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修為越高的人 待人接物就越有禮貌嗎 ?

時間 2021-05-10 18:01:36

1樓:古怪老師

這和修為沒什麼關係,有的高人就是不想與人溝通,所以看起來高冷的一批,而有的高人,覺得幫助別人也是自己的修行,所以說話方式讓人非常舒服。

而道教又是個特殊的教派,大道很多,各有各的千秋,各有各的修行方式,他只要沒做傷天害理的事情,那就不算修錯了,黃粱一夢都知道,睡睡覺還能悟些東西呢,更何況這禮不禮貌的,高人們都不在乎。

2樓:

正確的修行會越修越低的,越修越謙遜,越修越溫柔,越修越文明,修行修的是智慧型,而不是武裝頭腦的知識,而通常智慧型來自自身的感悟,而知識來自於書本。不論男女,修行不是為了展示比別人高一等。 而是扎根於世,面面俱到,能和任何人相處,沒分別心,任何事情都困難不了自己。

就像老子說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誰都沒有高人一等,如果人都不會做,連活著要做什麼都不明白,連真正的靈性都還沒搞懂,談何修行呢?

不管修仙,還是修道,還是修佛,修行的前提條件一定是先學會做人,乙個品德高尚的人,乙個善人。

3樓:淺冬

我認為真正的得道的人是不會爭的,齊是非,同人我,萬物皆平等,不會對人帶有偏見。修為對應著心境,但不絕對,可能有心境到了修為不到的,但心境到了修為會自然而然的跟上來。能做到這一步的能有幾人?

包容一切卻不染凡俗。不屑於世人為伍的談不上錯,也有孤高的。但這種孤高有時候會限制注你。

春風如雨,潤物無聲,不知不覺間帶動你的,才叫高人吧。

4樓:道真

我所敬仰的青衣江道長,修為深不可測,但是跟平常人沒什麼兩樣。http://

bbs.tianya.cn/m/post-fr

ee-4302323-1.shtml

5樓:劉紫旺

道家真正修為高的人你可能壓根見不到,修為高,待人接物很有禮貌的高人出現在你面前你可能壓根就不知道他是道家的高人。

大隱隱於市。有真傳的道家很少出來秀存在感,國泰民安的時候你根本找不到他們,等社會出了問題需要有人出來作為的時候他們以各種身份出來辦點事,辦完事又退隱了。

6樓:帶紅領巾的美少年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

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真正修道者,不見世間過。所以就沒有禮儀。你說的那些可能只是凡夫俗子吧,並不是得道之人。

7樓:遊雲子

道修之士並不欠缺關於禮數方面的修行,更準確的來說是禮道方面的修行。

普通人執禮待人,代表對個體存在表示尊重。

而於道修士而言,執禮待人即是修行,修的是對於天地鬼神,萬物眾生的尊重與敬畏之心。

修為越高,所執禮數越加周全,但執禮待人並不代表與之親近,而不親近亦不等於虛偽客套,其所體現與保持的是人與人之間最為基本的信任與尊重。

8樓:Alex YU

轉乙個微博奧老奧卡姆剃刀的

[cp]總有人說資深老教授和藹可親,於是得出越有學問越謙和的結論,其實這是錯覺[嘻嘻] 是否謙和跟學問無關,取決於地位層次,資深老教授對年輕教授和副教授一點都不客氣,怒起來拍桌子瞪眼睛也不罕見,但跟學生地位差距太大,學生影響不了他什麼,自然樂得慈祥。剛博士畢業的年輕老師正是要成績的時候,對學生嚴教嚴管,自然會令學生反感。我現在帶著幾個講師助教徒弟,抓學生的事他們頂在前面做,我就躲在後面和藹可親了。

我分析的對不?[嘻嘻][/cp]

9樓:三符

按《史記》載: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去其繁飾,歸於本真,才是道家所提倡。

無論是故意嬌柔造作,還是驕奢氣昂,皆是為了遮掩。故作謙和,強違本真,這些均不為道家所倡導。

偽無非是為了欺人,凡欺人者,必欺己心,既欺己心,無益於身心。

世人概喜以貌取人,在道家這裡卻是行不通的。

10樓:彭SKY

看的書不多,但是我看的書都告訴我:

完全不對。

道家不是做神做佛,而是做人,做真人。什麼是真人,就是最原始的人,而身為人,總會有七情六慾,總會想保護些東西。

作為乙個最原始的人,禮貌似乎不是人類生來就擁有的,是後天的思維培養的,所以理論上來說,這是錯誤的。

但是,馬克思理論告訴我0.0要多角度看待問題,的確有很多道家子弟很有禮貌,但是禮貌是相對的,對任何人都有禮貌的話,可以轉修儒家了。

個人想法。。。很多錯誤。願被批評。

11樓:離開

道行高深的人,可以確定的是 :絕不會傷害到你,也不會給你製造任何麻煩。僅此而已

禮貌 ? 你們這些俗人啊,整天就是事兒多。。。

12樓:

禮貌是一種情態,又不是一種做法...對於生活中出現的大部分無關緊要的好路人,修行人的做法是,沒有做法。那態度也是因性格而異,有人溫和些,所以禮貌;有人自我些,所以冷漠。

這種人悶聲修行就好了,怎麼還會和沒有因果聯絡的人摻合在一起,待什麼人接什麼物?

13樓:譚發財先生

你去大街上找個出錢算命的,絕對對你客客氣氣、禮貌有加。

修為高的人,不會是說萬物與我無關,而是萬物與我皆有定數,一位修為高的人,若是遇到看不慣別人,禮節不失,言語禮貌,但在實事之上,看不慣就是看不慣,不會做違背自心之事。所以才有高人自尋有緣人,高人脾氣之說(當然除了某些故弄玄虛之人)。

所謂高人不露相,真正修為高涵養內在的人,是讓你覺得和他在一起相處很舒服,從細微之處體現出乙個人的修養,所以,身邊那些為人處事無不體現教養之人,和他相處舒心之人,都是那我們心中的有修為之人。

14樓:

道家修為越高的人待人接物就越有禮貌嗎 ?

答案是:沒這回事兒。

問這個問題大概是電視劇集看多了,以為白鬍子一把的老道士特別和藹可親,童心未泯,武功高強,能掐會算,啥事兒都樂呵呵的來幫忙。

歷史上這樣修為高深的道士、隱士、方士,其實根本不是這樣的。

許由:

許由(生卒年不詳),是堯舜時代的賢人道家前身。

堯帝86歲時(前2287),深感衰老,兒子丹朱不肖,不願因愛子而誤天下。聽說許由清高大志,便派人求賢,欲禪讓帝位。許由說:

「匹夫結志,固如盤石,寀山飲河,以求陶冶情操,非求祿位;縱情遊閒,以求安然無懼,非貪天下」。堯得知許由不輕移其志,便登門拜訪。許由仍推辭說:

「我年紀大了,需求無多,還是當個臣民吧!」於是連夜逃往箕山穎水旁,農耕而食。

堯得知許由去處後,又派人請他做九州長。他聽後更是煩惱,匆忙到穎水邊掏水洗耳,遂隱居深山之中,終身不為名利,死後葬於箕山之巔。漢代後,以五岳配祀許由,世代供奉,太史公司馬遷曾登臨憑弔。

《前漢書》列許由為仁人。《晉書》讚云:「昔許由讓天子之貴,市道小人爭半錢之利」。

楚狂:

楚狂,楚人,姓陸名通,字接輿也。昭王時,政令無常,乃披髮佯狂不仕,時人謂之楚狂也。

《莊子·人間世》:「孔子適楚,楚狂接輿遊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

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

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

殆乎殆乎,畫地而趨!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吾行郤曲,無傷吾足。

』」【譯文】孔子去到楚國,楚國隱士接輿有意來到孔子門前,說「鳳鳥啊,鳳鳥啊!你怎麼懷有大德卻來到這衰敗的國家!未來的世界不可期待,過去的時日無法追回。

天下得到了治理,聖人便成就了事業;國君昏暗天下混亂,聖人也只得順應潮流苟全生存。當今這個時代,怕就只能免遭刑辱。幸福比羽毛還輕,而不知道怎麼取得;禍患比大地還重,而不知道怎麼迴避。

算了吧,算了吧!不要在人前宣揚你的德行!危險啊,危險啊!

人為地劃出一條道路讓人們去遵循!遍地的荊棘啊,不要妨礙我的行走!曲曲彎彎的道路啊,不要傷害我的雙腳!

壺子:

壺丘子,名林。戰國鄭人,老子後學,列子之師。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鄭國有個巫師叫季鹹,能預知禍福壽夭,他能算出某人某年某月某日死,從不出錯。列子十分敬服,就對他的老師壺子說:「本來我以為先生之道最了不起,想不到還有比您更了不起的。

」壺子說:「你叫他來給我看看相,算算命。」

巫咸第一次來時,壺子示以地之相。巫咸看完相,出來對列子說:「我看到了濕透的死灰,你的老師十天之內必死無疑。

」列子進去,流著眼淚轉告了壺子。壺子說:「你叫他再來。

」第二天,壺子示以天之相。巫咸出來對列子說:「你的老師運氣不錯,幸虧遇到我,才有了轉機,我讓他死灰復燃了。

」列子高興地進去轉告了壺子。壺子說:「你讓他再來。

」第三天,壺子示以全息的人之相。巫咸一看世間諸相應有盡有,不敢妄言,出來對列子說:「你的老師心不誠,在面相上故意隱瞞自己的內心欲念,叫我怎麼看?

」列子進去轉告了老師。壺子說:「你叫他再來。

」第四天,壺子示之以無相之相。巫咸一看,站都站不穩,轉過身撒腿就逃。列子追之不及,回來問壺子怎麼回事。

壺子告以原委:「人總是以自己極有限的所知來揣度萬物。巫咸不過是所知較多,尤其是對凡夫俗子頗為深知。

凡夫俗子自以為得天道、得地道、得人道,並以得道之心與自然之道相抗,所以巫師能夠給凡夫俗子看相,甚至能做出準確的預言。其實不是看相者有道,而是被相者不自知地告訴看相者的。這個巫咸能看出我的地之相和天之相——這是人之相的兩種——已經算是有點混飯吃的小本事了。

我第三天讓他看全息的人之相,他就已經看不明白了。我第四天再讓他看自然的清淨本相,他就知道看與被看的位置完全顛倒了。所以再不敢狂妄,趕緊逃跑了。

河上公:

河上公亦稱「河上丈人」,河上真人,齊地琅琊一帶方士,黃老哲學的集大成者,方仙道的開山祖師。

漢文帝對老子的《道德經》推崇備至,不僅自己熟讀它,還要求王公大臣們都得誦讀。儘管漢文帝在《道德經》上下了不少功夫,可還是有些地方難以弄明白,也沒有高人可給予指點。他常常四處尋訪,希望遇到指點迷津的人。

後來,文帝聽人們都說河上公精通《道德經》的精髓,就派人前去拜訪請教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河上公對文帝派的使者說:「道尊德貴,這麼嚴肅的事情怎麼能通過別人來代問呢?

」於是文帝駕臨河上公的河邊小茅屋,親自向河上公請教。儘管如此,文帝仍心有不甘,就對河上公說:「《詩經》上講過,普天之下,哪一片土地不是我君王的;四海之內,誰人不是我的臣民?

老子也說過:『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君王屬於這『四大』之一。

你即使有道行,可還不是我的子民嗎?為何這麼自高自大,將君王不放在眼裡呢?」河上公聽完文帝的質問,就拍著掌坐著,一下子騰空而起,穩穩地懸在空中,離地有幾丈之高。

河上公俯身向仰視他的漢文帝說:「我上不著天,下不著地,中又不為人所累,怎麼能算是你的臣民呢?」聽罷河上公的話,文帝心知已遇到高人,馬上下車向河上公跪拜說:

「我實在是無德無才,承蒙祖上福蔭,才繼承了帝業。我才疏學淺,深憂難堪重任。雖然我忙於治理世事,可我一心向道,由於我的愚鈍無知,難以明了經書的真義,祈望您能給予我教誨。

」河上公見文帝一片誠心,就將兩卷經書授與文帝,並對文帝說:「回去後,好好研讀這兩卷經書,你所有的疑問都會迎刃而解。這兩卷註解道經的著作,只傳了三個人,你現在是第四個,切記,萬不可顯示與他人。

」說罷,河上公就在原地消失了。須臾之間,雲霧迷茫,天地一片昏暗。文帝心曉今日遇見了神人,異常珍惜這兩卷經書,從此更是手不釋卷,精心鑽研《道德經》。

楊朱與老子:

從前,楊朱離開沛城南遊,老子向西去秦國。

這一天,他們二人在大樑的郊外相遇。於是二人結伴同行。

半路上,老子仰天嘆息說:「開始,我以為你是個可教之才。現在才知道你簡直不可教誨。」

楊朱聽了,默默無言,繼續趕路。

到了旅店,楊朱親自給老子遞上洗漱的水和面巾,然後把鞋子脫在房門外,進到屋內,向老子行鞠躬之禮。

楊朱恭敬地問老子:「方才在郊外,先生為何說我不可教誨呢?想來我肯定有什麼過錯。剛才,因為在路上行走,不得空閒,我不敢動問先生。現在先生有空閒了,所以,我冒昧地向您請教。」

老子說:「你走路的時候,高昂著頭,大步向前走,目中無人,一副很了不起的樣子。看到你這個樣子,誰還能跟你一起相處呢?

你要記住:最潔白的東西,看上去好像是汙濁的;德行高深的人,表面看上去卻很一般……」

楊朱肅然起敬,說:「謹聽教誨!」

最後用《道德經》來給你做個結尾: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大聲念三遍,記住了沒有?

連賣狗肉的樊噲都能說出:「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這個年頭大部分人對道的理解,也真是令人捉雞呀。

道家修真有誰修成了?

道 遊雲子 道家的修行體系,是 學道成真 或 修道成真 修真之名準確的來說這是針對於個人狀態的稱名,本質上還是以學道修道為主。題主的這個問題實際上應該這麼問 道家修道或學道,有誰學成或修成了?而學道有成或修道有成的聖賢道者,在史書上其實很好找,只要是大成就者則基本都是屬於學道及修道之士,這裡就不一一...

你對道家為學的反思以及道家為學的流弊?

Jimesence 絕學無憂。我不會再為俗人的謾罵而感到痛苦,是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痛苦,是思想化解不了。我這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都是在最無知,最愚蠢,最窮,最庸俗中度過的,後來我變得越來越聰明了,學會了很多東西,學會了平和,學會了處理人際關係,甚至,學會了如何愛乙個人,可是,我不再幸福了。原來...

關於儒家修心道家打坐佛家參禪還有站樁的疑惑!?

文蒼 心經 自我,小我,大我,無我,超我,空我,虛我,神識我,大無為我,念我,天地心法我,天地長存我,空心劫 心道 以心入道,修心道術,初成無我,小成超我,中小成心神合一,中成心念隨心所欲,大成與天地共存,圓滿融入天道。神通道數,化神弒仙,但圓滿時與天道共存,限制較多。道道道道心道 潛心 我已經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