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裡的科研與外面的實踐應用脫軌,外面的人不知道大學學者在搞啥,大學學者不了解外面進展到哪種程度了

時間 2021-07-07 00:47:00

1樓:Wine酉飲力

博士科研現在和現實脫節是非常顯著的,新技術,新思路,放在地方,基本不能解決問題。因為你甚至還沒有當地人了解實際情況,沒有針對性。最後結果,往往科研經費大把大把的花掉,而且是為了花掉而花掉。

問題還是解決不了。還是當地人自己用老辦法,傳統思路自己調整。我一直覺得,老祖宗中中國人總是有智慧型,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但卻總是小格局,實用,但不可複製。

現在的科研,可複製,但不實用。中間的過渡可能需要科研體制的改革,可能需要科研機構的改革,還有從科研思路上的改革。回答到這裡可能比較合適。

2樓:Yuwee

答:一定程度上是的。

因為科研的方向是open的,實踐應用要侷限的多,很多時候還要犧牲科研思維的成果。科研轉化應用是乙個漫長的過程。就拿當下如火如荼的疫情研發病毒疫苗來講,排除研發速度,階段都要歷經很久。

因此我大致可以推測該問題的提出者是從事應用傾向性職業或應用性研發或生產領域的人員。

科學研究的open性是取決於它本身具備的思維發散力和植根於這樣的發散力下的不同程度的前瞻性。如果這種前瞻性與當下面臨的問題恰好或者適度的契合,那麼這就叫高效的科研轉化力。也被我們通稱為與社會應用接軌。

然而,有些理論或者少有的部分技術迭代或更新未能被當下社會應用,不是它不現實,而是現實在一定程度上無法「趕」上它。

甚至,包括曾經是錯誤的理論,我們在實踐中應用了很長一段時間,才發現,這個理論需要調整。一旦調整,就是基於實踐性的科研理論結果的創新和優化。被我們當下很多甚至包括高度政治化的觀察者視野所認可的。

無論是哪種,科研對於生產或者應用都是不同維度的Compare或者相提並論。確切地說,大學學者的關注是否和應用關聯,決定了科學研究是否具有強的轉化力。但,科學研究的人歷史上,偉大的idea都是理論邁出了一大步,實踐在拼命地追趕。

即便是像改革開放這樣的政治命題都是如此,民生關注的衣食住行就更不用說了。

現在鼓勵產學研結合是很好的政策,但是理論創新和實踐應用無法一刀切個百分佔比。因為,人是根本。乙個好的科學研究者,他的思維不是由領導者的意志為轉移的。

也就是說,好的科學家,你無法說,他適合做什麼研究。

還是那句話,科研是open的,這是問題的關鍵,而從事科研的人的思想是open的,這是決定的核心要素。

3樓:Knight

看題主應該是搞應用研究的,大學的研究主要是分為兩部分,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不著眼於現在而是幾十年甚至近百年的未來,所以有些天馬行空,但是不搞就會大大拖慢整個行業的前進。而應用研究則是著眼於5到10年後的未來,因為產品的開發也就是這個時間跨度,當然某些領域會快些或者慢些。

而這卻和業界的研發重合,而業界為了領先對手是輕易不會外洩自己的研究方向的。有經驗的導師就會在業界的專利以及共同研究中獲取蛛絲馬跡,但也已經落後了,所以看上去有些不靠譜。不過作為學生不用擔心,打好基礎,在研究中盡量熟悉業界所需要的技能以及理論知識就會為自己的未來鋪好道路的。

4樓:虎背

很正常。因為科研分為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大學主要做基礎研究,市場主要做應用研究,大家做科研的目的完全不同,互相不了解是非常正常的。

科研與實踐脫軌的說法就證實了社會上一部分的人對科研了解幾乎為零,把科學家和工程師混為一談。

大學裡成績優異最後保研的同學真的熱愛科研深造嗎?

Kkkkk 我覺得這個女生是個例吧,我認識身邊很多保研的同學,都是吃了不少苦的,成績是最基本的,除此之外,做了很多課題和比賽,對自己要求很高,目標也很明確。 change 你這麼問,我覺得你是沒經歷過這個或者可能即將要經歷這個。我認為保研是一種對於現實和理想的一種很完美的過渡,當你對現在的就業前景很...

如何評價魯東大學的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

峰行天下 我在當時的數學與資訊學院,數學教育專業學習。當時系樓還在北區,和外國語學院在乙個樓。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趙玉松老師,非常非常敬業!給我們上復變函式和數學分析高階。每次上課都是一種享受,感覺是與大師交流,給我們一種積極向上,求索奮鬥的力量!趙老師那時年紀就不小了,但是為了準備我們的課還是經常熬夜...

如果不從事科研工作,在大學裡學的這些物理化學生物知識在未來人生中有什麼用處?

胖罐 學了十多年生物,整天轉殖基因敲除啥的,生活中根本用不上。但是讓我特別受益匪淺的就是十幾年的理工科學習培養了我嚴謹的邏輯思維,生活中遇到事情如何解決處理這個事情,包括我現在試圖開創另外乙個新的職業生涯,這種邏輯分析思維能力在一開始給了我極大的幫助。就像自己開始乙個新的科研課題一樣,目的是什麼,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