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認同,善良來自敬畏之心?

時間 2021-06-01 08:05:22

1樓:doingdingdong

《濟公》中有一集,瘤子移到惡人脖子上,做好事就變小,做壞事就會變大,那個瘤子就像是計量約束器。那集結尾又是什麼樣呢,相信看過的都記得,在瘤子變小後,惡人重新作惡一把推到賣花女,瘤子瞬間長到18斤。

現實生活中,沒有瘤子計量器去直觀的計算量測,善良出於本心的有,出於敬畏的也有,但無論哪種,相信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把尺子。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還是要有希望不是?!

2樓:湖北洋蔥

我認為是有道理的,這個問題與「善良不是人的天性嗎?」有點類似,我是這樣回答的:

我不這麼認為。古語云,人之初,性本善,亦有雲性本惡,我覺得後者更合理。還沒有形成思想的小孩的本能是獲取,即使後面形成了簡單思維,表現出來的善更多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回報,比如食物或者父母家人朋友的愛,也正是這些社會交往,包括不斷的學習,不僅是書本知識,讓更多的人明白善才是被社會認可的,才能更好的生存,迫使更多的人向善。

所以善不是天性,噁才是,只是個體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生存不得不抑制惡的一面,表現出善的一面,並且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會形成一種習慣,成為乙個善良的人!

也就是因為在社會活動中發現需要有敬畏之心,不能為所欲為,才形成了善良。願你我都有敬畏之心,成為乙個善良的人!

3樓:四氫扶男

我並不認為善良源自敬畏,善良應該是一種同情,或者是責任與擔當的體現,應是源於內心的最本真的想法,而若源自敬畏,則多了幾分目的性,或為畏懼,亦或其他,便少了一些真誠。

4樓:Elsa

說實話我也不太清楚所謂的敬畏之心指的是什麼我在路上看到懷孕的流浪狗會把自己的早飯雞蛋剝給它吃看到滿目瘡痍的老人坐在地上賣菜會把她的菜全部給買走(本來賣的就不多)曾經關係很好的閨蜜即使中傷我我也不會罵回去而是默默疏離我倒是沒感覺到這是否是出於敬畏之心,只是看到了就想出乙份自己的微薄力量

5樓:豆了了

認同,善良是選擇也是智慧型,一種長期的權衡利弊爭的是千秋,不會因一時之快而選擇做惡。要知道釋放人的天性是很順暢的一種感覺,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或者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這些是只爭一時,抱有僥倖心理。

6樓:隨遇而安入我心

不是的,這本質上不是同一件事情。善良是本性如此,同理心很強,很理解同情,本性驅使去做善良的事情,不做心裡會愧疚,會難過,會後悔沒幫助別人。

7樓:小兮

是的。我自認為是個善良軟糯的人,但是有些善良會讓我覺得自己是個白蓮花,明明是壞人,但是被整得很慘的時候還是會下意識說保佑結束他的痛苦,心狠不起來,真真是也是大弱點,不過心存敬畏是好事。

8樓:橘子巧克力

不認同,善良在不同人的眼裡有不同的理解,敬畏在不同的人眼裡有不同的理解,何況兩個詞放在一起,那理解的方面就更多了!惡人會做一些別人眼裡的善事,善人也可能做了別人眼裡的惡事,所以有敬畏之心不一定善良

9樓:Doyou

我覺得題主這個題目可以拿去作為辯論賽的論題,感覺已經達到了另乙個境界,哈哈哈。

善良是發自本心,敬重,畏懼,我覺得那更像是一種順從,而並非發自本心

10樓:蛛絲馬

一家之言,個人認同善良來自於敬畏之心,來自於對生命的敬畏。

什麼是敬畏之心,敬就是你知道什麼是最好的,你會去追尋它;畏就是你知道什麼是不好的,你應該遠離它。而敬畏之心如何而來,白岩松說,你讀書久了,你就會信一些東西,會有一顆敬畏之心。

而敬畏之心表現在哪兒,表現在對自然萬物,對生活,心懷敬重,持以畏懼。

敬畏生命,敬畏別的生命,自己的生命,所有人的生命,我們就能發現每乙個生命背後牽連的諸多美好和悲傷,我們也就不會去變得無情、冷酷、麻木不仁。

同樣,我們敬畏自然、敬畏職責、敬畏歷史、敬畏生活......這樣來講,敬畏之心就是善良之心、惻隱之心、信仰之心。

有了敬畏之心,我們就會變得濃情,感性,我們會善待一切,關愛一切,溫暖一切。這大概就是我們所說的善吧!

11樓:時光之長

敬畏之心能夠讓我們正視且尊重生命,而善良可能是因為愛。

敬畏之心能夠讓這個人在別人眼中更友善,但善良更應該是發自心底的吧。

與其說是敬畏之心,不如說是因為感受過愛、擁有過愛才使得善良從乙個人的心底生長出來。

因敬畏而表現出的善,始終是外在的束縛所致,不是內心的真實,只能稱之為偽善。

12樓:ccccccccz

認同我們沒法在社會裡活成自己最初的樣子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守得住善良,他們的善良又有多少真心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吧

就比如找工作面試

面試途中撿個紙屑丟個空瓶的故事大家應該也都知道吧那麼如果你去面試

你看到地上有紙屑空瓶,會撿嗎

當然會,因為那些故事教會你這些隨機散落的小事件都可能是你的機遇所以說無利不起早

那你的善良,你做的這一件可愛的小事

難道不是因為敬畏嗎

其實你只是怕得不到那份工作,你只是在運用乙個眾人皆知的手段去應付乙個有成功案例的場合而已

其實你平時走路根本不會注意到這些角角落落有沒有紙屑善良就像菟絲花

沒點依附的東西

怎麼活的下去呢

13樓:這世界冷冰冰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最初的本性,而敬畏之心是一種態度,是後天被灌輸的理念!敬畏之心是可以選擇的,而善良是乙個人根深蒂固的品質!

14樓:

認同,在我的理解裡,善良就是來自對生命的敬畏。

我敬畏生命,所以我對人類抱以善意。

我敬畏生命,所以我對弱小抱以善意。

我敬畏生命,所以我對強大抱以善意。

我敬畏生命,所以我對自然抱以善意。

人如果沒有敬畏——

我想不到如果人類對生命失去了敬畏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15樓:李明

善良是一種舒適之心,身心靈是統一的,當你利他被感恩的時候,你的身體都會分泌很多美好的激素的。當你充滿仇恨的時候,你的身體會分泌很多破壞性的激素。很多疾病都是情緒引起的。

16樓:生活我就呵呵噠

認同善良體諒同情所有的共情最初都來自畏懼與恐懼因為畏懼所以迴避所以維持平靜的表象所以敬

所以向善是因為知曉惡的恐怖知曉後果

因為我深知黑夜有多恐懼,所以我勸你要更愛Sunny

17樓:李青山

不完全認同。行善原因有很多,可能因為敬畏之心 ,也可能僅僅是力所能及,或者是把善良當成信條。而善良如何能在人與人之間傳遞歸圈,可能敬畏之心會起到很大作用。

我認為最佳的是,因為你善待他人,他人感受到被善待的好處,從而也善待別人,這樣,善良就會傳遞、迴圈。

18樓:讓卿

不認同,唔,這個問題的意思是因為有心存敬畏之心所以才善良嗎?我個人認為,善良是對他人對這世間有生命亦或無生命的美好事物的尊重,且帶有同理心去看待,至於敬畏之心,我對大自然的一切保有敬畏之心,對人沒有

19樓:將迂

善良是主觀的,這就意味著是隨意的,它可以被隨意界定

如果我給了乞丐100塊錢,那是否又是因為我敬畏他?

難不成我看見他乞討,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我就肅然起敬:「這才是乙個人該有的樣子!」然後心甘情願地給了他100塊錢?

別扯了,可能嗎?

又是否因為他敬畏我?

看見他閃爍這敬畏的眼睛盯著我腳上的破耐克和身上的假阿迪,我就得給他100塊錢?

就因為這點虛榮,我為什麼不用這100塊錢去看場電影吃頓好的?

別幼稚了,現實嗎?

主觀的實物都容易被過度解讀,我一時興起,心情好,開心了,就給了乞丐100塊錢,這就是因為敬畏嗎?

善良就是這麼隨意

敬畏只是對這種主觀的,難以猜測的,沒有緣由的行為體系安上的乙個名頭,讓受益者名正言順,或者心安理得。

反正只要心裡舒坦了,還管他敬不敬畏

他敬畏我和我敬畏他與我今天晚上吃什麼又有什麼關係?

我是吃別人施捨我的,軟飯真香!

還是我施捨了別人心情倍兒棒,吃嘛嘛香!

又和敬畏扯個毛線關係。

20樓:小生有禮啦

善良是否來自敬畏之心???

我認同一半,為什麼這麼說呢!

善良,老子的道德經裡說到人之初,性本善。那麼可以說善良本來就是乙個人所具備的乙個天性,人生下來就有了善良,可是剛剛出生那懂什麼叫敬畏呢!可是人們開始長大,年齡的增長就有那麼一部分人就開始變了有很多的因素,比如家庭,學校,社會等等改變了他們從善良變成粗暴。

其實這些東西也不是他們所願意的,可是身邊的環境影響了他們可能是家庭的不和睦在心裡留下來了陰影導致他們的改變。不過依然有那麼一些人沒有被改變,他們天真無邪,善良積極向上,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沒有改變他們的本心。同時他們也有著對一切生物敬畏之心,保證他們的善良不會迷失方向。

所以啊!我本人覺得善良真正的來自自己。

21樓:有點小困惑

我更願意相信善良來自天性。

敬畏的話,有敬卻還要畏,我的理解是怕和忌憚。我希望善良的人是自由而快樂的,我也相信真正善良的人是自由而快樂的,當善良是乙個人渾然天成的品質,當然不必拐到畏懼上去轉個彎。

我覺得不作惡是來自敬畏之心,而不作惡不一定就是善良。

22樓:

善良不是一件易事,感情之善良仍是習氣,不過是好的習氣。到了性情之善良,才是真善良。正如三字經所言: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本性本善,這個善是性情之善,非感情之善,換句話說:性本善之善非善惡兩邊之善,而是離善惡兩邊之善。

這是隨俗用個善字來形容,如果意譯的話,這個善是讚嘆人之本性,歌頌人之本性,多麼美好,多麼偉大。

從本性這個層面說,不只是人,一切眾生,包括一切動物、植物、礦物,山河大地,宇宙萬物,均是本性本善,值得讚美和歌頌。但人是本性作主嗎?很少人能讓本性作主,大多數人均是習性作主,因此才引發孟子和旬子的千年之辯:

性善還是性惡的問題。特別注意,這個性不是本性,而是說的習性,也即是我們常說的人性。

習性的善惡問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還是來看三字經怎麼說的:習相遠。

上面說了一切眾生的本性都是相近的,所謂【性相近】,佛法說得更圓滿: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都是從本性、性德上而言,一切眾生平等無二。

然而【習相遠】,習氣卻人人不同,相差很大。

為何習相遠呢?因為每個人出生背景不同,所受教育、接觸環境均不同,人生經歷更是不同,儒家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人人之習性大相徑庭。怎麼辦呢?

三字經如是言: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假如後天沒有接受聖賢教育,所謂【苟不教】,那就【性乃遷】了,這裡的性已經是習性了,人的習性隨著外境開始變化了。

因為每個人受外部環境的影響,所以個個習慣不同、習氣不同、習性不同。但是你要說某個人完全是壞習氣作主,用俗話說是個徹徹底底的惡人,你找不到;要說乙個人完全是好習氣作主,用俗話說是個徹頭徹尾的好人,你還是找不到。因為只要是習氣作主,人都是好壞參半,假如好的大於壞的,我們說這人是個善人;假如壞大於好,我們說這人是惡人。

因此孟子和旬子之性善性惡之爭,都對都不對,說都對,是因為都只說對了一半;說不對,是因為都沒說全面。所以孟子只是亞聖,孔子才是至聖,所謂:性相近,習相遠。

這才是至聖先師孔子的結論。

說了這麼多,孟子、旬子落在了善惡兩邊,而孔子已經不住善惡,佛法就不只不住兩邊,連中道也不存,這是佛法之大之深之難處。

最後回到問題本身,善良是因為敬畏嗎?本性之善,不是。習性之善,其因有三:

第一知恥心;第二敬畏心;第三勇猛精進心。孔夫子如是言: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而上面三點原因源自《了凡四訓》之第二訓【改過之法】中,非主觀臆想,正是夫子在《論語》中所言:思之無益,不如學也。

是否認同「存在即合理」

emmani 我覺得 存在 說明 合理 但是是需要有時間限制的。存在是狀態詞,合理是判斷詞。存在說明這件事情是有前因後果,在產生的那一瞬間是合理的。但是並不代表它就應該維持狀態,換句話說存在的不代表在某個時間段 過去 現在或者將來 就是對的,應當存續的。 光速飛翔 反推,如果不合理,為什麼會存在?乙...

你是否認同「及時行樂」這種生活方式?為什麼?

派熊2 我覺得快樂,跟金錢,愛情等,人生必需品 是同樣性質的。就是每個人都想要金錢,想要愛情,但絕對不是每個人,都精於賺錢,精於求得愛情,也未必每個人會理性思考金錢問題和愛情問題的。首先最基本的問題,就是沒有分類,沒有將快樂分類,沒有將金錢分類,沒有將愛情分類。不是每種錢都應去賺的,有些錢是不應羨慕...

女權主義者是否認同lady first等所謂展現紳士風度的行為?

乙個禮儀性的東西,有它不多,沒它不少。婦女真正的 根子上的權益是勞動權。本人女,覺得lady first沒什麼意思。從小東北長大,就沒聽說過什麼禮讓婦女。然而東北是國內男女平權狀態最先進的地區之一。老爺們除了打女人會被鄙視之外,和女人協力合作也罷,勢均力敵也罷,吵鬧爭鬥也罷,撕破臉皮也罷,這些事和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