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在買一本書捨不得98元,卻會在100元的菸前咬牙出手?

時間 2021-05-10 09:56:55

1樓:黃築

如題主所說。我來分析下。 書你買了得有時間看。

況且也不一定看的下去看得下去也不一定學得到知識。學得到也不一定用得到。 煙就比較直接了。

點火就抽。 操作性和難易程度上顯而易見

2樓:misstomo

通常人的第一選擇感官享受會高於精神享受,人類畢竟是動物,生理需求一般都會本能的優先接收。更何況成癮的人解決當前的需要是事在必行,本能需要滿足後才會考慮更高的需求。

3樓:趙蕤陽

100塊錢的煙抽完爽

98的書讀兩天就讀不下去了天天在眼皮底下放著看著就鬧心還不如當初買菸呢

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毫不猶豫地走向菸攤「老闆來包菸」

4樓:黑馬

這問題還可以改成「為什麼有些人在買一本書捨不得98元,卻會花100元吃烤串(看電影、買衣服)」後面可以改成任何東西……當前的物價100元附近的活動簡直太常見了,但是唯獨很少有人去買書……是社會整體價值共識與價值認同的問題……

5樓:王佳音

有意思的問題。

受價值觀的驅使人選擇了抽菸,抽菸會上癮,上癮了就沒有理智和判斷力了。

好的書有價值對身心有益是事實,事實需要判斷力發揮作用得出結論。在買哪本書上的決定是價值觀驅使的判斷人發揮作用的。

對於同價的書和煙的選擇,對有菸癮的人來說是不存在的吧。癮讓人看不到事實吧。癮是上癮的人的主人,上癮的人只聽命於主人。

6樓:陳琳楠

"心理帳戶"之間的非替代性,根據行為心理學家塞勒提出的"心理帳戶"概念,消費者會根據消費支出類別不同設定不同的將收入劃分到不同的帳戶上面,注意是心理帳戶不是實際上的帳戶,並且會為每個帳戶設定一定的預算和支出傾向,因為大多數中中國人沒有給買書這個心理帳戶設定太多的預算,所以你的98塊錢可能是98\100,而在買煙的帳戶上是100\1000,乙個幾乎花了所有預算,乙個才花了1\10,所以是不具等效性的,心理感受也會不一樣。

我們為什麼要看一本書

看書,要麼是讓自己在此領域此專業更博學,成為大咖,要麼打磨自己的氣質,通過閱讀書中人物的行為舉止,我們可以慢慢形成自己的人生觀,養成不急不躁,沉穩成熟的氣質。同時,它為我們開啟了一扇窗,我們可以通過它去接觸我們平時生活沒機會接觸的東西,或美景,或美食,或異地風土人情,它還培養了自己人生必備的基本能力...

重讀一本書是什麼感受?

從她不是我媽媽入書堆 我想我可以誇大說我是思想者,超過一次看一本書都感覺像是被壓迫,被要求這樣 像不像上學那會 唯讀一遍相當於自由的瀟灑走完一次生命的旅程。讀書花二十去體會作者的一生,天大都賺 天大的賺 一本好書 說過讀書真正的意義在於重讀。就在我要送我爸我的第一本書 她不是我媽媽 之前我重讀了一半...

一本書注另一本書是什麼意思,比如 王韶之《晉紀》 《世說 賞譽》注

三千 舉個栗子 九章算術 中寫 勾股定理為3 4 5 你帶著畢達哥拉斯的知識穿越到了古代,寫了 九章算術注 寫到勾股定理的證明過程 運用等等等。古代文化知識容易斷層,戰爭 語言 政策 改朝換代等等因素。某生發現了一本古書,但是他看不懂,於是他不斷走訪查詢,最後明白了書裡的內容,然後他就注釋了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