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上山下鄉?

時間 2021-10-23 16:26:26

1樓:溫酒

那就是「班花只有乙個,大家都想要,給誰?」

吹來吹去,無非是:

生產力發展了,大家不要班花了;

生產力發展了,人人都是班花了;

生產力發展了,班花不稀奇了;

或者直接開始攻擊:

你不女權,你物化女性;

人類昇華了,給你班花是浪費,你應該得鳳姐,班花是我的對人類進步貢獻大……

但是念經實際上不能解決這個赤裸裸的利益分配問題。

不管你怎麼念經,最終沒拿到班花的那個人,心理終究是不服氣的。

類似的衍生問題有:

「國企老總只有乙個,你我都想當,給誰當?」

「決定生產資料使用權分配方案的只有乙個,你我都想決定,給誰決定?」

「上山下鄉」,就是毛提出的,這個問題的終極解決方案。

沒經歷過的不大好理解。

我給你們解釋一下,按照當時的情況來看,

上山下鄉解決的問題大概就是:

「大家都想進城當工人,但是當工人的機會有限,不夠分,總有人要當農民,誰當工人,誰當農民」的問題。

然後解決的方案就是:「主席讓誰當就誰當」。

讓你上山,你不上也要上。

讓你下鄉,你不下也得下。

只有資本主義阻礙階級流動,

只有資本主義阻礙生產力發展,

是我聽過最好笑的笑話。

這種事情,是所有既得利益者都會做的事情,和主義無關。

「你想來搶我孩子的飯碗?那是不行的,請給我滾去鄉下務農。」

「你去鄉下務農有沒有地我不管,會不會餓死,只要你搶不了我孩子的飯碗就行了。」

這就是當年既得利益團體心裡最本質的想法。

地主老財都一樣,不管他們掛的是什麼羊頭,他們賣的終究是狗肉。

(至於上山下鄉沒有地會餓死的問題,請參考《夾邊溝》,

不過其是當年吧,不要說沒有地會餓死,有地的餓死難道少過麼,2333)

2樓:

上山下鄉是場政治運動,它讓青年人接觸到了農村,暫時性緩解了城市就業壓力,也解散紅衛兵組織,但同時讓數千萬青年荒廢青春,拆散無數家庭,造成了各個社會層面的混亂,也讓80年代的人出現知識斷代,學術研究後繼無人

3樓:焦糖灬冬瓜

毛熊撤資撤熊撤技術,兔子撐了一年,因為沒有經驗(一五是毛熊幫忙幹的),撐不住了,整個經濟體系陷入惡性迴圈。城市已不能滿足當時青年的就業。

只能上山下鄉。當時農村已是合作社組織形式,從組織上來講,有利於插隊。

解決危機的對策。(敏感內容應該沒有了吧(╯╰))

4樓:

竟然有人叫好。

乙個社會不靠本事不靠競爭,比誰更忠誠誰有好結果。

統治者把下面的人當狗了,我們自己不要這麼當。

一些叫好的,也只有本事當狗了,統治者把他們看成狗他們也覺得沒什麼甚至叫好。因為人在強權下被迫當狗,甚至還被原生狗欺負

5樓:明星

八億農民的日子過得就和牲口一樣,城市小青年,去種幾年地就叫苦連天,那些佔中國大多數,祖祖輩輩這麼過來,還不能進城不能做小生意的農民呢?他們怎麼過來的

6樓:泉柳

有人說不論出生大家起點都要一樣,那麼如果不能讓自己兒子起點更高,憑什麼自己還要努力賺錢?

不知道很多父母賺錢就是為了小孩嗎?

有錢人為什麼不選擇去用錢就可以讓小孩起步高的國家移民?

7樓:約瑟夫·陶

別的不說,看看現在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是什麼面目、什麼嘴臉,看看他們是如何把廣大工人階級、農民的生活描繪成田園詩式的油畫,我們就能明白,上山下鄉是預防知識分子脫離群眾的最後手段。

8樓:

姚明、劉翔、郭敬明被柵欄擋住了視線。

機會平等:給每個人腳下踩乙個箱子

結果平等:給姚明踩乙個,劉翔踩兩個,郭敬明踩三個上山下鄉:打斷姚明的大腿,打斷劉翔的小腿

9樓:

講個笑話:

90年代到21世紀初的教育

鼓勵人人都當科學家等精英

卻不鼓勵人人去當產業工人

到頭來卻發愁招工難,嫌棄90後嬌生慣養(去nmd倚老賣老的sb)於是那幫德高望重的老人們想了個解決之道:人工智慧然而他們忘了,機械人也是由人來組裝的

10樓:烽煙

這是人為打破階級固化的偉大嘗試。

只是當時的條件還不能承受。

如果是放到現在,還要再發展30年左右,到2023年,國家的總體經濟文化水平再上乙個台階,再用行政手段調動各區域人口,那簡直是壯舉。

這是真正的共產主義思維,也是權力站在人民一邊的體現,北京上海的就不能去偏遠山區?山區裡的就活該在那兒呆一輩子?人出生在哪就要承受相應的後果嗎?

不!上山下鄉就是要明確回答這個問題,不是!

個人的出身不決定你未來的道路,在國家給你兜底的情況下,其他一切都要靠你自己,這才是所謂的起點公平。

希望屆時能有具備魄力的領導,再進行一次偉大的社會實踐,以此證明是真正站在人民一邊。

11樓:「已登出」

上山下鄉,就是個玩砸了的笑話。

一共的計畫經濟體制,一方面要保證人身控制,一方面城市又沒有方法再安置人,就只能把這些讀完書出了社會得幹活的學生新人,往農村安置了事。

計經濟體制之下,被安置之於個人,聽起來是一種權利,實質也是一種義務。

毛粉在給那個時代的政策洗地之時,喜歡把鍋甩給工業化程序之上,卻始終不敢面對乙個事實:

由於中中國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速度又快,工業化即便達到了預期效果,能夠吸收的就業人數也有限,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人口的富餘。

如果堅持計畫經濟體制,就只能把多餘的人往農村安置了事,同時開展所謂的階級鬥爭,連毛自己都說了八億人口不鬥不行的實話。

12樓:

什麼叫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工人是領導階級,農民是被領導階級。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恩格斯選集。

農產品的統購統銷,是為了讓工業產品的成本低,實際就是剝削農民。工人在城市裡,有勞保,退休金,免費醫療,住房分配。農民什麼也沒有。

否則後來改革開放的時候,為什麼鄧首先在農村改革?就是糾正。所以上山下鄉,所謂的再教育是胡扯,因為即使知識分子受再教育,也應該去接受思想先進的工人階級的教育,而不是思想落後的農民的教育。

注意這不是我說的,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的革命性是最堅決徹底的,工人是無產階級,農民不是,所以革命上必定落後。

當時是文革已經全面展開,城市裡經濟被摧毀,學校停課,工人學生都以革命為職業,不學習不生產,而大批畢業生面臨就業,當時高中畢業國家就要分配工作,根本沒有崗位,所以讓這些人去鄉下是迫不得已,而不是英明決策。這又給後來的知青返城造成大的困擾。有一部電視劇集《逆債》說的就是雲南的上海知青返城後妻離子散的悲情,我自己家中父母一輩七個叔叔嬸嬸有五個是知青,一直到現在還有很多遺留問題,青春歲月,咳。

13樓:

都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教育水平超出了當前生產力,讓受教育的人太多了。應該做的是減少學校,提高上學難度。而不是上山下鄉。這方面,教育部門嚴重失職。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不足十年普及了小學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年,小學教育普及程度遠不如明治十年。

14樓:魔力梨

大規模生育後,經濟無法吸納這麼多人就業,想出的緩兵之計;當時的口號是,扎根!後來改革開放,需要大量的勞動,這些人又被徵召回來。

15樓: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我倒是覺得現在的逼乎使用者們真的需要上山下鄉好好看看,理由如下。

首先,現在逼乎的問題越來越讓人沮喪。這是之前想要好好回答的問題,推薦個逼格豹XE,後來想想算了。寫了答案也沒有意義,現在這樣的問題越來越多。

以前看知乎總覺得世界真有趣,我要好好見識見識,現在看逼乎分分鐘覺得自己前途暗淡,人生輸家。http://www.

其次,逼乎越來越不接近真實的中國社會。

我附上復旦大學剛出爐的研究報告,關於上海以及長三角的80後收入調查http://

逼乎的平均是30萬,注意是平均!就是上海市80後的前3%~5%,全國的前1%,總人口的大約前0.3%。

真的是在逼乎混久了給人一種全中國都是北上廣的錯覺,有時間大家不如去西部的農村多走走,說不定對生活更有啟發。

最後,我想說,我黨要求幹部必須從基層幹起這一政策真的好!

16樓:要脫離低階趣味

根據世界教育年鑑的統計發現,上山下鄉時期中國的平均教育水平獲得極大幅度的提高,識字率和入學率大規模增長,小學入學率由2023年的57%,大幅提公升至2023年的96%(同期印度小學入學率為2023年40%,至2023年上公升僅為58%)。在增加基礎教育的同時,還取消職業中學,大幅度提公升初中及高中普通中學學額,普通初中招生數從2023年263.5萬大公升至2023年2344.

3萬,普通高中招生數從2023年43.3萬大公升至2023年861.1萬。

唯一減少的高校招生人數按計畫僅僅減少10萬人而已。

這是由於知識青年在農村辦學講課,擔任低薪金的教員,使得農村的中小學入學率及認字率提高。應該說上山下鄉運動對中國的教育普及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同樣由於知青下鄉運動,合作醫療制度得以建立,大批知青從事赤腳醫生的職業,建立了覆蓋全國範圍的提供保障的醫療保健制度。

(央視紀錄片《赤腳醫生》)並大規模消除了中國的迷信、偏方的風俗。

17樓:不會翻身的鹹魚

高屋建瓴的,人權利益的都很多人講過了,我就說點身邊的現象。

我出生自湖南省西南部少數民族山區,自然也是上山下鄉的主要地區。事實上不只是大城市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很多知青來自周邊的地市,縣城。我外婆就是從縣城當的知青,與別人印象中不一樣,縣城知青大部分不但不是強迫的,反而是十分主動的,我外婆就是謊報年齡參加的。

下放地點離縣城20公里。

我外婆在和本縣知青聊天的時候,都說那段時間是他們最美好的時光,大家做事,聊天,談理想。但是占有一半長沙知青就不一樣了,他們多半稱之為「苦難,熬過來」對於他們來說是一段痛苦的經歷。看知青暴動的材料也知道,基本所有事件裡都被統稱為「長沙知青」,其他地市,縣城極少提到。

很多小城市知青並沒有覺得上山下鄉活動毀了什麼。

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

18樓:魔法訓練營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這不光是為了打破知識青年自己思想上的壁壘,能夠讓知識青年融入群眾,成為真正對群眾有用的人。同時知識青年也同樣在利用自己的知識建設農村,幫助貧下中農。

這是一次運動式的打破階層壁壘的嘗試。

「公平,公平,還是他媽的公平」

其他方面,紅衛兵問題、三線建設問題,也都是這次運動所考慮的。

「山下的人想上山」,求大佬對下句?

shinpashii昕 山上的人正推山。山下之人對山上的生活十分羨慕,但山上的人卻慢慢對山上的生活不滿意了。尤其是第一代人走後,後輩們不滿於強加在自己頭上的一切,羨慕起山下自由的紙醉金迷 這座山阻礙了我們,來,推倒它,美好的未來就在前方!殊不知,正是有了這座山 這片林做支撐,大家才能免於洪澇,躲避沙...

怎麼把感性認識上公升到理性認識

私密斯密達 從感性到理性中間要有乙個實踐的檢驗。實踐是驗證真理的標準。感性認識常常是兩種結果,一是正確,二是錯誤,而未經過實踐的檢驗的認識容易出現自以為是的錯誤,比如學英語,你可能認為你學的和理解到的是正確的發音,但你通過真實的發音交流別人的檢驗你常會發現,你的某部分的發音是錯誤的,從感性到理性是乙...

農民是怎樣評價當年上山下鄉的知青的?

吃乾飯的。無論男女,留下一堆孩子就跑的佔大多數。最可氣的是回城裡沒幾年就下崗,還舔著臉回來。好人。比如我們村的語文老師,知青幾年,回北京教學又回來了,然後一直教到去世。城裡知青下鄉的同時,農村在出民工,有不少就是去城裡出工。本質上就是十三四歲半大孩子換二十來歲的壯勞力。農村種地不是重體力,城裡煉鋼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