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是唯物還是唯心?或者是唯物唯心之間斷路

時間 2021-05-09 05:02:57

1樓:

哲學提供的是觀察意識,以及以意識去觀察世界的乙個視角,本質上,唯物和唯心都只是哲學的一支。哲學也沒有正確,因為正確是由科學的實證所提供出來的。但政治有正確,因為政治畢竟要對現實作判斷。

哲學只有跟政治結合起來後,才會被賦予一種現實的正確。這也是唯物主義要宣揚自己正確的原因。

糾纏於哲學是唯物還是唯心,只說明哲學還沒入門。

有人認為:「唯物論和唯心論是哲學研究裡的兩個觀點。因為一切問題不斷抽象掉任何細節,最終剩下的,就是你對物質意識怎麼看,特別是對二者關係怎麼看。"

我對這種土八路的唯物認識深惡痛絕,這相當於被人騙了還在幫人數錢。唯物的本質不是」物「,不是關於物和意識的客觀問題(有人稱為世界問題),而是人和社會的問題。唯物提供了乙個觀察與定義人和社會的新視角,但卻是乙個惡的視角。

還有人引用恩格斯的話,認為:「關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區分,唯一的標準就是精神和自然界誰是本原」。這也是一種土八路的唯物觀。

物和意識的關係,以科學的標準而言,是無法斷定釐清的,原因很簡單:一切認識都是意識所進行的認識,但意識所認識的物件又是物與意識自身。另一方面,馬恩兩人對於物與意識的本原追溯也不上心,甚至是否定的(對形上學的否定)。

他們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作為物(規律)的運動的革命中。

可以說,國內 99.99% 的人都對唯物主義缺乏最基本的認知,因為他們從小就被教育成認為唯物主義具有一種科學意義上的正確。

2樓:回憶中幻想

先唯物後唯心,「物」是肉身軀幹,「心」是感知感受。

先「存在」,即「唯物」,後有「感受」,即「非存在」之「存在」。

對於人而言,二者都不可或缺,純粹的「唯物主義」以為型別會身體會非常累,和一台機器沒有任何區別,因為他沒了感受沒了感情。

也不可能有純粹的「唯心主義」,因為沒了「物」的《存在》,你的感受從那裡來?

《唯物·唯心》並無斷環或者缺失。而是二者都不可以或缺,但是純粹的《唯物·唯心》是存在嚴重缺陷的,特別是純粹的《唯物主義》以物壘型這種疊加形態,是非常可怕的。

扣掉「唯」這個字,即是《物心一體》,以最必要及最少的物質,達成最佳的人生感受,從而擁有美好的生活體驗。

這才可以稱之為乙個完整的「人」。

3樓:重複帶不來新生命

唯物論和唯心論是哲學研究裡的兩個觀點。因為一切問題不斷抽象掉任何細節,最終剩下的,就是你對物質意識怎麼看,特別是對二者關係怎麼看。

打個不確切的比喻,你這個問題,就好像問了「物理是物質還是能量」一樣,或者問了「理論物理是量子還是弦」一樣,當然,這個比喻的不確切就在於,物質與能量、量子與弦,它們的關係並不像哲學裡物質與意識的關係那樣,罷了。

4樓:一元陰陽

那得看什麼派別了,哲學偏唯心,但不是唯心,因為它是唯心和唯物兩個概念的總和,它是一種形上學的東西(在這裡我表述不恰當了),或者說概念抽象。

5樓:

哲學,既不唯物也不唯心。

哲學,唯理。

唯物,是亂講理。——出自,馬克思對哲學的顛倒唯心,是胡說八道。——出自,黑格爾批判宗教,與列定對唯心的看法哲學,既不能亂講,也不能胡說八道。

唯物遇到唯心後,乙個說另乙個:胡說八道;乙個說另乙個:亂講理。

6樓:意識的問詢

對待哲學的認識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歷史地來看待。在歷史上哲學的流派是非常的多的,因為各自的角度的不同,我們不能簡單的把各個不同的流派劃分為唯物和唯心的兩個陣營。唯物主義者強調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也不是否定意識的作用的。

唯心主義者強調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也沒有否定物質的作用的。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對整個世界的認識,每乙個哲學流派都有各自的道理,並不能輕易的講誰是對的或者誰是錯的。這有點像瞎子摸象一般,每個角度都有各自的正確性。

唯物和唯心之間的共同之處都是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兩者之間是有交集的。

世界是唯心還是唯物的?

大橙子哥哥 世界都沒統一,都沒有發射小型觀測站,都沒有變成廢核星球 大佬都懶得啟蒙你,你還糾結自己是唯物唯心 你就是個屁也不是原始文明 desire caution 這樣進行觀察,會發現幾件事 第一,沒有必須要做的事情,一切事情只是想做而做,因為行為出現所傍依的因素就是想去做的衝動,不持這個衝動,行...

《易經》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

林彬懋 周易 或承襲自 易經 的 儒家玄學 不講心,唯 易經咸卦 裡有著非常少見的心念描繪,而且因為辭句優美 靡麗,所以引發了日後理學家繁縟詳盡的詮釋,譬如朱熹就曾訴諸體用,闡發善惡 公私 義利 理情 正偏等,幾乎涵蓋了所有理學論題,然後以 理欲之辨 指責 憧憧往來,朋從爾思。這雖然精闢,但是失之於...

態度決定一切是唯心還是唯物?

要看社會現實,客觀條件。唯物還是唯心就是看能不能客觀認識社會現實和物質條件。有的時候態度能決定一切,有的時候決定不了什麼。態度包含主觀認識與行為 或至少行為傾向 在哲學上超出了單純意識的範圍,而屬於人的能動性。所以,態度決定一切本質是人的能動性決定一切。而這個一切看你怎麼理解,如果是關於人的一切,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