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一下內觀和外觀的不同,我所知道的就是慈悲是外觀,內觀是智慧型。大家還有不同看法嗎?

時間 2021-06-02 04:44:12

1樓:閒人

世間的智慧型有內有外,佛法出世間的智慧型不在內也不在外更不在中間,也無智慧型可得,你怎麼觀?佛菩薩的慈悲是建立在出世智的基礎上,不是世間的善也不是惡更不是半善半惡,而是千方百計讓眾生明白五蘊皆空並且實無一眾生得渡者,不是單一的幫助他人做好事,你怎麼從外觀而得慈悲?一般人把善心理解為慈悲,這只是世間凡夫的慈悲,不是佛菩薩的大慈大悲。

2樓:lee

所謂內觀,是從英語來的。最開始呆湾人學習南傳佛教,首先用的是英語材料,其中用的就是Insight meditation。Insight有對內觀察的意思,所以翻譯成中文就成了「內觀」。

英美人的材料又是從緬甸、泰國來的,insight meditation對應的就是「毗婆舍那」(Vipassana)。所以「內觀=毗婆舍那」,就是我們常說的「止觀」中的「觀」。

「內觀」這個詞本來就是生造出來的,「毗婆舍那」就是觀,並不存在所謂的「向內」的意思。

3樓:南飛的雁兒

不同的經講的不太一樣,如果是《大念處經》講的就是:可以觀別人。很多人都以為,佛教的「直觀」,只是針對當下,針對自己的心。

其實佛法的觀照是很多元的。人,有的時候是看到別人做錯事而學會、得到警醒。不一定要自己去做錯事。

有的時候,光是看到世間的人,貪瞋交織的互動模式,花力氣為了彼此的尊嚴,為了要讓彼此能夠透過合作,來增大化欲樂。那種無謂與疲勞,即使自己沒有經驗,光是看到這樣子就會有厭離心。

修不淨觀,是可以透過觀別人的身體,而觀到自己的身體。也就是說,佛法的「慧觀」、「出離心」增生的方法,不止是當下。當下是很重要的,一定要練怎麼觀察當下,怎麼跟自身相處。

可是,同時可以輔佐以記憶,回想過去發生的事情,推理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

觀察其他的人的動作,假如你的心是放在「我要成為乙個更好的老師」來了解別人的心。你可以透過了解自己內心的活動,觀察別人內心的活動,而對於別人的行為模式非常了解,其深度可以像是神通一樣。看到別人乙個簡單的動作,就知道他有什麼狀況:

他的靜坐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他這樣子有沒有真的懂?等等。

如果常做這樣的練習,就可以愈來愈不需要仰賴制式的觀念,直覺會變得比較可靠。不是百分之百可靠,它還是有為法,不要太相信直覺,但它會愈來愈敏銳,所提供的資訊,也會愈來愈可靠。

4樓:月天子

內觀內六處,外觀外六處。

處即生長門義。如空處無物,而忽然此處有物現前,此處或者眼處。或者意處。或者色處,聲處。

如是觀中,了達因緣起義,無我義,無作義,合和相應發生義。由六處發生六識。

觀色了達,隨內識起而相應義。隨相應有色貪,嗔等增長義。

了達內外,知內空,外空。空無我義,無作者義。

了達色無常磨滅義,無自性義,苦義。不可愛義。等等。

5樓:雲浮山小道士

強分內外就是分別,就是無明。

說慈悲,即非慈悲,是名慈悲。有慈悲,有智慧型,就有差別,就有主體,客體。佛法是不二之法,你要體會那個不二的圓覺,不要把慈悲,智慧型從中分別出來,有能有所,有對立。

你的內在的所謂智慧型,情緒,我和外在的所謂慈悲,眾生,都是幻相,都是妄想,都是無明,都是從「空」中分別出來的幻覺。本來無一物,而又本自具足,能生萬法。

無智亦無得。

想請問一下美國和英國的藝術教學有什麼不同嗎?

聽這種回答下中介推銷,英國和美國的留學生吵架可真有意思。美國和英國的美院我都讀過。來跟你講點具體的。總結下來我認為讀設計去美國更好,而讀純藝去英國更好。因為美國教學更系統一些,本科多少還是會有mandatory,group crit之類的多一些,lecture不會有文理學科那麼多但是還是會有 英國讀...

想請問一下我今年拿到IC和UCL的offer概率大嗎?

Hilighten海荔留學 IC UCL 最晚應該是六月底7月初會發最後一批offer,如果題主等到那個時候還沒有任何回音的話。就可以理解為被拒且無任何通知的那種,當然一般來說是會下通知的。其實題主的背景來說這些院校錄取概率還是非常大的,但是申請時間著實是偏晚了一些。所以我們所說的早申請早規劃,並不...

我想請教一下,什麼是正確的三觀?

黃崗 人生觀,就是對人生的看法。簡單說,就是人應該怎麼活,或人生的目標是什麼。世界觀,就是對世界的看法。哲學上最著名的是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爭論,唯心主義的觀點是,我意識到了,這個世界才存在,我沒有意識到,這個世界就不存在。而唯物主義的觀點是,不管你有沒有意識到,這個世界都客觀存在。價值觀。簡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