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 他大約的確是死了 不算作病句,是不是名人效應?

時間 2021-05-10 09:40:36

1樓:吃泡芙了嘛

其實並不是哦,魯迅處在的時代是乙個文言文向白話文轉變的時期很多詞語的解釋和搭配什麼的都處於乙個比較模糊的狀態出現這種情況是情理之中的 ,上高中的紀念劉和珍君時老師會給出解釋的啦

2樓:imjiawei

真的不是。且不說這種用法在口語化的表達中有多常見,我們就單獨分析這句話好了。「大約」表猜測,也就是表達主觀判斷的不確定性;「的確」強調的物件是「死了」,表示一種物件在當時的語境下已死的陳述。

連用後整句話表達的就是對物件已死的一種猜測。仔細想想後其實就能發覺不算是病句,而且我們平常這麼用也不會有人指摘,倒不如說「魯迅寫下這句話被別人質疑是病句」是一種名人效應了。

3樓:Emanon

佛了,什麼年代了害說這個呢。

你指望白話文初期的運用和現在一模一樣是不可能的,所以有的詞語你得明白區別並且意會。「的確」表達的意思就是「真的」,現在你說一句,「他大概真的死了」,算病句嘛?

4樓:Raymond Tseng

那時候白話文剛剛形成,許多語法規範什麼的都是在探索中,當時人用一些現在覺得古怪的方式寫東西,無可厚非。你總不能用本朝的劍斬前朝的官吧。

5樓:任風吹wjw

6樓:謝丹

不算。語言就是作者意思的表達,所謂的正句,基本都有反例。最出名的就是雙重肯定變否定的笑話。

乙個人思維能分辨的層次可能是10-100倍語言文字能表達的。

大約是死了。。。可能是75%可能性死亡。

肯定是死了。。。就是100%可能性死亡。

如何表達95%的可能性?他95%可能是死了???這就不是文字了。

所以作者通過各種手法都可以。

就算95%,也還有區別:只是純概率還是來自不確定性。

大約的確是死了,在我看來,肯定不是看到他死了(100%),聽說他死了(99%),

而是推理他死了(95%)。

7樓:銅汞銀鉑金s

單獨拿出來就是病句。

但是吧,作為結束語,拿來強化主人公對於孔乙己命運的無奈惋惜以及略帶無所謂的感受來說,我覺得還行。

感覺我也是因為名人效應了,哈哈哈哈哈

8樓:楓思秋月

唱個反調,我覺得是因為名人效應。截至目前一共有475條回答,怎麼說也有不下一百種解釋。各位答主從語言學上解釋說大約是修飾什麼的確是修飾什麼,當年的我也認了這個解釋,畢竟語文老師也這麼講。

然後某天聽歌聽到了《離人愁》,刨去抄襲什麼的亂七八糟的事,就看這一句歌詞:「春去白了華髮」

我突然想,假設是魯迅寫了,比如說,某某又白了華髮,那搞不好還能有一百條解釋說他這麼寫有什麼意義。畢竟一般人寫「白了頭髮」,而魯迅既然寫了白了華髮,那就一定有他自己的意義,就像「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還是棗樹」一樣,自然會有人,至少是語文老師給它找出意義:-)

比如說,白了的頭髮再白一次凸顯了愁緒之深

分割線—————————

另一種看法:有答主提到網路流行語,其實這正好證明了是名人效應。比如說某個錯誤用法,因為某個名人或者是大V說了就被廣泛使用。

那難道不是因為他們是所謂「名人」,人們在使用這種錯誤用法的時候才毫無不適應麼。畢竟人一般不會覺得自己說出的話有語法上的錯誤,正是因為「名人」這麼用,自己才毫無不適感。

9樓:

按照嚴格的語法標準,這是病句。

但出了學校的門其實就根本不需要嚴格遵守語法了。語言是表達的工具,為表達服務,讓讀者接受到作者想表達的意思。為了這個目的,有時候違背一些語法規則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這句話不符合規則,但是精煉,漂亮,通順易懂,讀者讀到這句話可以很輕易的接受到魯迅的想法。這句話再恰當不過了。

另一方面講。

世界上是首先出現了語言,語言在流通中變得統一,規範,複雜。然後才有人總結出它的語法規則。總結語法是為了幫助人更好的掌握這門語言。

當語言進一步流通發展的時候,語法標準自然應當隨著語言的變化而變化。

假如乙個名人的一句話,使得大家普遍的認同了一種新的表達方式,那麼語法規則就應該自我調整來接受這種表達方式,而不是壓制它。

因此說魯迅這句話不是病句也沒問題。

新華字典一直在更新字的讀音和釋義,不也是為了適應語言本身的變化嗎?

10樓:Gavin

算病句也沒關係。因為寫作的目的是不同的。作家為了表達自己,寫病句甚至故意寫錯都是可以的。

但是考試的學生那就不行。因為你對目的是通過考試,絕對不能出現病句,否則達不到目的。畢竟考試的時候並不需要表現自己。

11樓:

總有人拿高考病句來說事,然而高考出題人都是領域專家,比那群半吊子強百倍,不會出現把類似的句式當病句的題目。

我還想起來,高中老師信誓旦旦的跟我們講機械波裡每個質點機械能守恆,結果從來沒見高考考過這裡。當然這不能怪我們老師,他是個很有觀察力也很善於思考的人,書上畫的電磁波影象中,電場能和磁場能同時最大同時為0,他覺得和機械能不太一樣,讓我們上大學幫忙問問大學物理老師。

反觀某些人高中之後就再也沒碰過語文,就在那抨擊魯迅,抨擊教育,抨擊名人效應,實際上,他們自己錯了還不自知,別人說了他也不去思考,固執己見,所以他這輩子也不會有什麼進步,無非就是知識量增加而已。

12樓:路覺

不是。許多人覺得是病句,應該是覺得「大約的確」四個字出問題。

然而「大約」和「的確」不是並列關係,而是修飾關係。

換種姿勢理解,可以是:「他大概真的死了。」

13樓:

首先說結論,是病句。

隨便拉乙個小學生過來,他都會說這是病句。

但也別矯枉過正,這也僅限於語法,學術等嚴肅文學氛圍之下才有的病句的定義。語法是保障人們能夠正確利用語言系統進行高效產出的基礎,當語法出現錯誤的時候正常情況下相當於產出效率的降低。

魯迅:所有作品

徐志摩:輕輕地我走了

海子,鄭愁予

J.K Rolling:buttering, bettering, 經常性形容詞當動詞用,動名詞當副詞用

莎士比亞,泰戈爾等等。

(車站手機碼子,低血壓頭暈,就不放圖了。

還是放個吧。。。。

14樓:

為了證明上帝存在而扭曲出來的所謂「語法」該不該存在都是一回事兒。然後再盲目傳入漢語,試圖使一切語言都符合其規範本身就是一件亟待商榷的事情。

因此病句本身是需要定義的。如果病句的定義是不符合規定的語言規範的語句的話。病句本身就不存在。

如果病句的定義是不符合一般常用習慣的語句,那魯迅這個甚至能歸到病句裡。因為確實有很多人會覺得這樣的句子很奇怪。

但是,魯迅語言高超,該句放在原文,並不存在過多的不可理解的問題,反而表達了本是推測,但是按照一般的推測確實應該會產生的結果這一思路。完成了這句子應該完成的任務,甚至很出彩。

因此,不存在很多人以為的病句這種東西,而魯迅的這句話也就無所謂病句。從文章本身看這句話很出彩。

15樓:Fcmorrowind

魯迅的白話受日語影響極深,這話用日語說

きっと彼は死んだのだろうと思う

kitto表示一定,darou表示大約,教科書級別的標準例句。看似矛盾實則因為日本人不愛把話死,萬事都要留個餘地。

語文課"上意義深刻"的解讀,自然也是教科書級別的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ps:先有自然,後有自然科學。同理,先有語言,後有語法。

語法就是人編出來解釋分析語言現象的工具,難道沒語法就不說話了?亂七八糟分析一通的人考沒考慮過魯迅那時候現代白話文還在新手村連tm個套裝都沒有,然後你拿本朝的劍斬前朝的官,笑死個人。更別提魯迅本人就是現代白話文打金公司的優秀員工,沒他肝幾十年打怪練級你語個毛法。

16樓:檸檬LED

魯迅的病句不算偉大

這句病句才算厲害

17樓:海島冰輪

讀中學時,很多人都有乙個疑問,為何對於乙個句子,魯迅這樣用就是正確且別有深意,而我們普通人這樣用就是病句了呢?難道就因為魯迅是大作家不成?很多同學都很不服氣。

直到現在,我才終於對這個問題有了一定的理解。

魯迅這樣用沒問題,是因為魯迅本身就是乙個對語言文字運用極其嫻熟的大文學家,這樣乙個看起來有問題的句子,我們普通人都看得出來,魯迅這樣的語言文字運用專家以及發表這篇文章的專業編輯難道看不出?他們既然敢明知不妥還這樣寫,那肯定就是別有深意的了。

這和我們普通人寫病句不同,普通人寫病句,是因為學識不夠,在不知道的情況下寫出的,這就肯定是病句無疑。

回到對《孔乙己》最後一句話的具體分析上來。

原句是: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這句話,大約是表示估計、猜測,而的確又表示肯定,乍一看,的確是個病句,因為又不確定又確定,那麼,到底孔乙己是死還是沒死呢?

但我們聯絡前文,就可以看出,這篇文章是以酒館小夥計的視角寫的,用「大約」是因為孔乙己是個可有可無的人,大家對他的死並不關心,所以就算他死了,這一訊息也並不會成為乙個新聞,傳到小夥計的耳朵裡。小夥計沒有聽到孔乙己死亡的確切訊息,故而用「大約」表推測。

而後面那個「的確」其實是小夥計根據孔乙己已經好幾年沒出現,以及孔乙己以往的落魄生活情況進行的主觀判斷。在那種社會背景下,孔乙己的死其實是必然的。

把「大約」和「的確」連用,魯迅在這裡表現的是想肯定但又沒有確定的證據證明,不能完全肯定。其實這句話,仔細想來,就算是放在普通人筆下,也不能算是錯誤,更何況是出自魯迅之手呢?

18樓:潘西

怎麼說呢當時上課時候聽老師所講的大概是這樣的僅僅是我個人的看法大約是並未確切的得知孔乙己死亡的訊息

的確是就算孔乙己並未死去但是在當時的黑暗社會封建背景下孔乙己也一定會死去的

希望我表述清楚了

19樓:

首先這不是乙個病句,大概和的確並不是並列關係,大概是用來修飾的確的。

而從表意上來說在魯迅設定的場景下說這段話的人物是無法開上帝視角知道孔乙己是否死了的,所以他只能用大約這樣的詞語。而之所以不直接用「他大約死了」這種說法,是因為疑問加肯定仍表疑問,不影響句意。而特地加上這麼乙個不表意的肯定是因為魯迅作為作者為了告知讀者:

孔乙己的確是死了。

文字是為了作者服務的。

魯迅自然也可以設定文字場景是孔乙己確實死了,死訊傳過來了,孔乙己的確是死了,但是這很冗餘。還可以設定孔乙己沒死,但也可以設定文字場景是孔乙己沒死,但是這沒必要。

所以只需要一句話「他大約的確是死了」就可以表達出孔乙己可能死了,可能沒死,早晚會死,而且作者明確暗示讀者他活不下去。這就是對文字的控制能力。

所以魯迅是文豪。

為什麼孔乙己大約的確是死了,這句話會有那麼多含義?

人海一員 上學的時候老師說,這個是病句,因為先生是名人,所以就合理了。其實個人感覺就像你回憶好多年前的人或事,你也不確定現在的樣子,回答大抵如此。這麼表達可能不清晰,舉個例子。A和B是男女朋友,分手了,然後A10年後回憶B,B現在結婚沒?如果沒在聯絡過,那麼結果差不多就是大約的確了。 Sliark ...

為心愛的人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得到的確是欺騙和歐打,還能堅持這份愛嗎?

梔曉 歐打不可原諒,有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這個東西是刻在基因裡的,而且會影響到你的兒子 趁早分了吧,你真的沒那麼需要他 你乙個人可以過得更好,也能找到乙個真心對你好的人多看一些書充足自己,讓內心的力量變得強大,你可以走出來的!加油呀! 奢歡 家暴只有零次和無數次 人要先學會愛自己再去愛別人,...

魯迅是怎麼死的

許滿滿 還是回到人體本身來說吧。魯大師氣性太大,從小仕途失意,恃才自傲且心性極高,加上熬夜,為民鼓與呼不分日夜,自身又不信中醫,也不喝中藥調理養生潤肺,還嗜菸如命,一半是遺傳一半是生活習慣造成的。 李培忠 魯迅最後一張胸大片還保留在上海,上海在保留醫學檔案非常發達,如果讓乙個專家看一下,他就是死於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