們走向未來。 混沌 看得到的的影響不明顯,看不見的影響到挺多的。比如莊子的逍遙這個詞本身對整個國家的文...

你從《易經》或《道德經》悟出哪些人生智慧型?

弘易顧問 迴圈。愚者,碰壁是迴圈的。怒者,衝突是迴圈的。無恆者,事不成是迴圈的。上進者,精進是迴圈的。人的無數小念頭構成習性,無數的小習性,又構成乙個個小迴圈和侷限性。而命運就是這些小迴圈的總和。修行的目的就在於打破這些迴圈,用量變導致質變。 陳黎安 周易 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悟出6條智慧型。1.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