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 勝義諦 ?

時間 2021-05-11 17:16:35

1樓:心靈樂園

勝義諦對凡夫而言,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境界。也就是說,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從未接近過的境界叫作勝義諦。現在,在我們六識所能觸及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背後,還有另外乙個境界,這當然不是柏拉圖所講的理念世界。

這如同當空中烏雲密布時,一陣風將烏雲吹散,就露出了烏雲背後的藍天。同樣的,我們現在的所觸、所及就像烏雲一樣,它遮蔽了一切真相,使人無法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現在我們就要尋找一種能夠象風一樣吹散這些「烏雲」的有力手段。

當這些「烏雲」消失以後,我們就會發現另外乙個境界。在這個境界裡沒有任何物質、精神、運動等世間一切虛幻的風風雨雨、是是非非,而是乙個空性、光明、和平的世界,就像一片深秋的藍天,萬里無雲萬里晴。雖然它並不存在世界、非世界的概念,但是,可以假名為世界,這種境界叫作勝義諦,也就是萬物最究竟的本來面目。

慧能大師曾說過:「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淨,(或「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從這個角度說的。

勝義諦好比是雪山原有的白色,世俗諦好比是因患眼疾而引起的,將雪山看成黃色或藍色的錯覺。白色是實在,黃藍色是現象、是虛幻的。也可以說勝義諦像甦醒時所見的景象,世俗諦就像夢中的景象。

我們日日夜夜都在做夢,所謂的成功失敗也就是一場美夢和惡夢而已。夢中的一切景象,從甦醒的角度而言是根本不存在的。夢裡的所有苦樂美醜,都將跟夢一起消失得無影無蹤。

同樣的,當我們徹底地到達勝義諦的時候,在自己的境界中,世間的苦樂、善惡等等一切,都將不復存在,但卻能了知他人的苦樂,所以,就會永恆地度化眾生。

對於世俗諦和勝義諦,凡夫是無法切換的,只能停留在世俗諦中,無法進入勝義諦,現在我們雖然知道有勝義諦的存在,卻沒有辦法親自證入。一地以上的菩薩則時而在世俗諦,時而在勝義諦,當他進入空性境界的時候,便處於勝義諦中,從此境界出來後,又處於世俗諦中。佛則永遠超越了世俗諦,始終在勝義諦當中,但是,佛知道世俗諦是什麼樣子,佛知道眾生在世俗諦中幹什麼,以及度化眾生的方法等等。

誰能知道這種境界的存在呢?佛、菩薩和一些證悟了的凡夫隨時可以進入這種境界,他們知道。而普通的凡夫雖然不能直接感受和體會此境界,卻可以通過理論來證實這個世界的存在,所謂的理論即指中觀的邏輯。

菩薩進入勝義諦時,證悟到空性,出此定後,又回到世俗諦,在這個世界裡,有形形色色的物質和精神現象,於是,他再次感受到這一切,但他已能深深地體會到這一切都是如夢如幻的。

凡夫需要超越世俗諦。超越以後他會發現,原來還有另外乙個世界(勝義諦)存在。於是,他將此世界(世俗諦)與彼世界(勝義諦)相互比較,又發現它們之間的巨大差異。

他由此可以明白,現在自己所處的世俗諦世界是虛幻的。在這樣如理修行後,現象世界就會逐漸消失,直至消失到無影無蹤之時,是否就什麼都不存在了呢?不是。

最後便會出現如來藏的光明。此處雖然是講中觀,不是大中觀,但是中觀最終也必須承認大中觀的如來藏。

2樓:花和尚劉老六

世俗諦是在得道之前對於佛法所能理解的,勝義諦是在得道之後對於佛的理解。因為前後的位置和狀態不同了,所以看到的東西和理解也就不同。

過河需要船,世俗諦就是過河時候的船,沒過河之前你需要這艘船幫助你過河,到了對岸之後你就不需要船了。

舉個例子,世俗諦要發菩提心度一切眾生,這是因為還沒有領悟到「那個境界」,但是你需要從「發心普度」開始這個過程去領悟「那個境界」,這就是到對河岸的船,河對岸就是「那個境界」。而領悟到了「那個境界」之後,在「那個境界」裡是「無眾生可度」的。因為你若認為你可以去度人,或者有人被你度了,你就著了我相和眾生相,就已經不在「那個境界」中了。

也許真的有人因為你的影響被「度」了,但是你自己是不會這樣認為的。

這裡說的「那個境界」就是「佛的境界」,是「空性」,是「自性」。

舉個通俗但是不一定準確的例子,你在駕校學開車的時候,對於側方位停車教練會教你「前進到什麼位置開始倒車,對準車的某個位置,倒車到什麼位置方向盤開始打多少,再倒車到什麼位置開始回方向盤多少多少」,你一開始可能也是按照這些規則去練習的。但是幾年之後你車技已經很好的時候,再去做側方位停車的時候你不會硬搬這個規則去做的,因為「停車入庫」這個能力對於你來說已經成為你的一部分了,你自然知道該如何才能把車挺好。當你熟練了之後,你就不需要規則了。

教練教你的規則就是世俗諦,你熟練了之後的理解就是勝義諦。

3樓:世嘉子弟

在了解勝義諦之前,首先要知道何謂世俗諦!《澄清寶珠論》雲:「勝義非心境,說心是世俗」。

既勝義並非分別心的對境,若是分別心所緣的境界則為是世俗,而勝義諦是遠離分別的對境,如果以非分別揣測勝義則為顛倒!故知勝義諦是遠離分別,體性無生無滅,遠離常斷邊際!!

唯有徹見諸法實相方能了達,(既明心見性)

4樓:

節選自慈誠羅珠堪布《密宗概要》:

本身,每乙個人,每乙個派別,都有各自不同的二諦。

對根本沒有學佛,沒有學過任何宗教或理論的世俗人而言,他的世俗諦,就是睡眠之後的夢境,魔術師幻化出來的魔術,海市蜃樓之類的幻象等不起作用的、現實中根本不存在的幻覺、錯覺等等;他們的勝義諦,就是我們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房子、車子、人、山河大地等等。我們沒有學佛的時候也會這樣認為——唯一能拯救我們的實實在在的東西,就是金錢、衣服、飯菜等等,其他的幻象、夢境,對我們沒有太大的幫助,所以是世俗諦,這是最底層的勝義諦和世俗諦。

小乘的世俗諦大家都知道,從物質的角度而言,就是粗大的物質;從精神的角度來說,就是粗大的念頭。他們的勝義諦,就是無分剎那的意識或無分微塵。

唯識宗的世俗諦,是在我們前面顯現為物質,從表面上看起來給我們的感覺是物質的東西;他們認為,其實這些物質並不存在,是心創造的。創造萬事萬物的心,就是唯識宗的勝義諦。

此處所謂的心,是八識裡面的阿賴耶識。不空、實有的阿賴耶識,就是他們的勝義諦。唯識宗最大的、唯一的錯誤就在這裡,其他無論唯識宗說外境是心造的,還是外境是心,或者是唯識宗講的菩薩的六度、四攝、五道、十地、佛的果位等等都是很好的,這些觀點中觀也會承認。

中觀的勝義諦,是所有的物質經過分析,最後是一無所有的空性、真空;明明這些東西不存在,但在凡夫的境界中,這些幻想卻是存在的。這些如幻如夢的虛幻世界,就是中觀的世俗諦。中觀把世俗諦分成兩種,正世俗諦與倒世俗諦,乙個是正確的,乙個是顛倒的。

正確的世俗諦,是指因果、輪迴等雖然從空性的角度來說不存在,但世俗當中卻實實在在存在的這些物質與精神;不正確的世俗諦,主要是指實有的物質。

世間人的勝義諦,是小乘佛教的世俗諦;小乘佛教的勝義諦,是唯識宗的世俗諦;唯識宗的勝義諦,又是中觀的世俗諦;而中觀的正世俗諦,又是密宗的倒世俗諦。

比如說,在沒有學中觀的時候,任何凡夫看到任何東西,都會把它當成是實有、不空的,這就是倒世俗諦。為什麼說倒世俗諦是顛倒的呢?因為,即使在世俗當中,誰也找不到乙個實有的物質和精神,都是如幻如夢的,所以,承認實有不空的觀點是不正確的,故而叫做倒世俗諦。

個人理解,通常見到的勝義諦可能是指中觀的勝義諦。

勝義功德是什麼

華藏淨流 勝義又叫第一義諦,諸法體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為勝義,一般指解脫道涅槃的功德,最尊最妙,最為殊勝無有等故故名勝義。南無阿彌陀佛!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德遵普賢 功德是自性裡面能力,佛在經中說得很清楚,真實功德是從自性之中生出來的,我們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真如本性和佛無二無別一模一樣,...

如何理解佛法四聖諦之八正道的正精進與三十七菩提分的四正勤?

慧明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在家正淫,不出軌 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誹謗,不貪欲,不嗔恚,不痴愛。反過來就是惡業。如何是四聖諦,苦諦 愛苦,行苦,念苦,求不得苦,貪嗔痴苦。集諦 相聚義,和合義,集起義。因苦而有貪嗔痴,從而有八萬四千種種煩惱,種種惡業因緣相聚。所謂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

為什麼佛法的第一義諦是空性,如來藏是空性的嗎

如是我聞 空性是萬物根本,不是佛法根本,佛學以空為本是參透了萬物之本。佛法是為使眾生參透空性而所立之法,方便之說,所以當然以空性為第一要義。最後發現佛學無用,佛法無形,萬般皆空即成佛果。此即去我執 去法執,方成正果。 普波居士 知道什麼是空性嗎?是無所著的清淨心,說空是說不執著萬法 離一切分別相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