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紀之前求學或者從商以救亡圖存的人對國家的忠誠感來自何處?

時間 2021-05-30 08:13:02

1樓:甫志高

十九世紀哪有幾個海龜?個人身份留學的像容閎之流,數量極少,除了容還聽說過誰?

官派留學英法學海軍和造船的,官派美國的幼童,總體數量也不多,都是體制內的人。朝廷派他們出去學習,他們回來為朝廷效力,還是個出仕食祿的關係,對國家忠誠屬於遵循傳統道德。

大規模的外出留學(一年幾千上萬的規模在當時就算很大了),本身就是清末新政的結果。清末新政我們知道始於光緒二十六年臘月初十的變法上諭,也就是2023年1月29日的事情了。

這就已經是二十世紀了。

2樓:趙曉曉

彼時的文化氛圍此時的我們理解不了,就如同我們理解不了現在中東的極端信仰的宗教徒的捨生忘死。在中國當時的時刻,需要那樣的氛圍,自然社會會激勵那樣的行為成為主流。。我們的前人也是有過在艱難處境下追求詩和遠方的美好經歷的,為了自己的信仰而奮不顧身的。

3樓:野狸狐下面

20世紀以前,有沒有民族觀念?

有,華夷之辨這麼多年,漢人是漢人,滿人是滿人,歷史上匈奴是民族,鮮卑也是民族,何來的只有氏親關係。自我民族歸屬感,起碼漢朝以後就不再是模糊的問題。

20世紀以前沒有國家觀念?

那檀淵之盟是兩個社團簽訂的嗎?疆域劃分,外交禮節都是有的。只是說與現代國家觀念區別,弱化了古代的國家體現。

朝貢體系也沒有拋棄自身的疆域認定,最親的北韓,好歹也沒有往這個屬國派縣令吧。

既然古典的國家觀念,民族觀念都有。救國圖存,留名青史,乃至報效君父,都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的人的追求。沒毛病。

4樓:王止修

看問題描述,說實話,感覺挺混亂的,好像是被「民族」、「國家」、「民族國家」這類西方話語概念繞進去出不來了

民族國家是在歐洲特定政治歷史條件下,基於民眾共同的身份、文化、心理等認同感形成的政治實體。民族國家是歐洲歷史發展軌跡下誕生的事物

中國從古到今也不是民族國家,但這不代表中國沒有政治實體,中中國人沒有共同的身份認同和文化心理認同。恰恰相反,中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感遠高於同時期歐洲,所以中國能夠大一統。

所以,救亡圖存的志士們為的是中國這個身份認同的共同體,而中國不是民族國家。

5樓:

這個問題好滑稽

分析句子主幹

「國家概念出現之前……有沒有國家觀念……?」

?????

好像是個自問自答的問題

不明覺厲

因吹斯聽

正式回答的話

那就是國家的出現

和人們心中國家概念的形成

都是有乙個過程的

二者互為因果相互成就伴隨出現

如何評價《二十世紀少年》這部漫畫?

風鷹 這是我看過的最神奇的漫畫,沒有之一。整個故事是懸念故事,但這個懸念被放在了無數瑣碎的日常中,並且分散到兩個不同的時間線。似乎講的是乙個童年回憶的故事,又似乎是在講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故事,又似乎是在講拯救世界的故事。每乙個故事似乎都難說精彩,特別是拯救世界的部分,實際上頗不合理,但融入到三條線...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都有哪些?

個人偏見,從整體上來看 海德格爾 維根斯坦 胡塞爾 福柯 蒯因 克里普克 劉易斯.如果是針對某個具體領域,就要考慮其他人了,但無論如何,海德格爾和維根斯坦是不可忽視的。 這個問題比較容易引起爭論,得看回答的人是什麼學科背景了,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回答挺有道理,在我看來,總體上Continental哲學...

從二十世紀開始至今世界上的主要語言各自發生了哪些變化?

瓠樽 一 經過半個世紀的國語運動,終於確立了北京音 以讀書音為主 的普通話 國語標準音地位,到20世紀50年代後,不要求標準發音的藍青官話地位迅速下降。二 經過白話文運動,確立了以古代白話文的詞彙 語法表達為基礎,吸收文言文 外語 尤其是日語 英語 俄語 中詞彙 語法的新式白話文,且反映在了口語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