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部分作家在發表對社會的看法的時候喜歡攻擊從事商業活動的人並藉此營造優越感?隱藏在這一現象後的心理和社會原因有哪些?

時間 2021-05-11 16:31:05

1樓:周廣浩

我倒不認為這事和農耕文明有多大關係。現在的作家們都基本脫離農耕文明了。雖然中國古代有重農輕商的傳統,不過現在這種觀點也基本沒有什麼市場了。

作家們的這種思想態度應該和新中國成立後一系列的國策有關。

建國後不久實行物資國家統一分配制度,完全瓦解了商業。稍有從事商業活動的人就被打上投機倒把的罪名。很多作家都是從根本沒有商業的環境裡成長起來的,他們對商業陌生而牴觸。

改革開放後,一部分人因從事商業而富裕,也產生了一些不好的現象。作家們目睹了這些現象,自然會對商業產生厭惡和嘲諷的心理。這在不少作家的作品裡也有反映。

更重要的一點是,作家們本身所在的行業,其商業化程序慢,程度低。很多作家還是依附在體制內。出版、報刊等文化產業的體制改革遠遠落後於經濟體制改革。

近些年由於部分擁抱商業迎合大眾的作家的成功,如韓寒、海岩等,也加劇了很多作家的不平衡心理。看有多少作家批韓寒就知道了。

那麼,現在一些作家牴觸商業活動的心理也就不難理解了。

2樓:李嘉銘

手機ing 短答

如果世界可以分為追求「效率」和「公平」的人兩種的話。

藝術作家因為其人文關懷的特性,容易成為追求公平的人。

而商人則因為其天性趨利的特性,容易成為追求效率的人。

原本其世界觀就不一樣,互相相輕也就不足為奇。

3樓:周曉農

首先,我承認有這種現象,用這種方式來張揚自己的優越感或求得心理平衡。畢竟,在目前這種商業社會狀態下,作家有些受冷落,不像過去那樣被人羨慕了。如果受到一些人的追捧,也反映一些人的失落和平衡需要。

但這件事不能一概而論,還要具體作品作具體分析,因為確實存在唯利是圖、拜金主義的現象,在許多方面,我們已經遭受懲罰,如最近的塑化劑問題。作家是可以代表社會的良知,就此發言的,以警醒社會,充當社會矯正器的作用。

4樓:parameciumzhe

所謂的作家所要捍衛的知識/文化是一種話語權力,他們對於商業活動以及從事其行業的人的攻擊是一種對於其話語/權力的展示和捍衛啊....

也是一種抵抗金錢這種社會資本對於社會侵蝕/影響力擴大的方式吧...

當然也可能是對於知識的追求之類的形上學的價值觀以及對於社會前途的憂慮(這個常見穆勒對於人應該會追求的生活的論述,他覺得人會自然而然的追求那些有知識文化的生活....)

個人覺得,他們只是懷念過去,覺得那個時候「知識文化」被看重,而現在這種狀況被改變了...實際上,那個時候,「知識/文化」恰恰被政治/宗教所綁架了....

現在的所謂作家,為什麼不喜歡寫社會生活呢?

我上一本社會生活類的,個人傳記類應該算是社會生活吧?寫到九十多萬字,突然某一天總編說,抱歉,我們盡量幫你了,北京 市網監已經發函了,勒令下架你的書。得!半年時間白費了!而且,我還一直刻意避免一些話題。可有些東西還真難免。而且,你沒有說理的地方。讀者人群越來越小眾,或者說,社會傳記類的書已經是小眾化了...

為什麼大部分著名的文學作家往往有乙個像孩子一樣的心靈?

誰也別想找到我 舉沈從文的例子,他的文章講述客觀的事實,似乎不帶任何情感,他寫湘西,寫到岸邊的土壤是紅色的,那裡死過很多人,但是也沒有發出感嘆。寫湘西的人,都是普通人,直接講述他們的故事,當寫到自己也參與了他們的生活的時候,他用的是對話和思考的方式,這就很像小孩子一直在問為什麼。你在他的講述裡面很難...

為什麼說迎春在無聲的反抗社會?

我覺得迎春跟反抗完全不沾邊。她的人生態度就是 我知道我的生活由不得我做主,但是只要我足夠順從 沒有欲求,命運也不會給我太差的待遇吧。只要我沒什麼存在感,雖然好事想不到我,但壞事也想不到我,就不會有人來傷害我吧。只要我多做好事不害人,那我應該也能得到好報吧。她愛看的 太上感應篇 基本就是倡導多做好事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