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的主觀觀點是如何為藝術領域的知識作出貢獻的呢?

時間 2021-06-02 09:41:55

1樓:

主觀觀點完全包含在最終呈現的藝術文字裡,文字所包含的經驗、知識、技術在何種程度上構成對群體普遍經驗的針對性,就是知識貢獻的所在。新知識是可以邏輯嵌入既有知識系統的,能為群體普遍經驗提供某種指向,擴寬群體視野,引發新的秩序或對其進行優化;所以藝術文字的針對性就是邏輯針對性。

藝術家從個體經驗出發高度概括群體經驗,主要是通過統覺直觀方式;如果群體是處在政治文化強約束狀態,也可以通過理性歸納來完成;出於對理性有限性的認知,理性歸納的結果同時需要適應於個體經驗基礎;另一方面,統覺直觀也需要經過理性的觀照。只有這樣的藝術文字才能完成藝術家的主觀觀點對藝術領域的知識貢獻。

藝術呈現的過程會有一種粘結的文字不一定可描述的東西,只有專業人員(藝術家、批評家)才能觀察和理解到;它在最終呈現為文字時能提供一種異質性,這是真正關乎藝術知識的,是知識貢獻的可能性所在。

2樓:楊逸之

其實說白了,是個人的「主觀體驗/感受/經驗/觀點」如何進入公共領域成為「公共知識」的問題。

由於人類整體上並不存在乙個單一的「集體意識」,所以,不單單是藝術領域,其他領域的公共知識其實都是通過個體進行的。這裡存在兩個問題1.個體經驗如何進入公共領域 2 不同的經驗、觀點如何在這個公共領域中達成共識,成為被普遍承認的可靠「知識」。

那麼,是什麼扮演了從個體經驗到公共領域之間橋梁的作用呢?是語言和媒介。如果我們稍微擴大化這個「語言」的概念,那麼可以說,藝術家也正是通過藝術語言進行表達,傳遞自己的內在體驗而盡量讓他人理解的。

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個體經驗獲得公共性的過程。

接下來的問題是,這種公共資訊如何成為穩定的知識?在科研領域,其實就是整個學術共同體作為衡量者,整個過程中有乙個穩定的機制保障這一點;在藝術領域,那麼這就依賴整個「藝術世界」這個系統的運作了。是各個參與主體(如藝術家、批評家、觀眾、理論家、拍賣商人等等)長時間的相互鬥爭妥協、慢慢形成的。

《交往行為理論》豆瓣評分:8.2(163人評分)

spatch/book/1000144

spatch/book/1009891

3樓:

回答的都不對題,題主的問題很容易,作品雖然一般是藝術家感性與主觀的表達(也有理性的表達,比如康定斯基),它們所產生的理性知識也就是藝術理論依據,這個一般要靠乙個藝術流派來形成的。比如乙個畫家畫了一件感性作品,它需要一批相似風格和主張的藝術家形成乙個集體,然後構成乙個流派,通過這個藝術流派對社會產生影響,這個影響足夠大,就會有批評家來批評,批評家的文章多了,他們以文字理論的方式把藝術家的作品梳理出乙個系統的客觀知識,包括藝術家的作畫規律啊,是是什麼畫派的繼承創新啊,有了這個之後,藝術作品與知識就產生了。他們也不是在創造了乙個什麼理論,藝術家都是吸收前乙個畫派進行的改革,所以整個美術史系統都是有根據的,互相影響的。

4樓:must-funk

對比與統一,節奏與韻律,變化與均衡

從這個角度出發,只要藝術作品滿足這些法則,它就算是表現輪子在藝術手法上也是必須被認可的,只是在社會人文的角度這種作品必須被摒棄

藝術所傳遞的內容與「藝術的客觀知識」是兩回事,槍與子彈的關係。藝術生每天學的專業課與歷史政治無關,廣電領導也不會要求藝術院校畢業

如何看待 藝術的本質是數學 這一觀點?

馬高賢 數學的本質是什麼。藝術的本質又是什麼。藝術至今都沒有定義何為藝術,如何可以定義藝術的本質是數學?任何事物都是發展和變化的,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只有一直在變化的真理。 數學很霸道,涵蓋的範圍太廣了 傳統的分析倒數幾何到什麼紐結魔方數獨,實際上連數學的定義都還不明確呢 不過一般納入數學這個...

你是如何為人處世的?

我啊,因人而異,不同的人不同的相處方法,但是不論多親近的人都留有一點點距離,保證對每乙個人都是用心相處真心對待,談不上以德報怨,就是忘性大,矛盾什麼的過倆天就忘記了,所以大家都說我脾氣好,性格好。開朗,和每個人都能聊到一起,朋友很多 其實本人並不贊同,個人覺得很多人不喜歡我,我也不怎麼會說話,興奮起...

如何理解文學是時間的藝術,繪畫是空間的藝術,園林是時空的藝術?

花開眼前 簡答之 文字的敘事性,用以貫穿時間 繪畫 這裡指西畫 擷取某乙個固定的時刻,描繪出相應的圖景,將三維空間描繪在二維圖面上。立體派畫作也有時間特徵,但不具有敘事性。園林用遊覽欣賞的形式向人展開,人不能一目而盡,每一角度位置的變化即是乙個空間畫面。乙個完整的遊覽過程亦非用蒙太奇方式將特定畫面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