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可以通過造湖的方式緩解長江洪澇災害?

時間 2021-05-11 13:54:22

1樓:SE董

其實我也想問這個問題

好多人說武漢填湖的問題

可是我想,大部分湖平時也不是光禿禿乙個大坑吧比如上面 @楠楓槿 答案中那個湖,目測離水漫出來也就半公尺https://

pic4.zhimg.com/e01748a2ebccb14175879b79561b7f47_b.png也就是每平方公尺湖蓄水半立方公尺?

可是如果填了湖,每平方公尺的土壤也能吸不少水吧

2樓:張強

我從大歷史的角度回答一下吧,也許不和大家口味,勿噴。

從地形圖上看,兩湖實際是乙個盆地,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就是這個盆地的盆底。由於盆地海拔過低,在人類未曾改造之前,長江漢水等諸多河流在這裡沒有固定的一條河道,而是存在多條遊蕩性的河道。這種情況,看看各個三角洲的河流形態,比方說尼羅河,就可以理解了。

先秦時期黃河在河北平原「北播為九河」,也大概是這個樣子。此時河道遊蕩不定,就形成了大面積的湖泊沼澤區域,古代的「雲夢澤」就是長江和漢水肆意氾濫的地方。

隨著人類的繁衍,對土地需求量的增加,向長江要土地的動力也越發強烈。人類的辦法就是修築堤防,剛開始是修築區域性的堤防,這種區域性堤防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長江洪水時氾濫溢位的地點變得確定了---就是那些沒有修築堤防的地方。

至少我們可以判定,修築了堤防的地方,洪水潰口的概率大大降低;沒有修築堤防的地方,行洪的概率大大增加了。這就導致了原來的「澤」,那些被堤防保護的變成了良田,而未受堤防保護的則由於常年溢洪變成了「湖」。秦漢時期據說有4萬平方公里的「雲夢澤」,變成了唐宋時候最大也只有8千平方公里的「洞庭湖」,就是這個變化。

歷史上湖北的開發遠早於湖南,荊江江北的大堤修築要早於江南;而兩湖地區長期的政治和經濟中心--荊州--也位於江北,在洪水到來之時,統治者也會更多的傾向於向江南行洪,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舍南保北」的策略。荊州衰落之後武漢興起,武漢本身就是「舍南保北」策略之後才從雲夢澤中露出的城市,自然更要沿用這個策略。策略一直延續到今日,可以看到荊江分洪區設定在江南的公安縣,而不是地勢更為低窪的監利縣。

也正是在這個策略的影響下,承接長江洪水的主力,從江北的「雲夢澤」,變成了江南的「洞庭湖」。

在農業時代,向長江要土地的動力不會停止,這也是工業革命之前延緩達到馬爾薩斯陷阱的最有效辦法。人類的辦法就是在每乙個地方都修築堤防,力爭不讓洪水氾濫,全部流到下游去,把每一寸土地都變成良田。雖說這個策略不是那麼有效,但全面的堤防確實大大的增加了河道的行洪能力,遠比之前更多的洪水被兩岸的大堤送到了下游。

唐宋時代8千平方公里的洞庭湖,到現在萎縮到2000平方公里,就是人類不懈修築堤防的成果。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土地變成了良田,養活了更多的人口。

人類和長江的鬥爭,儘管總體來看節節勝利,水退田進,但這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有波折起伏,有很多時候長江取得了一次戰役的勝利,變成了田退水進,對人類來說就是發洪水了。從這個角度看,水災是人類主動的選擇,是向長江要土地必須付出的代價。

樓主期望通過還湖來減少長江水災,短期內這個措施肯定是可行的。2023年大洪水之後,很多地方平圩行洪,那就是把已經從長江要來的土地,還給長江。但是長期來看,如果人類控制不住自己對土地的需求,這些已經還給長江的土地,人類遲早會通過各種手段再要回來。

最後再說說三峽。從向長江要地這個角度出發看,三峽大壩提供了傳統堤防之外另一種獲取土地的手段。我們假設荊江河道的行洪能力在6萬立公尺/秒,在三峽大壩之前,超出6萬立公尺/秒洪水會決堤,那麼決堤之後洪水氾濫的土地,一小部分會永久的變成湖泊,為此後的洪水提供吞吐,大部分至少是糧食產量下降了,也就是說土地的產出下降了。

修築了三峽大壩之後,由於水庫的調蓄,超出6萬立公尺/秒的洪水被三峽控制在6萬立公尺/秒下洩,那荊江大堤就不會潰口,大部分土地的產出上公升了,而兩岸也可以填掉更多的湖泊,獲取更多的土地。

雖然沒有資料支撐,但我相信,三峽大壩建成之後在兩湖平原填湖新獲取的土地,要遠遠多於在峽谷間淹沒的土地。

也許只有人類已經遠離了農業時代,人口也不再增長,淡化了強烈追求土地的記憶,才有可能真正的退田還湖吧。

3樓:

湖泊一直都是非常好的調蓄工程,就像乙個小水庫一樣,尤其是當它與區域內河道聯通的情況下,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但是,面對像今年這樣的流域性的長江洪澇災害,湖泊起到的作用很有限,而且人工湖由於成本的問題,規模都不大。我們來看看武漢。武漢是全世界水資源最豐富的城市之一,水域面積佔全市面積的近1/4,有大小湖泊166個,被稱為「百湖之市」。

武漢有如此多的湖泊,可還是發生了如此嚴重的看海問題。這主要與武漢本身地勢低窪以及今年極端氣候有關,具體就不多說了。

對於像乙個小區,學校,醫院這樣規模的區域,人工湖倒是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調蓄作用。所以一般大學的新校區總會有乙個人工湖(這可不僅僅是為了給小情侶增加詩情畫意。。。)

舉個栗子:河海大學江寧校區有著非常先進的排水系統,這與教學區內的東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江寧校區多年均降水量1014mm,校區內年均徑流20度萬m,另外北門還有100公頃的匯水面積的徑流要經過校區,入境徑流近35萬m。雨水經過校內外大大小小的收集管道,通過雨水匯集利用工程充分利用雨水資源,最後均匯入東湖體內和1000立方公尺庫容的地下水庫等,用於校園綠化及環境用水。江寧校區借助東湖形成一整個校園雨水匯集系統,為雨水匯集機理、雨水保鮮、雨水生態利用、城市化水文效應等方面的實驗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是不是很符合河海的特色呢。

4樓:徐thomas

水利也好

洪水管理也好控制也好

流域水資源管理也好

都涉及技術與經濟可行性

技術上挖湖沒問題機械裝置一大堆挖地下河都沒問題生態角度環境角度是否滿足要求?

經濟上是否可行?

人類是否可以通過不傷害其他生命的方式存在?

乙九丁 不能。人類的生命活動,需要不斷的補充營養物質,這個補充營養有兩種方式,食用動物或植物。比如說只喝奶,也是對奶畜的傷害,只吃糧食那是植物的種子。這兩種東西都是有生命的。所以人類想在不傷害其它生命的方式下生存是無法做到的。 於瑜欲漁 不可能了,或許十萬年前可以,但是現在絕對不可能了。而且人類影響...

人類是否可以通過回憶的方式來鞏固記憶效果?

釩釩釩 回憶的方法是有一定效果的。其原理在於人腦對於影象的記憶能力遠遠大於對於文字的記憶能力。拿乙個極端的例子,久遠到小學,你肯定可以回憶起小學時候看過一兩遍的漫畫書裡的一些情節甚至畫面細節,但是卻很難回憶起看過一兩遍甚至背誦過的許多教科書的文字內容。個人認為,提高記憶效果,時常複習僅僅是乙個方法 ...

是否可以通過大資料的方式,找出控制生物某個性狀的具體是哪個基因

大衛 gwas不就是幹這個的?不過很多表型不是單基因決定的,如糖尿病,高血壓,身高。這幾年很火的PGS就是為了找到這些種多基因決定的表型。只是這些運算需要巨大的資料量。 我名又違規了 標記控制性狀表達的基因的方法生物學已經有了。用概率算還是太慢了,因為基因的數量級已經太大了,量子計算機出現前估計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