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是怎樣評價當年上山下鄉的知青的?

時間 2021-10-31 11:47:20

1樓:

吃乾飯的。

無論男女,留下一堆孩子就跑的佔大多數。

最可氣的是回城裡沒幾年就下崗,還舔著臉回來。

好人。比如我們村的語文老師,知青幾年,回北京教學又回來了,然後一直教到去世。

城裡知青下鄉的同時,農村在出民工,有不少就是去城裡出工。

本質上就是十三四歲半大孩子換二十來歲的壯勞力。

農村種地不是重體力,城裡煉鋼什麼的是重體力。

理論上孩子也可以種地。

但僅僅是理論。

有「精明」的知青,幾年下鄉,全村古董都蒐羅一空。

現在知青都在說農村是「地獄」,挺好的,總算是說了點實話。

你們在天堂好好的!

2樓:

村里有個姑娘叫小芳這首歌知道麼這是一首細思極恐的歌。

小芳村里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好看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在回城之前的那個晚上,你和我來到小河旁,從沒流過的淚水,隨著小河淌多少次我回回頭看看走過的路,衷心祝福你善良的姑娘多少次我回回頭看看走過的路,你站在小河旁

換個角度講,就是那些文化人在那個年代利用自己的知識青年魅力之後做了渣男,還用文過飾非的風花雪月來抒發自己的矯情,而村里的姑娘再怎麼純潔又怎麼配得上有腦子想回歸都市生活的知識青年呢。能夠出現在文化人美好歌聲中已經是幾輩子的福分了。

3樓:毛線抄手

我爹說他們當年插隊當知青時,那個知青點的知青把附近村莊折騰的雞飛狗跳的。偷雞摸狗,跟當地青年打架鬥毆,去買東西時,一把分幣扔過去拿了就走,等人家數清楚時人早就走遠了。我爸有個知青同學,為了想吃肉,就把生產隊的唯一一頭牛給送懸崖上推下去摔死了,結果還被判刑了。

還有在村里留下情種,自己回城後就不管了,孩子長大後去認爹也不見的。總之當地村民提起知青就直接搖腦袋。

我爹只當了兩年知青,我爺爺就就找關係讓我爹入伍走了。但是聽說有的在農村待了接近十多年才回城。

有時候可以去看看王小波的文集,他的文章了回憶了他大量當知青時的回憶。王小波貌似是在雲南生產建設兵團插隊,雲南的知青有很多都越境去緬甸支援革命去參加了緬共人民軍,也有很多乾到了緬共的領導階層。

4樓:finger

高默波《高家村——共和國農村生活素描》,農民視角的描述,看完會有自己的見解。–––"我們農村人都覺得他們是另乙個世界的人,他們的到來有點不可思議,而他們離開農村也是必然的,只是遲早的問題。但是一年年過去,他們還在農村呆著,那種不確定似乎就要演變成確定。

他們孩子也越來越農村化,沒人敢說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5樓:迪迪

知青也是良莠不齊,不能簡單的統一評價。有知識肯幹活的必然高看,沒文化淨偷懶的定會鄙視,而大隊根據勞動情況記功分,待遇也有不同。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點子是誰想出來的?

爆個人口。萬一三戰開打,要有人上戰場。不巧三戰不打了。爆出來的人沒派上用場。直到今天,一直也沒派上用場。放在社會上,誰看誰覺得多餘,累贅,礙眼。耽誤經濟發展,耽誤社會進步啊!也蠻可憐的。 Casona 60年代初蘇中交惡,面對中美兩國的敵視,中國內地大搞三線建設,投入幾千億將沿海城市的工業設施移到內...

日韓當年是怎麼應對「民工潮」(農民工進城)問題的?

如果農民不進城,請問城市誰來建設?城市就是農民們建設的,不讓他們進城?另外,國外沒有戶籍制度,自然不存在農民工一說國外人們湧入首都?那就把首都建設得更大,讓更多人享受發展的成果 赤羽白鴉 不妨去了解巴西怎麼解決類似問題的。以及,只要破罐子破摔,不要糧食自給率,被糧食卡了脖子就引頸就戮,很多問題都可以...

喜歡山下智久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jgirl 亞麻是我本命。無論爬牆多久,都會被他美好的肉體 dbq,我太膚淺了 溫柔的心靈以及謙遜 認真 敬業的態度所打動。唯一的不好,就是工作太少了吧個體戶的劣勢,平時不夠看。希望新專銷量高高高! 小理同學 喜歡的時候就是覺得喜歡的太晚了 不過對的人即使時間遲了也是值得的 還有就是希望自己可以老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