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 的概念該如何界定?是否只是被純粹建構出來的?

時間 2021-05-31 06:16:53

1樓:

凡一概念,或者一思想,只要安身立命,就不存在真偽。它只是在進入現實的時候,是否與現實契合,可以成為有效反映歷史、時代、現實的概念,還是無效反映歷史、時代、現實的概念。

後現代主義是作為對現代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出現的,是作為反現代主義的現代主義出現的。所以,它是乙個歷史概念,不存在真偽。

只是,如何認識後現代主義,認識全球化之下的現代主義,和認識後現代的人所在國家和現實需求的後現代,是有各自不同的。

所以,概念的有效無效,關鍵在於人,對於具體的人、人群、族群、民族、國家、大洲、地域、東方西方是否有現實價值。

2樓:sad frog

「正宗」好涼茶

中國「新」搖滾

「校園風」民謠

「你值得擁有」

「大自然的搬運工」

「你旺我旺大家旺」

一樣都是營銷的噱頭沒味道.

3樓:寶寶

後現代把什麼都解構了,一如洋蔥一樣一層一層被撥開,卻發現沒有核心。

只顧challenge和criticize,沒有建構。

薩義德,homi Bhabha,斯皮瓦克,這後現代主義中聖三位一體的學者,全部並非出身傳統的西方社會,而分別是來自耶路撒冷、印度。雖然在西方名校接受的高等教育,但一種the others(異族)的身份其實使他們對西方為主導的現代主義有更深刻的認識,而不是像西方長大的傳統白人學者一樣更傾向西方制度的優越性(平等民主自由)。總而言之,跨文化的經驗對個人觀念是有著強烈影響的。

其實我覺得後現代主義者不一定會幸福,因為活得不幸才容易對社會有更深刻地認識。

各種各樣的批判,很容易讓人陷入價值觀的混沌中。

所以信仰才會如此流行?

4樓:

如果說是哲學和社會學上的後現代 ,根據《後現代精神》和利奧塔的一些思想,後現代主義本身不是乙個時間概念,而是對現代精神的一種批判和反思。當然本身後現代這個概念就難以下定義,學術界本身對這個就存在很多分歧

5樓:

題主請先閱讀美學領域的學術文獻好麼。

「後現代」的「後」,和「後搖滾」的「後」,是一樣的,意指:對立。所以,要想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後現代,首先,需要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現代。

如果「後現代」是乙個偽概念,那麼,「現代」也是乙個偽概念咯?

「後現代」其實並沒有像很多人認為的那樣,遙不可及,或者,裝逼。

舉個簡單的例子:「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

這是一句典型的後現代風格流行語。

專業解讀:「後現代」,其特徵之一是「時空觀的重組」——歷史讓位於當下,現代主義的一切鄉愁情結被迫讓位於後現代主義的即時狂歡

略加藻飾:蘭桂坊不懂什麼是「後現代」,可它的燈紅酒綠確是透支著城市的鄉愁。在迷幻而疏離的頹靡夜色中,人們徹夜歡歌與縱飲。

(先碼一爪,抽空系統講解「後現代」。。。)

「現代性」「後現代」是什麼範疇的概念?

現代性 modernity 是最廣義的社會學概念,指17世紀以來 從西歐開始的發生在社會各領域的諸變化,到如今有擴張至全球每乙個角落的趨勢。說它是哲學概念也不錯,因為社會學創立伊始,涂爾幹就認為這門學科的任務是用自然科學方法解決哲學問題,而更早的馬克思的社會理論乾脆是在哲學層面上提出的,後者至今對歐...

從邏輯上說,同性戀這一概念該如何界定?

那麼如果乙個男的,她內心覺得自己是個女生,同時她又喜歡女生的話,那她算異性戀還是同性戀?想去判斷同性戀 異性戀的話,肯定得考慮心理性別 或者說其他一些外在看不出的性別 具體是以生理性別為基準,還是以心理性別為基準,就看你自己咋看了。如果乙個男的,她覺得當女生更有歸屬感,且她喜歡女生的話,那我會認可她...

如何評價後現代主義建築大師文丘里所說的 少就是乏味 ,和密斯的少就是多的關係?

劍與浮生 互為辯證關係,這裡的 less 其實分別指向了不同的語境,簡單講就是密斯的少是相對於繁瑣,而文丘里所批判的less是相對於思考,即空洞的反義詞。 要看各自的時代背景。密斯是現代主義大師,在那之前建築盛行的是新古典主義。在此背景下,他提出的 less is more 是極具創新精神的。剛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