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是否更樂於分享,特別是在購物方面(包含購物的經歷 購買的商品 使用心得等)?

時間 2021-05-31 13:44:24

1樓:吳帥

是一種本能

人們似乎天生就熱衷於將自己的資訊展示給別人,據統計,在我們每天說的話裡,有30%~40%是關於自己的;到了網上,這個比例可以增長到80%以上。自我表露是一種進化而來的本能,它可以為我們帶來一些生存優勢,比如拉近和他人的關係、獲得反饋,讓我們可以改進自己的表現。

我們在展示與自己有關的資訊時,還可以從中獲得一種快感。哈佛大學的研究者發現,當人們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描述自己的性格時,會啟用大腦中兩個與獎賞機制有關的區域,獲得與吃食物和性活動類似的快感。為了有機會獲得這種快感,被試驗者甚至願意放棄更多的金錢報酬。

可見,社交網路上的各種「曬」不是病,而是我們自我表露本能在虛擬世界中的延續。社交網路讓自我表露變得更加方便。在過去,如果我們想告訴別人一些關於自己的事,只能針對具體的某個人進行點對點的交流。

在社交網路上,同樣的資訊卻可以多執行緒擴散。我們知道,在幾個小時甚至幾分鐘的時間裡,我們「曬」出任何東西,就可以被成百上千的人看到。社交網路的這種屬性,讓自我表露的門檻更低、效率更高,同時也放大了它的心理快感。

也許這就是人們樂此不疲地在網上「曬」各種東西背後的動力。

是好事還是壞事?

那麼,在社交網路上「曬」出自己的生活,究竟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呢?有一種觀點認為,社交網路的重度使用者在現實生活中都沒什麼朋友,沉迷於社交網路只會讓我們更孤獨。不過研究資料卻表明,社交網路其實可以減少人們的孤獨感。

比如在近期的一項研究裡,柏林大學的研究者將大學生分成兩組,一組要求他們提高Facebook的狀態更新頻率,另一組則保持不變。一周之後,那些提高了狀態更新頻率的大學生,孤獨感出現了顯著下降,另一組則沒有變化;更有趣的是,孤獨感的下降與狀態與是否有人回覆無關,只要增加了狀態更新頻率,孤獨感就會下降。

除了緩解孤獨,社交網路上的自我表露還可以強化和拓展我們的人際關係。

心理學家很早就發現,自我表露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當我們向別人透露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分享自己的想法時,彼此的關係就拉近了一些。而作為回應,對方也會透露一些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如此往復,形成良性迴圈,讓關係不斷深入。

有許多研究表明,社交網路上的自我表露也可以產生類似的效果,促進我們的人際關係,增加我們的社會資本,最終提公升幸福感。

在這方面,似乎存在著「強者恆強」的現象——現實生活中外向、開朗、擁有更多的社會關係的人,在社交網路上往往也更加活躍。他們在社交方面的優勢,能夠遷移到虛擬世界中,從中獲得更多的收益。不過有時我們也能看到,一些在現實生活中比較內向、社會關係較少的人,在網上卻展現出了不同的一面。

這也許是因為,虛擬世界中的交流與現實生活中面對面的交流相比,限制和障礙更少,壓力也更小,這為他們提供了展現「真我」的機會。

2樓:

大部分的女人都喜歡逛街購物,正所謂「女為悅己者容」,女人喜歡分享出來,乙個是出於樂於分享的心態,乙個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還有乙個是想炫耀(當然這個有分褒貶,有的是炫富,有的純粹只是炫耀買到了好貨)。

3樓:果果

個人感覺這個沒有什麼樂於不樂於的。有經驗是大家需要的,那就拿出來分享了,不傷人又不害己的,還能幫到別人,這樣子有什麼不可以呢?

如何鍛鍊心理素質 特別是在考場上?

小小璇 不用刻意鍛鍊心理素質,努力的方向應該用在如何提高自己的成績,就是把自己的努力方向定在好好做題,好好悟透知識這個方向上,等你實力提高了。自然就不緊張,心理素質自然就提高了。 周沐潼 每天花五到十分鐘,堅持呼吸放鬆練習,把那個遇事就焦慮的習性慢慢調整。當你發現自己又焦慮時,作五個深呼吸,越慢越好...

為什麼印度人那麼團結?特別是在美國的?

羲和 如果一些人去美國的原因是想體驗美國宣揚的 個人的平等 那麼這些人就更容易陷入 個人主義 思維方式,而不去加入具有組織性的團體,避免承擔更多的責任。如果一些人去美國是想追求成功,而非抵制帶有階級色彩人際關係,那麼這群人會很自然團結起來,以追求更大的利益。他們是遠道而來的群狼。能夠前去美國的印度人...

時不時會突然產生對死亡的恐懼,特別是在夜裡,這是一種心理問題嗎

云川 不是心理問題,只說明活得太滋潤了 當痛苦到一定程度,是不怕你說的這個的。生物都求生,活得痛苦的人甚至尋短見,那才是反人性,那才是心理問題。 袋鼠肚皮 我就是這樣,晚上睡不著時,或者剛剛入睡,突然想到終將有天會死亡,看不見山川日月,聽不到嘈雜喧鬧,沒有光亮沒有聲音沒有知覺,靈魂在黑暗混沌裡飄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