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思考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託卡爾丘克,在獲獎演講中發出「 世界快死了,我們沒有注意到」的震耳警告

時間 2021-05-14 12:51:42

1樓:奈格利奇

這話我覺得說的很明白了。

正常的故事,寫到了托爾斯泰的時候,就已經把人能想到的正常敘事方式都給消耗完了。

之後的故事也都是對之前的故事換湯不換藥的炒冷飯。

文學講不出故事,人們只能在文學本身,從敘事本身來試圖突破。

但是這個又導致了文學本身和受眾的鴻溝。

傳統的文學進入廟堂和博物館,新的故事又無法根本上超越舊的東西。

這同時也導致了人們被馴化。

就像這個問題底下認為藝術只是陪襯,就是因為現在的藝術和文化都是可以複製的消費品,所以自然可有可無。

然後隨著這種模式繼續下去,人們的文學和心靈自然就被變成了某種自動機,這個時候世界就死了。

2樓:M3小蘑菇

小蘑菇撿到個神燈,蘑擦後裡面蹦出來乙個燈神,說可以滿足小蘑菇乙個願望小蘑菇:「地球資源太缺乏,蘑菇想要個戴森球。」

燈神:「十分抱歉孩子,這對我而言太難了,換個願望吧。」

小蘑菇:「那蘑菇希望全球各國一起計畫生育,把人口長期控制在50億,不讓地球媽媽受苦。」

燈神:「……還是說造戴森球的事吧,你確定是在太陽周圍造?」

3樓:

只是讓我很生氣的是,我在看的時候,總會有一些加粗的字型干擾我的閱讀體驗,而且這種字型有意識的將問題變得簡單化,或者說把事情變成單調的二極對立,這讓我很不舒服。

補充:把話講明來就是,那些加粗的字型讓問題往大多數愚民-少部分智者,「思考」-從眾等等陳詞濫調的對立上靠,然後把網際網路,以及「消費主義」汙名化,但是演講的主題根本不是這些,也不是針對中國的現狀發言。

我個人理解的演講的含義是,要向全世界警告,一種悠遠流長的傳承(講述世界的方式),正在逐步消失,並且被新的東西給取代(在中國,就像農村的人慢慢離開了農村,農村的風俗和記憶也在慢慢消減),但是新的講述世界的方式,可能不足以有力到撐起整個「世界」,甚至在破壞原有的事物。

4樓:雷磊

202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託卡爾丘克,在她的獲獎詞中表達了對圍繞自我寫作的擔憂,並認為這種方式取消了人之間的連線。

「我們生活在眾聲喧嘩的第一人稱敘述的現實中,我們從四面八方聽到多音雜音。我說到第一人稱,指的是那種狹隘地圍繞著講述者自我的故事,講述者或多或少直接地寫她自己,或通過她自己而寫。我們已經確定,這種個性化的觀點,這種來自自我的聲音,是最自然的、最人性的、最誠實的,即使它放棄了更廣闊的視野。

照此理解,以第一人稱敘述是編織乙個絕對獨特的模式,是唯一的;它有一種作為個體的自主,意識到你自己和你的命運。然而,這也意味著在自我和世界之間建立一種對立,這種對立有時會讓人感到疏離。」

事實上,任何文學的表達,都不可避免地是關於自我的表達,給表達加上意義排序,是倡導對表達進行自我審查,當然這種審查,被賦予了更巨集大的價值標籤。

中國與託卡爾丘克生活的地方,情景不同,個體處境也有很大差異,很多時候,許多人都沒有弄明白自我是什麼,自我和集體有什麼界限?自我表達,正是觸發自我意識,激發自我思索的可靠路徑。發出聲音,圍繞自我去發現世界,這不應該是一件壞事。

個體經驗往往比所謂更大意義更可靠。

託氏過慮了,真的。

5樓:Starman

我有乙個大膽的想法,當所有的故事都講過之後。

我們的世界是不是就該重啟了呢?

而這是不是也符合卡爾丘克說的:「世界快死了,我們沒有注意到。」

6樓:蘇一先

中國有句話,叫言為心聲,當人類的語言文學越來越蒼白無力,面目可憎,恰恰反映了人類心靈的空虛墮落,走向幻滅,而人為萬物之靈,人類的心靈到了這個程度,代表整個世界快死了。

反省一下,最近這十年有無打動你心靈的文學著作問世?有無像四大名著那樣的著作問世?

7樓:眼鏡腿

藝術這東西對於人類文明的發展來說只是一種副產品或者點綴,人家講究的是感性而不是理性,你跟著他們的思路走很容易迷失的,還不如去研究一下歷史或者哲學。

8樓:福柯Fock

我認為這是沒有好好學習馬哲的後果,不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事物的普遍聯絡性,也不知道人類社會從開始到現在一直是以生產力為首位目標,更不能把握世界中運動與靜止的關係。導致思考的問題沒能進一步深入。

圖是演講內容

9樓:昕夕草側

保住那些有趣的靈魂不要被推薦演算法所淹沒。

人類生存發展的根本意義是什麼?是有趣生活方式的不斷發展與多樣,還是一種經濟迴圈的不停強化與壯大?

10樓:衰變死貓

並不是啊,賽博朋克、星際探索、後啟示錄等,這些型別的科幻題材不就是我們結合當下現實對未來的想象嗎?我們一直在創造新的故事來預言我們的未來,並在這些故事的核心中影射現在。

古人喜歡寫神話和傳說是因為他們對世界知之甚少,所以不得不用幻想來填補那些未知的空白,就如同天方地圓或嫦娥奔月,還以那些幻想為基礎作出極不準確和模糊的預言。

而現代人不同了,現代科學揭開了世界的面紗,把絕大部分我們目所能及事物的真實面目展現在人們面前,我們也不用再去想像世界的真實面貌是如何的,因為現代科學已經給了我們答案。現在我們可以輕易地區分現實與幻想,描述世界的執行方法,總結宇宙執行的規律,並基於科學做出相對準確的預言。

賽博朋克、星際探索、後啟示錄等等這幾種有預言性質的故事型別已經傳播到了各種不同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地區,進而成為烙印在人們心中的一種廣泛認同的「預言」,從不同的角度影射現實,讓人類為將會發生的事情做好準備。

雖然我們承認機械人、星際殖民、全球物聯網和世界末日都還只是幻想,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堅信其中的一部分一定會成為現實。

這些新的故事和幻想正在把現代人類凝結在一起,而且這將會是一種超越種族、信仰與社會形態的強大凝聚力。

11樓:七重夢境

這沒什麼大驚小怪的。你享受菜刀便利的同時也要承受菜刀被少量人類當凶器用。人類就是講故事發展起來的,現在又指責人家。

以前叫人家小甜甜,現在叫人家牛夫人,這就是白左,諾貝爾就這水平。

12樓:約書亞

越是不了解,才越有想象的空間,象我們小時候,大人會給我們講嫦娥奔月的故事,因為凝望圓月的時候,我們依稀看見了桂花樹和小白兔,並想那真是個令人嚮往的地方,現在若還有人還這麼說,就覺得可笑,因為登月後證明,那裡什麼都沒有,是個無比荒涼的星球,想象的夢境破碎,隨著文明的發展,我們就了解的越多,就會有越來越多的痛苦與失望,這是今天人普遍的特徵,為了排解痛苦,就越加的依賴文明帶來的物質享受,越依賴物質就越空虛,越空虛就越加的依賴,使生活象車輪一樣瘋狂的向前,今天的人生活的忙碌而混亂,唯有慾望是動力,這是現代社會的主要特徵,其它事物若不為慾望服務,均被貶低,遺忘,丟棄,你能想象嗎,孔夫子打著腮紅,勝裝出場,思想之與這個社會就是這個狀態,尊重是個即將滅亡的詞,為什麼會這樣,有距離才有尊重,距離是在不了解的基礎上建立,不了解是基於敬畏而有所節制所保持的

聖經說上帝的秘密是隱藏的,可現在社會拿上帝開玩成了一種風尚,一次在聚餐時,我三十多的外女直呼她父親的名字,不以為然,視為時尚,席間一片沉默,因為都是年紀大的人,距離是神聖的,戒律有它的意義,對於現代人是無規可循的,除了物質上不斷的慾望,這樣的人群越來越脫離了自然,敬畏之心日減,大腦都是發熱的,很難有優美智慧型產生

自然界的迴圈是往復式的,就是由盛到衰,再由衰到盛,那人類的文明的程序是怎樣的呢,是階梯的向前,還是往復式的迴圈呢

從城市裡的家回到我的故鄉,坐在車上望著兩邊相似的農田,筆直的公路在日光下閃著光,我兒時的遮天楊樹,無有一棵存留,不停的吃零食,然後昏昏欲睡,車子在放叫一千年的曲子,若在一千年前,這裡森林密布,小河流淌,這一路我要打起一百二十分的精力,傾聽,因為東北虎會在河邊飲水,花豹沙沙的穿過樹叢,一片野鴿子驚飛,生命時刻要儆醒,文明帶來的是無聊與困頓,醜陋與疲憊,所以文明也應該是往復的,這樣,才有希望

13樓:瞎蝦

首先,作者是作家,提出這個觀點我覺得很有可能是因為沒有權利,以及絕望。

權利不在自己手上,自己有了想法不能行動是很難受的,有了錢還不行就更難受了。

其次,這個世界有著海量的資訊,這就需要去培養挑選資訊的能力,才能在大海中,找到需要的素材。

我們生活的時代,生活的世界,充滿了矛盾,但是,問題在於解決矛盾

環保,經濟,社會保障,教育這些要素放在一起就全變成矛盾了,人口那麼多,資源有限,資源利用率低,資源浪費高,不平等分配(某種意義上的)

問題確實很多,但是,如果你已經知道了自己要死了,為什麼不去努力的活得更好,想辦法去挽救這個世界。

人類出生的一開始,末日時鐘就開始轉動了,只不過是來的早晚罷了。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人生不留遺憾,就挺有意思的。

如何評價 2015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S A 阿列克謝耶維奇的著作《二手時間》?

淺棘 拖拖拉拉大半年,終於把這本書看完了。二手時間 是一本我之前基本上沒有接觸到過的,一類題材的書 紀實文學。作為同是生活在 社會主義國家 的我。讀完這本書後,還是有挺多思考的,也讓我看到了之前可能沒有想過的問題。作者採用訪談的形式借別人之口,通過乙個又乙個都生活在蘇聯時期,但身份背景完全不同的人物...

202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什麼會是她

炤臺 不請自答 遺憾的事有好多,比如沒有單排吃過雞,LOL排位沒上鉑金就棄坑了等等 分割線那些其實都是些無關緊要的事。唯一 比較遺憾的是自己還沒有長大,比較幼稚,說話不顧及別人感受,低情商,容易傷害自己身邊的人,內心比較脆弱,容易多愁善感 工作後才發現,你以前在學校時所了解那個世界的一切都和現在有所...

如何評價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Gary Stanley Becker 的學術成就?

趙老三 對於人力資源管理領域來說,我認為這個公式就是標準的績效計算公式。其中Y表示勞動時間,就是說團隊的績效 就是對於企業的效用 與團隊成員付出的勞動時間是正相關的,而勞動時間和勞動報酬之間的關係也是正相關的乘數。而這個公式同時對於個人來說,個人的效用和勞動報酬之間也具備正相關意義。這就是996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