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究竟講不講「誠信」?

時間 2021-05-11 20:29:11

1樓:chenc

很多深層次的問題,多想一想,大抵都會回到乙個終極問題:目的是什麼?

如果分不清什麼是目的什麼是手段,見識就很難提高。

誠信是目的嗎?不是,誠信只是手段。

那麼儒家的目的是什麼?這才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2樓:璠璠

文言文不及格。

誠信是心之以誠,行之以信。

這個和言必信,行必果,有啥關係?

兩個事情呀!你搞到一起說。非說孔孟不講誠信。這是什麼文化程度?

3樓:繽紛心情

我不從儒家到底是否誠信的角度去單一的回答這個問題,而是要把思維稍微的提公升一下。

首先,儒家思想的特點就是把自身拔得很高,要求父慈子孝,要求誠信,要求各種美好的東西,甚至要求大家去當聖人。

法家強調性本惡,覺得人沒有嚴刑峻法就不行。

道家有些超脫,和世俗關係不明顯。

你想一想,哪一種思想會更容易讓人覺得虛偽?

比如你一直說自己要做乙個好人,別人也都聽到了。

你能保證自己一輩子一點私心都沒有嗎?只要你有了一點道德瑕疵,別人就可能會說:他不是說自己要怎樣嘛,我早就知道是假的了,你看今天不就……

儒家是乙個特別講道德的一種思想,所以就很不容易遵守!

所以這就像完美,我們真的是做不到,但總是應該去追求的。

和其他思想比較,這也是很有意思的乙個現象。現在的很多惡人,比如魏忠賢,到是有很多人為他翻案。

但歷史上乙個有名的好人,反倒總是有人去挖掘他的黑幕,比如他小時候竟然說過慌!一下子就能把他從天堂拉到地獄。

其次,就是乙個思想成了乙個社會主流的時候,它必然大量擴張,吸收進大量的人。而這些人的素質,就能反映這個思想真正的本質嗎?

比如古代法家的時候,有沒有貪腐?

後來有一段來了道家,有沒有貪腐?

儒家呢?有沒有貪腐?

現在呢?有沒有?

你能說貪腐是哪個思想的產物嗎?

佛教還要求不殺生呢,難道就沒有僧人作奸犯科?

這也是很多思想的最大問題。

你說它能為了純潔性就放棄成為核心思想嗎?

但成了核心思想後,它可以影響社會,但社會反過來也能影響它。

更何況,他是統治者信奉的意識形態,這就更麻煩。

因為你要真的想去管理乙個國家,就不可能單純的持有一種思想,而是什麼有用就用什麼。

政治本身就不可能徹底的誠信!

那你可能要說,這根本做不到,還要說,這不就是虛偽嗎!

這個就要你怎麼去理解了。這個社會不可能完全美好,但我們就沒有去追求美好的權利嗎?

這個社會能不能完全平等?不能!那是不是就不去追求平等呢?

人可能全是幸福嗎?不能!那是不是就不應該去追求幸福呢?

你為什麼不去從另乙個角度去看一看問題呢?

最後,儒家思想本身,至少從他們的著作來看,他們是追誠信的,也是尊敬誠信之人的。

至於那些儒生是不是誠信,那些信奉它的帝王和士大夫是不是誠信,甚至那些儒家大哲們是不是誠信,都並不能說明這個思想本身是不是誠信。

你自己沒按人家說的做,這應該怪你呢?還是應該怪人家呢?

4樓:itwindgo

儒家自然是不講誠信的。這裡的「不講誠信」,說的是他們不重視誠信,常常言而無信,也看不上講誠信的人,認為誠信低階,講誠信的人low b。

孔子和孟子都「」看不上」誠信,說過「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這種話。儒家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孔子去衛國發誓破誓就是很好的例子。

儒家覺得自己很高階。仁義所在,其他都可以放一邊。仁義勝過誠信。和道家看不上儒家類似。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型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儒家覺得仁義勝過誠信,有乙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儒家認為自己是仁義的,既然仁義在自己身上,那麼心情不爽的時候,想怎麼毀約就毀約,想怎麼反悔就反悔,只要自己活的久,最後還可以修飾一下。仁義最終會變成「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在我看來,仁不過是偏愛的代名詞,自私的變體,仁是父子家天下,基於血緣的。義是仁的擴充套件,不講道理,重點講兄弟,情投意合,就和梁山一樣,兄弟情好,就可以壞事做盡。

聖人是不完美的,儒家也是不完美的,雖然號稱光照萬古,但是也創造了無數的陰暗,而不誠信,就是其中儒家的陰暗面之一。

5樓:七月的紫色貝殼

不止儒家,全世界各個流派思想都講誠信,誠信做為乙個全世界通用的美德,絕對會光明正大的寫在公案教典至上,然而,在巨大的利益與危機面前,這些教化文明的三美五好,都會拋在腦後,無論個體還是集體。例子就不舉了!

但是,你說的儒家講不講,這句話就值得玩味了,你說的儒家指的是誰,我第一段說的是儒家的典籍,典籍是講的!要是說人,那這個人指的是誰,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儒家的學生?

信奉儒家的君主?被儒家教化的人民?這些人講不講誠信,你心裡應該有數吧!

6樓:非衣二公子

講不講誠信先另說,我說兩點其他的。

首先什麼是儒家。

儒家是由孔孟荀,董仲舒,程朱陸王等一系列人構成,他們的思想有不同的方面,同時也有相同之處。因為他們相同,所以都屬於儒家範疇,因為他們不同,所以他們每個人也都自成一派。

儒家的核心在於兩點:個人道德和社會秩序。或者說是一點,因為要讓社會有秩序,所以要提公升人的道德水準。

這是孔孟荀等人的相同之處。他們的不同之處還有好多,在這裡就不一一枚舉了。所以我說了這麼多,是不是感覺像白馬非馬。

換言之,孔子,孟子,朱熹,他們每個人都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卻都不能代表儒家整體。

第二,應該怎樣讀書?

孔子:言必信,行必果,你就是認死理的乙個人。

孟子:說出的話不用非得誠信,做的事不用非去討結果,符合道義就好!

朱熹:誠信很重要!

其實這三點並不矛盾。孔子孟子從來沒有說誠信不重要,朱熹也不是告訴你人要死教條。孔孟不反對誠信,孔孟反對的是「必」,「必」代表什麼——不變通,認準了乙個道理就沒完沒了。

這樣的人我們給他起乙個名字,叫「腐儒」。

但是變通這倆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很難,它就像塗了潤滑油的國境線,一不小心就過界了。有些人打著變通的名號,幹著蠅營狗苟的事情,毫無操守可言,我們也可以把這種人起乙個名號,叫「賊人」!

無論是「腐儒」還是「賊人」,其實都是正經儒家所討厭的,但是中國古代也好,現代也好,不正經的人太多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概念是非常適用的。

所以你這麼去想,儒家到底講不講誠信呢?這個問題就不重要了,誠信很重要,但總有一些東西比誠信更重要。

7樓:愚不追日

沒有哪乙個大人物希望

在公共場合

以及他們想發出來傳播的文化是以不好的姿態出現吧?

儒家肯定「講」誠信。

至於是不是真的守,那就得看膝蓋怎麼個跪法了。

8樓:鹽選推薦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是孔子關於誠信問題的乙個告誡,意思是乙個人如果不講信用,就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麼了,在這句話下孔子還用了乙個比喻,說乙個人要是真不講信用,就像一輛車,沒有了轅端跟橫木連線處的插銷,這車根本就拉不動,還讓它怎麼走呢。人都是生活在社會中的,每個正常人都必須跟其他人溝通,跟其他人交際,而有益有效的溝通,都應該以人的一種美德來保障,這就是誠信,所以孔子對誠信才這樣重視。

而在中國的先秦古書中,還記錄了乙個孔子的學生曾子以誠信來對孩子言傳身教的著名故事。說有一天曾子的太太到市場上去,她的兒子一邊哭一邊跟著,妨礙了他媽媽幹正事,媽媽就哄他說,好孩子快回家,等媽媽回來殺了豬給你吃肉。孩子一聽就回家了。

當曾子的太太從市場上回來,看到曾子正帶著豬要殺,那時一頭豬是很值錢的,一般人不容易吃到豬肉,太太就阻止說,我剛才只是哄哄孩子的,曾子說跟孩子是不能開這樣的玩笑的,他們智識未開,不懂事,是聽從父母的教導,跟著父母來學做人的。

今天你騙了他,這就給他提供了乙個行騙的榜樣,而你做媽媽的今天騙了他,他從此不再相信你,你也就沒有辦法再教他怎麼做人了,所以曾子和太太達成共識,真把豬殺了給孩子吃。這個故事傳得很廣,說明了人們推崇這樣的榜樣,說明了人們對誠信的嚮往。當然同時也說明了,誠信並不是所有人都具備了的品德。

9樓:徐曉軼

之前曾答過乙個關於信的問題: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是小信,那什麼是大信?

針對題主所問,上面這個回答中有講到:

信在某些情況下就成了手段,而非價值目的

這是因為,傳統中國不是當下的法治原則,而是高密度的熟人社會,一方面都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親朋,一方面則是流動性非常低,所以壓倒性的問題不是對錯,而是是非。

所以傳統中國首先是息爭,盡最大可能的維持人際的平和,這種情況下,兩人之間的承諾,放到七勾八連的熟人環境下就未必能得以兌現。比如,兩家合作做生意,開始就是兩家的大兒子參與,各出了一半,沒想到生意做大了,而其他人連飯都吃不上了,所以都想來參與了,但一家只有兩個兒子,一家有八個兒子,還能對半平分嗎?!

這個例子用今天的眼光看,問題多多,但在傳統中國就是現實,無可避免的現實。

所以呢,就題主所問,信作為人際對沖不確定性風險的必要措施,所以儒學當然主張,但信在儒學不是核心價值,而是由義統轄,義者宜也,即要根據社會治理的需要進行適時的調整。

既然今天,現代中國的社會治理原則是規則最大、誠信為本,那義者宜也,信自然就是如我在上面的回答中所說的了:

言必信,君子也。即:做了承諾就必須努力去做,做不到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10樓:王止修

現代人講的「誠信」,在先聖眼中僅是一種低段位的道德,類似於不隨地吐痰,不說髒話罷了。

儒家講求君子之道,僅僅乙個「言必信,行必果」是遠遠不足的。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符合道義的誠信才有意義。比如:乙個人承諾要去販毒,結果幡然醒悟,沒去販毒。他是道德還是不道德? 當然是道德的,這就是義大於信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知其不可而為之,是孔子的偉大之處。君子之道,有所不為,有所必為。但問該與不該,不管成與不成。所謂行必果,就是只做後果符合預期的事情,這就難免孔子稱其小人了。

綜上所述,儒家並不強調現代意義上的「誠信」,僅僅是因為「誠信」是一種基本素質,就像孔子也沒強調不隨地吐痰一樣,並不代表儒家提倡不誠信。

11樓:

1.老規矩,根據我自己的理解回答哈~

2.儒家的第一義不是誠,是「義」。從孔孟到當下,儒家在這一問題上應該沒變過。

3.《春秋公羊傳》裡有個理論叫「經權思想」。「權者何?

權者反於經;然後有善者也。」(桓公十一年九月)。大意是:

正常途徑達不到目的的話,可以使用非常規手段,但是最終都要指向「善」。

4.從這個角度看,儒家不是總講究誠信的;是否誠信,要服務於最終的「義」。

講誠信吃虧嗎?

水上的菠蘿 辯題,你就證明對方是錯的就行了,以守為攻。要證明自己是對的,是不現實的。原來是辯題 這個問題問的方式就是錯的。這種思維模式永遠得不到你想要的答案。如果講誠信不吃虧,那世界上的人不就都去講誠信了,何必還要考慮要不要講誠信這個問題?如果講誠信全是吃虧的,那你也不會來問這個問題了,你自覺的就不...

儒家究竟修什麼

樸散閒人 讓我們先看看論語為政篇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這句話,是孔子晚年總結自己一生,他明確告訴我們,他走過的路。這就是儒家修的路。人生於世,首先要立志。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學,是什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為什麼現在大人自己虛偽的要命,不講誠信,卻天天教導孩子,要講誠信,要善良?

汪先生 講大道理對孩子而言是最沒有效果的教育手段。道德和生活觀念方面最有效的也是影響他們最深的是父母的言行。大人不是在教他們要誠信要善良,而是用反覆的180度的轉換來讓他們知道世道艱難,人心叵測,只有心口不一壓制本心才可以勉強應付。大人現在的難一點一滴緩慢而持續不斷地濕透孩子的世界,而他們不由自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