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齊相晏子反對齊景公任用孔子

時間 2021-06-01 07:04:36

1樓:

任用孔子確實沒啥卵用,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孔子在魯國當官,魯國也沒解決什麼問題。三桓還是繼續掌握大權。

用孔子無益,孟子反而有害。白吃了齊王那麼多飯,整理出一堆齊王的段子,反而損害了王室名譽。

2樓:explorer

這個要從齊文化和魯文化的區別上來講,當時姜太公被封在齊國,五個月以後,他就向周公匯報了自己的執政結果,周公問他為什麼這麼快,姜太公說:「我簡化了君臣之間的禮節,一切都順從當地的風俗去做。」而周公的兒子伯禽被封在魯國,過了三年才去見周公,周公問他為什麼這麼慢,他回答說:

「變其風俗,改其禮儀,要等服喪三年除服之後才能看到效果,因此遲了。」實際上從考古上也可以看出,齊文化相對於魯文化保留了更多的東夷習俗,比如女性地位相對較高、倫理觀念上較為開放、相對更重視工商業。也就是說,齊國和魯國兩者立國的基本國策是不一樣的,魯國嚴格地推行西周的禮樂制度,齊國則尊重當地東夷土著原先的文化習俗。

後來齊國所誕生的黃老道家,也是以不干預民眾的生活習俗為自身的核心主張之一的。

《晏子春秋》雖然是戰國時期的人所寫,但它確實是參考晏子本人的家傳、撿拾晏子的言論所寫的,所以它還是能反映晏子本人的真實思想的。《晏子春秋》雖然被《漢書·藝文志》列為儒家,但其實它的很多理念比較接近於墨家,柳宗元《辨晏子春秋》就認為《晏子春秋》是墨家作品。墨家的很多觀念本身就與「東夷-殷商」這個文化體系有很大關係,而《晏子春秋》也是偏向於東夷文化的,比如齊景公對東夷君主的懷念、晏子車伕的妻子主動與車伕離婚等。

晏子也主張節用、節葬、非樂、兼愛、尚賢等,而《墨子·非儒下》和《孔叢子》中的墨學佚文,都有引用晏子的話批判孔子。晏氏出自宋公室子姓,封於宋國叫「晏」的食邑,後裔以邑為氏。晏子的思想其實本來就近於墨子。

晏子之所以反對孔子,是因為孔子推崇的這一套禮樂制度和倫理綱常是違背了齊國的立國之本的,齊文化雖然也受周文化影響,但對周禮僅僅只持實用主義的態度,並不崇尚用禮儀教化去強制改變民眾原本的東夷習俗。晏子也反對儒家的形式主義,晏子正在齊國力倡節儉、講實際效益,如果重用孔子,講究繁禮盛樂的儒學勢必形成相悖的力量造成齊魯文化在這方面的衝突,造成導向上的混亂,晏子對孔子本人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看法,但是兩人的治國理念是根本不同的。魯國也恰恰因為僵化地採用禮制,不像齊文化務實開放,所以才逐漸衰敗而在國力上無法與齊國相比。

個人也很不讚賞禮儀教化,儒家推崇道德,然而人為地樹立聖人為榜樣給民眾灌輸理念、通過一系列倫理綱常、禮儀道德教化強制改變風俗來干預民眾的生活自由,這種做法必然會導致《莊子》所說的「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3樓:鯤鯤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這個事很大可能就是假的。

但這個假很有意味,可以看出從春秋到戰國的思想變化。

首先說為什麼假。齊國有國高二國守,晏子本身也是貴族,但家族勢力與國高二氏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孔子到齊國後與高昭子關係很好,而高昭子是高氏宗主,其地位不是晏子能比的,高昭子喜歡的人,輪不到晏子說不好。而且看《左傳》中關於晏子的記載,突出的特點就是謹言,批評人也是很委婉的,他不可能這樣說話。

而且特別要指出的是:《左傳》中的晏子,其言論、思想和行為是被讚許的,是所謂賢大夫的一員,說白了,他的所作所為恰恰是與儒家所提倡的那一套相符的,這是歷史記載的真實的晏子。

試舉一例即可知,這番言論中晏子批評儒家的喪葬觀,而《左傳》中明明白白記載晏子為他自己父親服喪是依足周禮的,他的家老勸他這太苦了,非大夫之禮。而實際上他是對的,只不過當時禮儀已經有些混亂了,錯誤的禮儀反而成了流行的禮儀。晏子的反應是怎麼樣的?

他還是依正確的禮儀做,但他也不願意說當時流行的錯了,而是說卿才算大夫,所以我不用大夫之禮。就算對自己的家老(相當於管家)也不願意直接指出錯誤,自己做對的,不說別人錯了,這種性格的人怎麼會那樣批評孔子。而且本身晏子服喪就是依周禮而行。

再來說說這個假有什麼意味。從春秋到戰國,思想急劇變化,但戰國時人有個特點,喜歡假託春秋時名人抒發自己主張,如《管子》、《晏子春秋》這些書都是戰中國人假託寫作的,反映的是戰中國人的思想,因此,歷史上真實的晏子不會說這些話,但這種批評的思想是真實的。但要注意:

批評的也是戰國時的某些儒家思想,也非春秋時孔子的真實主張。

4樓:紅茶兌白蘭地

孔子若在齊國得到任用,會被壓制的不是晏子家族,而是田氏家族吧。

與孔子一樣,晏子也是重視禮的

禮者,所以御民也……無禮而能治國家者,嬰未之聞也晏子蹴然改容曰:『君之言過矣!群臣固欲君之無禮也。

力多足以勝其長,勇多足以弒其君,而禮不便也。禽獸以力為政,強者犯弱,故日易主。今群去禮,則是禽獸也。

群臣以力為政,強者犯弱,而日易主,君將安立矣?凡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故《詩》曰:

『人而無禮,胡不遄死?』禮不可無也。

但孔子想恢復的禮,是不是在晏子看來已經不合時宜了呢?

通過孔子隳三都的展現的手腕來看(雖然隳三都失敗了,但我仍然認為這件事兒顯示了孔子是個非常有手腕的人)

如果讓孔子當國君會把國家治理成什麼樣子?

孔子若得到任用,會對田氏代齊造成一定的阻礙,但並不一定能夠阻止。

但儒家的短板是無法建立乙個有效的制度,適用於新的政治社會形勢,要建立制度還得靠法家。

5樓:「已登出」

我靠,真的是漲姿勢了耶!

看了幾個回答,嘖嘖嘖!

這會兒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加強君主權力了?

那之前說君王要有君王的樣子,大臣要有大臣的樣子,父親要有父親的樣子,兒子要有兒子的樣子合著是不存在的?

真是善變啊!

這一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在儒家看來,完全是看是否對自己有利了!

玩了兩千年的文字遊戲,無非那套斷句,曲解的把戲。

等人類飛出太陽系了,我估摸著儒家還是這套。

6樓:

禮壞樂崩已經說明周禮開始被歷史所淘汰,孔子還要開歷史倒車。這個不說,再看他當官的水平,更是沒眼看……三桓的權勢到什麼程度了,他完全不管不顧的要硬懟,最後搞的魯國君臣開撕,國君流亡……思想腐舊,還沒有什麼過硬的背景,執權還不會用手段。作為人才來衡量的話,真的是完全不實用,甚至還是個負價值。

齊國自管仲改革以來,本來就跟儒家走的不是一條道。雖然不是純粹的法家,但絕對不是儒家那一套。至少齊國改革後,整套制度在當時算是先進的。

你叫孔子來幹嘛?跑到齊國繼續開歷史倒車?魯國有三桓,齊國就沒有貴族階級麼?

貴族階級難道要接納乙個主張削弱自己的治國方略?於公,齊國不能開歷史倒車,恢復禮樂制度;於私,貴族階級不想孔子來搞自己。

7樓:Biu乀

異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聞之。

定公十年春,及齊平。夏,齊大夫黎鉏言於景公曰:「魯用孔丘,其勢危齊。」

8樓:張曼成

題目應該出自 《史記·三十世家·孔子世家》

【景公問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

「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豈得而食諸!」他日又復問政於孔子,孔子曰:

「政在節財。」景公說,將欲以尼谿田封孔子。晏嬰進曰:

「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倨傲自順,不可以為下;崇喪遂哀,破產厚葬,不可以為俗遊說乞貸,不可以為國。自大賢之息,周室既衰,禮樂缺有間。今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累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

君欲用之以移齊俗,非所以先細民也。」後景公敬見孔子,不問其禮。異日,景公止孔子曰:

「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聞之。

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魯。

】個人看法加上晏子的理由是

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能說會道,很難用法理約束他們的)

倨傲自順,不可以為下(普遍畢竟倨傲,不可能乖乖幹活做下屬的)

儒家本身對喪葬禮節很看重的(崇喪遂哀,破產厚葬),孔子又說要節儉(政在節財),怕這個人心不正。

周朝都衰落那麼長時間了,禮樂崩壞,現在孔子講究儀容服飾,詳定繁瑣的上朝下朝禮節,刻意於快步行走的規矩,這些繁文縟節,就是幾代人也學習不完。您如果想用這套東西來改變齊國的風俗,恐怕這不是要搞事情。

總結,儒家那夥人能說會道又不肯安心做下屬的人(難免和其他人衝突),一邊說要節儉,一邊又要重視禮節(這就難免浪費,又要和自己人衝突),而且周禮那套,要執行下來至少要幾代人才能學會(幾代人之後才能出現效果,還無法確定是好壞)。

孔子不批判管仲相桓,也讚賞伯夷叔齊,怎麼看待孔子這種對氣節看似矛盾的論述?

天上有天 孔子罵人的話,儒學大師和經學家們解讀成誇讚,這才是問題。論語 憲問 記載 子貢曰 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乙個齊侯加士,一匡天下。孔子會贊成嗎?怎麼能...

如何看待齊稷的《新物理》?

擁抱低階趣味 我很疑惑。作者真的覺得引入那麼大一團不知為何的無形態物質比假設光速不變好嗎?我不知道西敏 裡是何許人,也不知道他的頭銜有多少價值,也不知道北京相對論研究聯誼會是幹嘛的,不過作者能不能先做到人情練達?你仔細看看人家這是在誇你嗎?好傢伙,一會像幽靈一樣到處穿梭,一會又被地球拖著走,而且看這...

如何看待大眾反對從眾?

李雲峰 儘管一些人反對從中,但事實上當前主流社會,依然是各種眾人群體,社會嚴重趨同化,追求趨同價值觀趨同,這種反對從眾的心理可能是對喪失自己人格的一種恐懼,因此通過反對對方反對一些群體來表明自己的立場價值觀。然而,當你需要反對批評批判別人來表明自己的時候,你依然不知道自己是誰。而事實上每個人都是獨一...